|
李亮
广州光孝寺的出名,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而且因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曾居于此,进行过著名的“风幡论辩”,并在此削发,成为禅宗南派的领袖。现有的六祖殿、瘗发塔、睡佛阁以至菩提树,都和六祖惠能有关。游光孝寺,很自然会想起惠能的故事来。
惠能(亦称慧能),惠能俗家姓卢,先祖是河北范阳人(今北京宜兴县南固城镇),父亲名叫行瑫,曾在范阳做官,在唐武德年间被贬至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作地方小官,落籍岭南。
唐贞观十二年,岁在戊戌(638),新春二月初八日半夜子时,惠能降生。传说他生下来时适有僧人来访,这就是佛家所讲的修佛缘起。两个和尚对他的父亲说:“你们家里昨天晚上有没有生一个小孩?我们今天特地来为他取一个名字,叫做惠能。”卢父听了感到奇怪,我家昨晚是生了一个儿子,这两个和尚怎么会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给他取惠能这个名字,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就问道:和尚,你给我儿取名叫惠能,这是什么意思。答曰:“惠者以法惠施与一切众生,能者将来长大能作佛事”。这两个和尚讲完后走了,无影无踪.
惠能到了3岁的时候,不幸父亲逝世,家境贫寒。以后惠能就以砍柴谋生,奉养老母惠能20多岁时,有一天,在广东南海路过一间旅店,忽然听到有人在店里诵念《金刚经》,惠能善根成熟,智慧焕发。于是惠能安顿好母亲,北上求佛法。
惠能来到东山寺拜见五祖弘忍大师,弘忍见惠能跋涉千里而来,问道:“汝(你)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回答一句话,就令举座震惊:“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做佛,不求余物!”
在那个年代,做佛是非常神圣的事情。就算是极有成就的高僧,也不敢轻易说出这样的话。何况是一个来自荒蛮的岭南之地,被称为“獦獠”的山野樵夫?(注:“獦”是一种状貌像狼的野兽,“獠”是骂人之词,也是古籍中对仡佬族的侮辱性称谓。这里相当称惠能是仍未开化的“南蛮子“)
弘忍大师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做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弘忍听后,吃了一惊,知他是个不寻常的人。另外弘忍明白这个佛门法器,乘愿再来,就不与多讲,以免被别人妒忌,反而不妙。当时不动声息,着他留下,派他去碓坊当杂役,砍柴筛米,工余才能听佛。惠能在米房舂米,因他身材生得瘦小,当他舂米踏石时候,重量不够,所以腰间挂了一块石头,大家都叫他为卢行者。
八个月之后,年事已高的弘忍大师命门下弟子做偈(佛诗),阐述各人对佛法的理解,以便选拔衣钵继承人。上座神秀,学通内外,为众僧所仰慕,被公推作偈。神秀乃于廊壁上写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见了,赞叹说:“后代依此修行,亦得正果。”说是“亦得”,即是“还可以”之意,并非十分满意。事情传到碓坊,惠能正在舂米,问及同伴。同伴把神秀的偈念了一遍。惠能听罢,思索了一下,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同伴骂他:“你是什么样人?莫发狂言!”惠能说:“你不信,看我的偈罢!”惠能不识写字,但他自有办法。至夜晚,惠能请一童子引至南廊,当时江州别驾张日用刚好也在那里,惠能便请他为自已代书一偈。张大感奇怪,说:你也会作偈?简直奇闻!惠能又说出一段非常有智慧的话“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瞧不起)人即有无量无边罪。”于是惠能凝视着远方的天际,朗朗道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别驾张日用就在神秀偈旁写下这首禅偈。惠能的禅偈迅速传遍整座寺院,每个人都在反复琢磨。五祖弘忍见了,心中大异,料是惠能所作,但他怕有人害惠能,就用鞋把偈擦了,当着众人,评价却甚平淡,说:“这是谁写的,亦未见性。”众僧听了,不以为意,也不理会。第二日,弘忍悄悄来到碓坊,问惠能:“为法忘躯当如是乎,然米熟也未?”惠能答:“熟久矣也,犹欠筛在。”(“筛”与“师”同音,意即“愿得师祖之授”)弘忍没有再说什么,用杖敲碓三下而去。惠能会意,三更时分进入五祖弘忍的禅房。五祖即传以衣钵,并念一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又嘱咐他:过去达摩大师初来此地,人们不相信他,故此传授这件袈裟作为信物,代代相传……这袈裟会成为争端,传到你这里,就不要传下去了,若传下去,就很危险,命如悬丝,你现在赶快离开这里,恐怕有人害你。惠能问:“当往哪里隐藏起来?”五祖说:“逢怀即止,遇会且藏。”惠能即星夜南逃。从此,五祖不复上堂。众僧问及,五祖才说:“吾道行矣!”众问:“法衣谁得?”答:“能者得。”众人想起寺中有个卢行者名能,到处找他不见,才知他得受衣钵,业已离去。
惠能携了五祖所传衣钵,逃回岭南,隐于怀集、四会之间。为防神秀手下的人追寻暗害,在猎队中混迹十五年,一直隐性埋名。
惠能于唐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来到法性寺(即今光孝寺),印宗法师正在寺内给僧众讲《涅槃经》,惠能原寄寓寺内廊庑间,现也在认真地听法师讲解。一阵风吹来,寺院内悬挂的旗幡随之飘动起来。印宗法师即景说法,向众僧提问: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众僧于是议论开来,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忍不住走过来插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此语一出,便四座“骇然”。印宗法师知惠能非凡,请惠能至上席,询问他的来历。并请他取出传法袈裟,让僧众瞻礼。惠能取出袈裟,同时把“佛法是不二之法”的奥义阐述一番,听得印宗“欢喜合掌”,大为钦佩,向众僧说:“此肉身菩萨也。”当下就拜惠能为师。当时惠能还是一位没有正式僧人身份的行者,因此正月十五,在印宗法师的主持下,惠能在寺内的菩提树下正式落发,法才和尚将他的头发被埋于该寺地下,上盖一塔,即瘗发塔,此塔经历代重修,至今犹在,成为寺中的珍贵文物。二月初八,又由智光法师主持为惠能授具足戒。
四月初八,惠能在菩提树下为众人“初开法门”,演说其“般若三昧”(意为“恪守空性顿悟之佛性”),创立南宗顿教,奠定了自已作为禅宗第六代传人的“六祖”地位。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所说的“开东山法门”。印宗法师大为慨叹:“我的讲道,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刘宋永初元年(402),中天竺(今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罗来到广州,在该寺创建戒坛时曾经预言:“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而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来自西竺(今印度)的智药三藏航海到广州,千里迢迢带来了一棵菩提树,种植在光孝寺戒坛前,相传是中国第一棵菩提树。智药三藏当年预言“吾过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这两位高僧的预言,竟同时印验在惠能身上,真是古今称奇。
从1300多年前惠能开始,大家开始明白一件事情,什么出家、仪式、经卷等都不重要,一切的浮华文字不过是表象,真正的智慧存乎人心。他所说的《坛经》,“见性成佛“,“直指人心”的“顿悟法门”构建了中国禅宗的根基。
惠能在光孝寺讲佛一年多,便离开他落发之地,到韶关南华寺去。今光孝寺内六祖堂,是宋朝人为纪念六祖而建的。睡佛阁亦称风幡堂,是为纪念惠能的“风幡论辩”而建。
神龙九年(713)八月初三,惠能圆寂与新州国恩寺,弟子们将他的遗体运回南华寺,全身胶漆,安放起来,这就是所谓六祖“真身”,一直保存在南华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