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98|回复: 0

中资银行又被耍了(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1365

回帖

3956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3956
发表于 2012-7-14 15: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国企业家


中国银行业这次又被外资银行耍弄了,而且耍弄得太容易了。

7月10日,澳新银行撤回对中国天津银行1.2亿多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澳新银行并表示,不会参与天津银行的融资计划,而澳新所持天津银行的股份也从20%稀释至17.6%。他们得了便宜还卖乖。澳新国际业务和机构投资主管亚历克斯称,我们做出放弃参与天津银行融资的决定十分艰难,但我们也能优先投资、支持澳新中国分行的发展。

6月25日,瑞士银行减持民生银行1172万股,每股作价7.113港元,总减持值8336万港元。减持完成后,瑞银持有的民生银行持股比例从6.17%降至5.96%。此前,6月6日,摩根大通减持了中信银行的在港上市股份,减持股份数量为34.3万股,减持平均价格为3.93港元/股。

一幕幕当年金融危机的剧本轮番上演。从2009年至现在,外资银行减持套现中资银行股份已成为热门话题。根据国内一家财经媒体的统计,3年间,外资银行从中资银行股份中共减持套现2230亿港元,仅美国银行一家就套现1433亿港元,高盛、淡马锡也分别套现260亿、280亿港元。

然而,也有人不以为然,称坊间谈论的中资银行被外资耍弄似乎不太妥当。外国资本也好、还是外国投行也好,他们参股中资银行就是为了赚钱,即使中资银行被对方耍弄了,甚至造成巨额损失,也只不是一种市场行为。中国加入了WTO,其银行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必然要付出代价。

但是,这样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一直以来,部分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股权交易的种种版本的故事曾在坊间和网络上喧闹一时,内幕交易论、贱卖论等等诸多说法可以称得上是无奇不有。政府当初在引进这些所谓的“长期的”战略投资者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让多家大型银行上市,一方面通过中国汇金公司为其注入了数百亿美元,另一方面,为多家银行剥离大量不良资产。

正是政府和各家银行的储户、纳税人承担了核销中资银行的呆账、坏账的成本,使不少中资银行减轻了负担,有了起飞的平台。外界虽然无法体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了“提款机”并被外资耍弄的中资银行总不是什么高兴的事。因为真正分享中资银行利润却不是这些人,甚至也不是银行本身,而是外资银行。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近几年来,由政府巨额注资后引进的所谓“长期的”战略投资者,协助中资银行进行改革或境外上市,包括高盛、花旗集团、汇丰、TPG集团、淡马锡、安联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内的一些外国银行,持有中国主要银行价值上千亿美元的股份。而这段时间,恰好是中国股市最黑暗的时期。国内银行业战略投资者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其时间点居然掌握得如此精巧。

工商、建设、交通、中行等中资银行当初在引进他们来中国时定价都极低。以建设银行为例,当时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购进了建设银行9%和5.1%的股权,每股定价仅为区区0.94港元。接下来引进外资投资者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也没避免入股价格过低的命运:当初,高盛、安联及运通出资37.8亿美元入股工商银行,收购约10%股份,收购价格1.16元/股。

我们不禁要问,外资银行遇到的这种从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怎么没落到中国人的头上,为什么这种摘桃子的事情总是落到外国人头上呢?才不过几年,如今这些“长期的”战略投资者者们,一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翻身走人了事,作为抛售方的外资银行积极钻营并最终满载而归,而作为被抛售方的中资银行则是一再表示其理解知情之意,究竟是“周瑜打黄盖”,还是“哑巴吃黄连”?

中资银行股份被外资减持、抛售的噩梦或许才刚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还会伴随着外资阶段性的“低价增持、高价套现”。当初中资银行低价抛售股份,让外资银行轻松成为中资银行的大股东,最终成为他们的摇钱树、提款机。

因此,中资银行被外资耍弄还将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资银行手中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始终是市场的达摩斯利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31 07:0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