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是一面可供自察自省的镜子,不视彼像之俊丑便不知己身之优劣;现实,则是一个硕大而纷乱的迷宫,自认为正确的路线却可能早已入歧途。——读完齐墨先生的这本既似回忆录,又像档案簿的《我的民运路》之后,掩卷凝思感悟出的就是开篇的这句话。
自八九民运始的二十余年来,形形色色的民运人士先后登上历史的舞台,在现实的布景中,演绎着政见对决,勾勒了人生百态,通过本书的记叙,中国海外民运的沉浮与兴衰被忠实的客观的呈现出来。按照曾身居民阵要职的齐墨先生的“五个阶段”划分,这段颇似抛物线的民阵发展史,以及它所折射出来的整个中国海外民运的发展史,是一个由热忱走向冷淡、由辉煌走向落寞、由胸怀志向走向趋名逐利的衰变过程。透过书中对万润南、王若望、王军涛、魏京生、王丹等几十位时代不同、政见有别的民运高光人物的人生轨迹的讲述,让身处这个复杂圈子之外的旁观者,深切感觉到了民运漩涡中的利益纠缠和个人恩怨。内心都藏有秘密的民运人士们,在民运这面貌似昂扬的大旗下,暴露出来的恰恰是不光彩的私欲和丑态。
齐墨先生在书中提及,自己是研习历史出身,一直存有在学术上建功立业的抱负,所以想必他在编著本书时,凝视着笔下汩汩而出但却并不轻松的文字,应该是有过细致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中国海外民运的弊病在何处,出路又在哪里?西方式民主就必然是中国政体未来的希望所依?一个民主化的中国究竟该怎么选择它前进的方向?其实从齐墨先生的字里行间中不难读出,他已有自己的一些结论,伫立在历史的高度、放眼于现实的广度,答案的脉络便清晰可见。
首先,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可以借鉴、可以学习,但就是不能不加筛选的拿来就用。欧美的文化基础、社会传统、思想理念和政治架构,跟中国的相对照,完全是在历史长河里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两套差别巨大的文明体系。所以,西方的体制再先进也必须尊重和符合中国的实情。譬如共产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就是毛泽东对其进行本土化后的结果,而中国共产党也没有照搬十月革命这个现成的但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例子,包括后续的邓、江、胡,中共一直在做调整,这个政权虽然专制却也灵活。既然海外民运视大陆政权为不二之敌,那么像中共一样能够认清并能最大程度地弥合中西在思想层面上的各种差距才算击中命门,才有取得胜势的可能。将来的中国一定会走上民主化之路,但这条道路绝不会直奔西方模式而去,因而从中国的历史中剥茧抽丝,找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发展特点才是开启中国民主化之门的钥匙。
其次,经历过太多动乱的中国人对安定和富足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和依恋,现实能不能给予这种安全感亦是重要的考量标准。不论大陆政体的专制程度有多么为人所憎恶,但它所催生的经济景象却保持了长时间的繁荣,不论大陆体制下的贫富差距、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有多么病入膏肓,但它一直让大多数老百姓感到“日子能过,还算不错”。因而,资产阶级民主化革命的动力尚有不足,疾风骤雨式的、试图诉诸暴力的民众革命在目前的中国得不到多少民意的支持。如何促使大陆政权主动的求变求改革,甚至与中共协商政体远景,才是对海外民运来说,更加现实有效的政治任务。在实力相差悬殊,态势明显不占优的现实下,民运人士自身也应该主动找寻能带来积极效应的变革。
再次,多是为了名利而鱼龙混杂地聚在一起,素质又良莠不齐的海外民运团体,自身尚且内斗不断、暗流汹涌,这种一盘散沙的形象又怎么会博得国内百姓的认同?如此派系相争、同仁相轻,相互掣肘不成合力的民运人士要达成中国民主化的政治夙愿便是难比登天。
以上这些想法在齐墨先生的这本书中都有体现,这大概也是他二十多年来对民运之路、民主之路的正视与反思。其实他自己的人生就是民运人士整体性写照的一个鲜活的例子:为了民运放弃了学术,舍弃了家庭,抛弃了故土,拼搏了大半辈子却渐渐的心灰意冷,黯然退出。个中滋味,实在是难以言表,百般感受只有自己心知。
《我的民运路》,究竟是怎么样从想象中的康庄大道走成了现实里的末路穷途。翻开语言平实又真实的此书,且听齐墨先生像倾诉衷肠一样的娓娓道来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