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祖寺
黄梅地名很美,而在地图上看,它位于湖北东端,与江西、安徽相邻,历史上曾属“吴头楚尾”。有的史书干脆把它说成是“荒州渺县”。
黄梅地处偏僻,文化底蕴却极其丰厚。妙趣横生的黄梅戏发源于此,禅宗文化也由此滥觞,甚至有“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这儿的五祖寺与四祖寺,向来被称作“天下祖庭”。一个僻静之所的寺院,竟然拥有天下之源的名气,这正是黄梅吸引人的特别之处。
五祖寺:南廊偈语的启示
真是巧合!当我们一行出县城东行18公里,穿过五祖寺进山牌坊,踏进山门,眼前烟雾缭绕,香客满庭。一问,当日农历四月初八,正是释迦牟尼诞辰,一个盛大的浴佛法会刚刚结束。
此刻,释迦牟尼就在大雄宝殿端坐着,慈眉善目,一脸安详。这位2500多年前在天竺之国创立教义的佛祖,肯定没有料到,他的普度众生之说,数千年后居然在遥远的中国得以弘扬,而在他的祖国,早在1000多年前,即日渐式微并被印度教所取代了。
佛教特别是禅宗能在“中土”得以传承,黄梅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公元635年,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法,成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当他的衣钵传到四祖道信与五祖弘忍时,才一改过去那种四方游化,托钵乞食的做法,在黄梅设立道场,住寺弘法,实行农禅并重、坐作双修。从此缁门俊秀,归者如云。以后虽遇唐武宗颁制灭法,七天之内全国“吃皇粮”的佛寺几近灭绝,而黄梅禅宗因幽居山林,自谋生活,得以幸存并继而风行天下。
眼前的五祖寺原名东山寺,弘忍创立时不过为几间禅房,宋、元时最为兴旺,明清以后渐渐衰颓。近二三十年来,经不懈维修、新建,又重焕光耀。寺内殿阁桥塔,均美轮美奂。一通“天下祖庭”字碑,与另一通“天下禅林”字碑肃然并立,分别为北宋英宗与徽宗御书,无言地道出了五祖寺的特殊地位。
我们边走边看寺内胜景,不料与本寺方丈见忍大师不期而遇。他邀请我们在方丈室落坐,指着室内“宝物”一一给我们介绍。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宝盒中的释迦牟尼舍利,为一香港居士捐赠。
见忍大师娓娓道起发生在本寺的一个个颇带神奇的“故事”,其中最精彩的一段,便是“南廊竞偈”。
当年五祖弘忍决定立嗣传法,他深知衣钵相授的老办法有局限性,难免“遗珠”,于是想出了禅林竞偈的选人新办法。“上座”神秀很快在南廊展示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此偈形象地阐释了悟禅成佛之道,引得众僧喝彩。
立嗣看来已无悬念,不料夜间墙上又添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弘忍大师看来,此偈由前偈思想方法上的“渐悟”上升到了“顿悟”的境界,见解独到。一寻作者,居然是一位地位低微的“碓房行者”——年方二十出头的慧能。这位颖悟过人的舂米匠居然还大字不识,他是打好腹稿后,请人把偈代为书写在墙上的。在“上座”与“行者”之间,弘忍大师毫不犹豫地把红色袈裟传给了后者。而慧能果然不负师命,携法衣回原籍岭南后,致力于禅宗的中国化与平民化,以一部革旧鼎新的《六祖坛经》,终于使得禅宗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成为“农民的佛教”。当今禅宗在派别林立的世界佛教界占据十之八九,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慧能。
“黄梅流传着许多这样的禅宗祖师传说,县里刚把它们整理出来,拿去申报了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陪同我们访问的县委宣传部部长王秋华说。
离开五祖寺前,经过南廊,我们禁不住放慢脚步,又多看了几眼。“应知一片东山月,长照支那四百州。”当年禅宗祖师的睿智,直到今天,还对僧俗两界产生着影响。这令人不能不为之感叹。
四祖寺:飘向民间的禅风
四祖寺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处,昔称正觉寺,鼎盛时有僧众千人,殿宇八百间,寺区八华里。十多年前仅剩残垣断壁,现今已是殿宇凌云,金身焕彩,红墙碧树,清净庄严。寺内只有真身塔、昆卢塔、鲁班亭等几处古迹,余为新建。一株“祥云柏”冠如云朵,为四祖亲植,近焕生机。相传当年道信和尚时不时地绕着这棵树遛弯儿,以此静心养神。
这次在树边迎接我们的是现任四祖寺方丈净慧,一位78岁的儒雅长者。净慧大师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已十余年,少年时曾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1956年成为共和国第一批佛学研究生,近年又频繁地穿行于海内外传经弘法,大力倡导“生活禅”,足下龙象云集。
“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在方丈室坐定,品着香茗,净慧大师用浅显的语言,叙说着他的“悟境”:“佛教是管人们24小时生活的,我们说的生活禅,就是倡导以禅的精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对人对己对社会有益……”
揖别大师,出四祖寺,不远路边见一古桥。下车细看,桥名灵润;其下有泉,称碧玉流。水中水边石上题刻甚多。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破额山》最为醒目:“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频花不自由。”
水边一块石头状如鱼,泼泼欲上,故名“石鱼矶”。上面刻有一个大大的“泉”字,运笔流畅,刚劲有力,相传为清代黄梅秀才邓文斌所书。这位邓氏好生了得,当年就是他为擅唱地方小曲的邢绣娘撰写剧本,把民间的喜怒哀乐形于唱念做打,使得黄梅戏从地方小戏中脱颖而出,登上大雅之堂,甚至为乾隆皇帝所喜爱。
石鱼矶边流水潺潺,清风徐徐,泉水落下石崖,放出悦耳的声响。旧时这块石头就叫唱歌石,邓文斌等文人雅士喜欢席地而坐,开口便唱;唱累了,随地而卧,海阔天空地神侃。一个个灵感就这么侃了出来,化作了诗歌、词赋、对联、戏曲。泉水于是成为了“灵润”之源,黄梅也就变成了楹联之乡、诗词之乡与戏剧之乡……
灵润之水源出四祖寺旁的破额山,而黄梅人追求精神富有的动力,就是那源源不断的“黄梅禅风”。黄梅处于长江故道,旧时十年九涝,人们苦不堪言。“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道),退后原来是向前。”艰难度日的黄梅人,从寺院流传出的这类偈语中,懂得了“退后原来是向前”的生活哲理。他们按照“农禅双修”的精神,坚守“耕读起家”的原则,“辛苦并快乐着”,终于创造出了黄梅戏这门快乐的艺术以及大量文学文艺作品。
我忍不住掬一捧身边的灵润之水,撒了开去。晶晶莹莹的水珠子,立刻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老祖寺:展现人间好时节
老祖寺历史更悠久,路途也更远。翻过一个高高的山头,突现莲花状的一圈青山。下行至山谷,跳出一方镜湖,一片金碧辉煌的寺院,就散落于湖边山间。
寺院落成不久,茂林修竹便越墙探室,自然与人工和谐地融为一体。院内静悄悄的,只在“挂笠庵”见到一位女香客,她显然是冲着这个“生活禅专修道场”而来。她指指那块“男宾止步”的牌子,我们便知趣地退了出来。
禅房一面墙上,题有一首“生活禅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秋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旧诗不仅与周围景象甚为契合,而且诠释出生活禅的真谛。
记得头天听净慧大师讲过,老祖寺也是他受黄梅县委、县政府之托,牵头募资重建的。寺内展有一些图片,显示修复前的老祖寺,仅剩几方旧墩残塔,与今日形成鲜明对照。“寺内新建挂笠庵,意为劳作奔波辛苦了,在万山丛中这座小房子,挂上斗笠,休息几天。是想让善男信女有个修行的地方,社会大众也有一个休闲的地方。”净慧大师的话语犹在耳边。
老祖寺是由印度高僧千岁宝掌禅师开山创建,据传这位禅师自周威烈十三年丁卯降世,至唐高宗显庆二年圆寂,住世一千零七十二岁,人称佛门第一寿星。寺内一面墙上,题有他的生平,这让人不得不信。他因年高腊长,被称作老祖,所创伽蓝也就被称为老祖寺。
陪同访问的黄梅县常务副县长何永红,与记者在寺内一方石桌旁面对面坐下来,他侃侃而谈:“黄梅禅宗享誉禅林,天下景仰。我们已谋划要以禅宗文化为龙头,发展黄梅的现代旅游业,让更多的海内外游人感受‘黄梅天下禅’的独特魅力。”
何永红还介绍,前不久,“大象之国”泰国的一些著名企业家,来到龙的故乡,决定在黄梅投入巨资,创建东盟生态园,生产饮料等绿色食品。“龙”“象”的这番会聚,禅宗文化无疑是重要的媒介。黄梅人也从这个范例中,看到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历史上,黄梅人以淳朴之心接纳了禅,以智慧之心领悟了禅;现在,又以宽阔的胸怀精心呵护着禅文化,并且创造着新的更为美好的生活。我们真为黄梅而欣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