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交者: 醉逍遥
1.
【玉獸面紋圭】
長21.8cm,寬5.5cm,厚0.9cm。
玉料表面經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長,一端略寬,有刃,另一端有一孔。
圭兩面皆有紋飾,一面中部為陰線獸面紋,獸面的上、下方分別飾陰線繩紋及成組的凸線,另一面的主體紋飾同前一面大體相同,下方有一組凸線構成的變形獸面紋。
目前為止,考古發掘中尚未發現有類似凸線紋飾的玉圭。
對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學者多有推測,一些學者認為,玉圭應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作品。
2.
【玉鷹攫人首佩】
長9.1cm,寬5.2cm,厚2.9cm。
佩玉料呈青黃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狀,邊緣略薄,兩面圖案相同。
作品上部為一只展翅之鷹,鷹頭側轉,雙爪下垂各抓一人首。
作品為镂雕,鷹身上的一些裝飾紋用凸起的線條組成,這些工藝同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藝類似。
同樣題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館及天津藝術博物館都有收藏,帶有類似的鷹鳥紋圖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館也有收藏。
有的學者推測這些作品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制造。此佩圖案較複雜,鷹翅上端與人首間裝飾的含義尚不明確,作品表現的可能是遠古時期的氏族圖騰,鷹是氏族的徽號,而鷹爪抓的應是戰敗的敵人之首級。
3.
玉花斑弧刃斧】
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長23.7cm,寬8.7cm。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並有較多的自然紋理而形成暗花。
斧為長條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狀,斧頂略窄,近頂部有一圓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新石器時代墓地的M4號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隨葬玉器,其中包含許多精品,如玉勺、玉龜甲、玉刻圖板等,並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測,墓主人是地位顯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權力,又標志著財産的豐厚。
此件玉斧是隨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鋒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實用性。其玉材雖因埋葬時間久遠而發生了顔色的變化,但仍不失華麗的本色。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細,頂部略糙,可知頂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將其磨光。
此件作品顯示出玉斧由實用工具向禮儀用器的轉化。
4.
【玉刻圖長方形板】
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長11.4cm,寬8.3cm,厚0.7cm。
玉板片狀,中部微隆起,邊緣呈階狀凹下。
玉板表面飾有陰線琢出的環形圖案及放射形的箭頭狀圖案。
此玉板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出土時夾于玉制的龜背甲及腹甲之間,表明它是占蔔的工具。
對于圖案所表現的內容,學者們有多種解釋,或認為是上古之時的河圖、洛書,或認為是文字産生前的八卦圖像,或認為另有含義。
總之,其文化內涵極其深刻,尚需作深入的探討
5.
【玉立人】
高9.6cm,肩寬2.3cm,厚0.8cm。
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玉料因受沁呈雞骨白色。
玉人作立狀,方頭,以陰線方格紋刻劃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須,兩耳垂處各有一圓形鑽孔。
雙臂貼胸而抱,十指分開,腕部有陰刻衣紋。束腰上雕出斜紋帶飾。雙腿間有縫隙,雕出腳趾。
此玉人比例勻稱,雕刻刀法簡練,展示出古人部分服飾的簡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區史前時期匠人們的雕刻技能,為迄今所見新石器時代最完整的直立玉人。
有人稱此時期為含山文化時期。
6.
【玉雙虎首璜】
長11.9cm,厚0.4cm。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璜為較窄的弧形,近于半圓,中部厚,邊緣略薄。
璜兩端呈虎首形,形似剪影,其上有陰線界出的五官,虎的獠牙極誇張,虎眼用穿孔表示,孔中可穿繩系挂。
此玉璜虎形之表面特征明確,說明在新石器時代虎與人關系之密切,在社會生活中已出現對虎的崇拜,這對于了解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期人們的生活及普遍存在的動物崇拜非常重要。
此璜為1987年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墓葬出土。
7.
【玉環】
外徑9cm,孔徑6.2cm,厚1.3cm。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玉環因沁蝕成牙色,外沿薄,近孔處較厚,剖面近于三角形。
此環造型規矩,素面無紋,磨制光潤。
含山文化出土環形器多件,唯此器最精美。
玉環在新石器時代諸文化中曾有多處出土,數量較多,但剖面呈三角形的非常罕見,它對後世特別是戰國時期玉環的影響頗大。
此玉環為1987年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墓葬出土。
8.
【玉勺】
長16.5cm。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勺玉料呈灰白色,局部顔色因久埋而産生變化。
此勺出土時斷為數段。
勺形窄而長,頭部似舟,池部為下凹的弧形曲面,勺柄細長,近似片狀,表面下凹,端部略寬,有一孔。
此玉勺工藝精致,邊沿光滑平整,對稱性良好,勺頭及柄部的凹面應為砣具砣出。
其工藝水平與近代琢玉的差別不是很懸殊。
勺柄較長,可以遠伸,但薄而易折,使用時必須謹慎,因而不是通常情況下使用的餐具。其用途尚需進一步研究。
此玉勺為1987年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墓葬出土。
9.
【玉馬蹄形器】
高9.5cm,上口9-7.1cm。
下口6.9-5.5cm。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器以青色玉料制成,筒狀,表面有蝕斑,下口處呈褐色,略有傷缺,壁較薄,表面光滑。
這種玉器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多有發現,一些作品置于入葬者的頭骨之下,截面多呈橢圓形,上口略寬,呈坡狀,下口較平,有的近下口處鑽有小孔。
由于作品整體似馬蹄形,故稱馬蹄形器,又有收藏者稱其為發箍。
對于馬蹄形器的功用,研究者們多有推測,或認為是用來束發的,或認為是仿照骨耒制造的農器,還有其它推測。
10.
【玉獸形玦】
高15.4cm,寬10.5cm,厚4.5cm。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玦以青黃色玉料制,表面有多處色斑。整體為環形,一側有一開口,未斷開。開口一端為獸首,另一端為獸尾,獸身屈而成環,頸部有二小孔。
目前,多處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這類器型,它表現的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反映了較大範圍的動物崇拜。
頸部帶有雙孔的作品並不多見,此玦可能是制造時所穿之孔位置不理想,作品懸挂時傾斜度不合要求,于是又鑽了第二孔。
這件作品為清代宮廷遺玉,說明清代宮廷曾收藏紅山文化玉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