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439|回复: 2

古玉欣賞[22P]

[复制链接]

384

主题

1449

回帖

8206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206
发表于 2012-9-13 23: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送交者: 醉逍遥

1.
【玉獸面紋圭】
  長21.8cm,寬5.5cm,厚0.9cm。
  玉料表面經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長,一端略寬,有刃,另一端有一孔。
  圭兩面皆有紋飾,一面中部為陰線獸面紋,獸面的上、下方分別飾陰線繩紋及成組的凸線,另一面的主體紋飾同前一面大體相同,下方有一組凸線構成的變形獸面紋。
  目前為止,考古發掘中尚未發現有類似凸線紋飾的玉圭。
  對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學者多有推測,一些學者認為,玉圭應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作品。
2.
【玉鷹攫人首佩】
  長9.1cm,寬5.2cm,厚2.9cm。
  佩玉料呈青黃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狀,邊緣略薄,兩面圖案相同。
  作品上部為一只展翅之鷹,鷹頭側轉,雙爪下垂各抓一人首。
  作品為镂雕,鷹身上的一些裝飾紋用凸起的線條組成,這些工藝同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藝類似。
  同樣題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館及天津藝術博物館都有收藏,帶有類似的鷹鳥紋圖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館也有收藏。
  有的學者推測這些作品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制造。此佩圖案較複雜,鷹翅上端與人首間裝飾的含義尚不明確,作品表現的可能是遠古時期的氏族圖騰,鷹是氏族的徽號,而鷹爪抓的應是戰敗的敵人之首級。

3.
玉花斑弧刃斧】
  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長23.7cm,寬8.7cm。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並有較多的自然紋理而形成暗花。
  斧為長條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狀,斧頂略窄,近頂部有一圓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新石器時代墓地的M4號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隨葬玉器,其中包含許多精品,如玉勺、玉龜甲、玉刻圖板等,並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測,墓主人是地位顯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權力,又標志著財産的豐厚。
  此件玉斧是隨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鋒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實用性。其玉材雖因埋葬時間久遠而發生了顔色的變化,但仍不失華麗的本色。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細,頂部略糙,可知頂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將其磨光。
  此件作品顯示出玉斧由實用工具向禮儀用器的轉化。

4.
【玉刻圖長方形板】
  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長11.4cm,寬8.3cm,厚0.7cm。
  玉板片狀,中部微隆起,邊緣呈階狀凹下。
  玉板表面飾有陰線琢出的環形圖案及放射形的箭頭狀圖案。
  此玉板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出土時夾于玉制的龜背甲及腹甲之間,表明它是占蔔的工具。
  對于圖案所表現的內容,學者們有多種解釋,或認為是上古之時的河圖、洛書,或認為是文字産生前的八卦圖像,或認為另有含義。
  總之,其文化內涵極其深刻,尚需作深入的探討
5.
【玉立人】
  高9.6cm,肩寬2.3cm,厚0.8cm。
  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玉料因受沁呈雞骨白色。
  玉人作立狀,方頭,以陰線方格紋刻劃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須,兩耳垂處各有一圓形鑽孔。
  雙臂貼胸而抱,十指分開,腕部有陰刻衣紋。束腰上雕出斜紋帶飾。雙腿間有縫隙,雕出腳趾。
  此玉人比例勻稱,雕刻刀法簡練,展示出古人部分服飾的簡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區史前時期匠人們的雕刻技能,為迄今所見新石器時代最完整的直立玉人。
  有人稱此時期為含山文化時期。
6.
【玉雙虎首璜】
  長11.9cm,厚0.4cm。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璜為較窄的弧形,近于半圓,中部厚,邊緣略薄。
  璜兩端呈虎首形,形似剪影,其上有陰線界出的五官,虎的獠牙極誇張,虎眼用穿孔表示,孔中可穿繩系挂。
  此玉璜虎形之表面特征明確,說明在新石器時代虎與人關系之密切,在社會生活中已出現對虎的崇拜,這對于了解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期人們的生活及普遍存在的動物崇拜非常重要。
  此璜為1987年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墓葬出土。

7.
【玉環】
  外徑9cm,孔徑6.2cm,厚1.3cm。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玉環因沁蝕成牙色,外沿薄,近孔處較厚,剖面近于三角形。
  此環造型規矩,素面無紋,磨制光潤。
  含山文化出土環形器多件,唯此器最精美。
  玉環在新石器時代諸文化中曾有多處出土,數量較多,但剖面呈三角形的非常罕見,它對後世特別是戰國時期玉環的影響頗大。
  此玉環為1987年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墓葬出土。
 
8.
【玉勺】
  長16.5cm。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勺玉料呈灰白色,局部顔色因久埋而産生變化。
  此勺出土時斷為數段。
  勺形窄而長,頭部似舟,池部為下凹的弧形曲面,勺柄細長,近似片狀,表面下凹,端部略寬,有一孔。
  此玉勺工藝精致,邊沿光滑平整,對稱性良好,勺頭及柄部的凹面應為砣具砣出。
  其工藝水平與近代琢玉的差別不是很懸殊。
  勺柄較長,可以遠伸,但薄而易折,使用時必須謹慎,因而不是通常情況下使用的餐具。其用途尚需進一步研究。
  此玉勺為1987年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墓葬出土。
9.
【玉馬蹄形器】
  高9.5cm,上口9-7.1cm。
  下口6.9-5.5cm。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器以青色玉料制成,筒狀,表面有蝕斑,下口處呈褐色,略有傷缺,壁較薄,表面光滑。
  這種玉器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多有發現,一些作品置于入葬者的頭骨之下,截面多呈橢圓形,上口略寬,呈坡狀,下口較平,有的近下口處鑽有小孔。
  由于作品整體似馬蹄形,故稱馬蹄形器,又有收藏者稱其為發箍。
  對于馬蹄形器的功用,研究者們多有推測,或認為是用來束發的,或認為是仿照骨耒制造的農器,還有其它推測。

10.
【玉獸形玦】
  高15.4cm,寬10.5cm,厚4.5cm。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玦以青黃色玉料制,表面有多處色斑。整體為環形,一側有一開口,未斷開。開口一端為獸首,另一端為獸尾,獸身屈而成環,頸部有二小孔。
  目前,多處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這類器型,它表現的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反映了較大範圍的動物崇拜。
  頸部帶有雙孔的作品並不多見,此玦可能是制造時所穿之孔位置不理想,作品懸挂時傾斜度不合要求,于是又鑽了第二孔。
  這件作品為清代宮廷遺玉,說明清代宮廷曾收藏紅山文化玉器。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384

主题

1449

回帖

8206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206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23: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玉鷹】
  高2.5cm,寬4.6cm,厚0.4cm。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玉鷹為青黃色玉材制,片狀,腹部略厚,腹前用陰線界出鷹爪,頭部凸起,嘴尖,雙翅較薄,尾寬,尾及翅上有陰線羽紋。鷹背部有對穿的孔,可穿系繩。
  紅山文化分布于我國東北地區,在其遺址中發現了較多的玉器,其中有一定數量的玉鳥,多為鷹類。
  常見的玉鷹有二類,一類近似方形,翅的邊緣平直;另一類鷹的翅膀大且展開,似飛翔狀。
  這件玉鷹屬後一類,遼甯省阜新市胡頭溝遺址出土有同樣的作品。
  此玉鷹的造型較接近于現實,鷹的腹面加工精致而背部簡練,系因人們仰望飛鷹所得的觀察結果。

12.
【大玉龍】
  曲長60cm,直徑2.2-2.4cm。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其玉料為淡綠色老岫岩玉。龍體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長吻微翹起,有圓鼻孔二,雙目橄榄形凸起,頭頂至頸背有長鬣後披,末端翹起,額及颚下有陰刻棱形網紋。
  龍軀光素扁圓,背部有一鑽孔,可系繩穿挂。
  此玉龍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翹,因此又有人稱之為玉豬龍。
  這是早期氏族藝術的代表作,屬紅山文化。其造型誇張、奇特,兼具寫實與抽象手法,結構雖簡潔,卻滿盈著生命力,質樸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圖騰。

13.
【玉神人紋多節琮】
  高32.1cm,孔徑6.3-7.2cm。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琮呈外方內圓的柱形,上寬下窄,中心有圓孔,上下相通。
  玉料深褐黃色,局部有黃白沁斑。
  玉琮圖案以橫線截成十一節,每節均以四琮角為人面部的中心線,以四面凹槽為隔界,雕刻出四個簡化的神人面紋。
  神人的冠、鼻清晰可見,圓眼及嘴則模糊不清,只是象征性地刻出。
  在玉琮上端相對的兩側面中部,隱約可見各有一陰刻的帶雙翼紋的符號。
  《周禮·春官·大伯宗》載:“以黃琮禮地”,說明玉琮是古時人們禮地的祭器。從目前良渚文化墓葬出土情況看,玉琮多置于屍體周圍。

14.
【玉獸面紋嵌飾】
  高3.2cm,寬4.8cm,厚0.7cm。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此器為傳世古玉,表面紋飾較模糊,有較大面積的赭色斑。
  器近似梯形,凸面,頂端上凸,中線兩側向後折,上下折角的角度不同。
  嵌飾正面為淺浮雕獸面紋,重點表現獸的環形雙眼及闊嘴。
  獸面兩側飾前肢,短小,帶爪足。獸面及獸肢上飾細密的陰線回紋。
  飾件背面有4組通孔,每組孔由兩個斜孔對接而成,孔中可穿繩。
  據分析,作品原系嵌于柱形器的角部,3件或4件為一組,這樣的柱形器可能是玉琮之類的器物。
15.
【玉璜】
  高5.2cm,長10.6cm,厚0.3cm。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
  璜玉料材質較好,黃褐色,較薄。近似半圓形,直弦,中部下凹,兩側各有一孔,底部兩角略向外伸。
  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對玉料開片時留下的切割痕,這類切割痕在新石器時代玉器上時有出現,從痕迹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線切割的剖料方法。
  玉片厚度約0.3cm,表明當時玉料開片技術已達到一定的水平。作品呈不規則的半圓形,兩角外伸,說明此璜並非由圓形玉器切割而成,可能是以長方形或三角形玉片磨成。

16.
【三孔玉刀】
  長49.1cm,寬5.9cm,厚約0.1cm。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刀玉料呈墨綠色,長方形薄片狀,背平直,刃部內凹,一端為方形,另一端略窄。
  玉刀的一面光滑細亮,另一面較粗糙。此類玉刀在陝西龍山文化遺址中已有發現,陝西省神木縣石峁遺址出土的這類玉刀所用玉材及加工方式同這件作品非常相似,玉刀具有開片薄、刃部鋒利、鑽孔標准等特點。
  這件玉刀的平均厚度約0.1cm,表現出非常好的開片技術,刀背部三孔非常規範,無明顯的孔徑變化,刃部的鋒利達到了可以割切的程度,具備了實用的可能性

17.
【玉龍形勒玉】
  高2.3cm,長6.5cm,寬2.5cm。
  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圓筒形,兩端粗細不等。器表飾龍紋,其龍紋特點是“臣”字眼,並飾有重環紋、鱗紋等。
  商代的玉龍,由龍眼的變化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的龍眼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為“臣”字形。重環紋和鱗紋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現在青銅器上,因此本器上的這兩種紋飾對于玉器和青銅器裝飾紋樣的比較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18.
【玉弦紋環】
  外徑12.1cm,孔徑6.7cm,厚1.4cm。
  環因受沁蝕成雞骨白色,圓形,中心有一圓孔,兩面各飾相同的弦紋3圈,近孔處有一圈環形凸脊。
  這類器物最早見于新石器時期,至商代仍有延續。
  以前曾被定名為乳環,推斷其為女性乳房飾物。
近年根據考古發掘,始知它是戴在手腕上的飾物

19.
【玉牛形勒玉】
  玉料青綠色,局部有褐色斑,筒狀,牛形,一端較細,為牛首,另一端較粗,雕牛尾,四肢收于腹下。
  其橫截面近于方形,兩端間有一通孔,孔壁有螺旋紋。
  商代玉石器中有一定數量以牛為題材的作品,多為牛頭形,整身的立體造型較少。
  這件作品較好地表現了牛的全形,藝術手法簡練,外表可分解為上、下、左、右四個面,方圓兼顧。中孔較粗,可穿繩接連其它器物。

20.
【玉獸首飾件】
  長4.5cm,寬2.6cm,厚1.5cm。清宮舊藏。
  此飾件呈梯形,上部凸雕獸首,大耳,環眼,嘴部向內勾卷,似鳥喙,獸首旁有陰線雕出的鷹翅及爪。飾件中部隆起似瓦面,下部似柄,有二道凸起的弦紋,底邊略寬,呈多棱狀。
  與此玉飾件類似的一件作品出土于山東滕縣前掌大遺址,但凸雕的獸首已失。
  此件玉獸首飾件是目前發現的同類器中最完整的一件,且發現得較早,對研究此類玉飾的圖案內容、使用方式和加工工藝都有重要意義。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37.jpg
38.jpg
39.jpg
4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4

主题

1449

回帖

8206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206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23: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21.
【玉龍鳳紋柄形器】
  長17.1cm,寬3.7cm,厚0.7cm。
  器青玉質地,綠色,半透明,局部有少量的土沁斑,器體為長片狀。兩面雕刻,紋飾相同。上部由兩鳳紋對稱構圖,尾下垂,回卷成勾狀,在相對的兩喙及身尾之間镂空大小兩個桃型孔,一上一下,可穿系。中部是一昂首挺立的高冠長尾鳳,圓眼,尖勾喙,單足利爪踏在下部一夔龍頭頂之上,夔龍身曲屈,臣字眼,眼角線拉長且有勾,下端出一短榫,作扡插用。
   玉制柄型器始見于二裏頭文化,商到西周繼續沿用,惟西周的紋飾最為精美,雕工手法多樣,刀法有力,線條圓潤,紋飾清晰。其下端一般都有寬榫,可作器之柄或安接它器,確切用途尚需進一步考證。

22.
【玉獸面紋韘】
  高3.2cm,直徑2.8cm。
  韘有黃褐色沁,圓筒形,上口斜,下口平。正面凸雕饕餮紋,鼻兩側各有一穿孔,背面近下口處有一凹槽。
  《說文》曰“韘,射也”,說明此器為騎射之具。
  穿孔可用來系繩,縛于腕部,用時套于拇指上,張弓時,將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傷拇指。
  韘初見于商代,流行于戰國至西漢,但到後期原先的功用逐漸弱化,其演變為一種裝飾品。
41.jpg
4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5 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