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式笼屋。(来源《星岛日报》)
香港的笼屋又一次成了国际传媒关注焦点。英国摄影师拍摄的一组笼屋照片日前在英国《每日邮报》刊登并经美国媒体转载,《每日邮报》以标题点出香港LV名店数目多于巴黎,却有一批穷人住在“狗笼般的床位内”,在海外引发广泛讨论。
“人类尊严的侮辱”
香港目前约有10万人住在笼屋里。笼屋又被称为床位寓所,官方的定义是一个单位内有12伙或以上租户,并共享厨房、厕所。笼屋破旧又逼仄,狭小的空间用铁丝网分成一张张床铺,铁丝网兼有防盗功能,开一个窗户门供出入,每个床铺就算一个“单人房”。2009年CNN采访的一间笼屋,19人挤住在 58平方米里,共用两间厕所。
没有空调加上空气不流通,夏天的笼屋尤其闷热不堪,浊臭熏人。“笼屋内温度较外面高2至3摄氏度,有时我在清晨5时后才能入睡。”在香港深水区住笼屋的张先生被媒体访问时说,笼屋出现蟑螂、壁虎及老鼠是平常事,“我担心有蟑螂或壁虎晚上爬入我耳内。”
笼屋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提供给移民到香港的劳工做临时住宿。现在的居住群体主要是穷困老人、外来淘金的打工者以及无业游民。官方一个单位超过12伙住户的定义,实际上某种程度只是个文字游戏,少一两伙住户其实仍是笼屋。笼屋受政府消防管制,所以很多业主故意减少租户量。
笼屋被称为“香港光鲜与繁华之外的一面”,更有人评价“笼屋是对人类尊严的一种侮辱”。即便如此,因笼屋位于闹市区,每个床位租金仍达到1200元至1300元港币。对笼屋为何长期存在,香港政府曾经解释说,原因之一是居住者不愿离开市区去偏远郊区居住。
反映香港住房难的还有另外几种“房型”。例如违法兴建在天台之上的“天台屋”,去年底被CNN形容为“全球最贵贫民窟”。还有堪称“笼屋”加强版的“棺材屋”,一个房间用木板隔成形如棺材只能爬进爬出的小格子,据称一个单位能容纳50个住户。
政府出招改善住房难
在一个写字楼和购物中心随处可见的城市里,笼屋提醒着人们,尽管香港的亿万富翁数量位居亚洲之首,但还有120多万民众(占香港人口的18%)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香港当前的楼价水平已经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动辄千万的房价,普通人耗尽毕生积蓄也难以奢望。三成香港人住在政府建造的廉价公屋里,但公屋同时也以严格的打分制度和漫长的轮候队伍著称。为了住上公屋,有些人登记后可能要等上20年。
为了改善住房问题,香港前特首董建华任内提出了10万公屋计划,但因时逢亚洲金融危机,加上房地产商和有产阶级的阻力,最后未能实施。新特首梁振英在政纲里重提了这一计划,并且在上周宣布了明年将补助合乎条件的人士购买二手房,再投数十亿港币全额资助非牟利机构兴建青年宿舍。
香港拥有小政府的传统,信奉“积极不干预政策”。人们赞扬自由市场是香港作为金融中心获得成功的关键,但对于住在笼子里的人来说,积极不干预没什么好处。梁振英当选后表示,自己的施政理念是政府将“适度有为”,将对经济有所调控。他新宣布的民生措施,正是针对笼屋的最主要居住人群贫穷老人和买不起房的人。
香港的经济这几年发展稳健,增长速度几乎是其他发达地区平均值的两倍,如果特区政府能够在缩减贫富差距等方面有所作为,作为“香港耻辱”的笼屋或许终有绝迹之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