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台湾杂志亲子天下
台湾的学生很会写选择题,但遇上人生真正重要的选择,却可能不会也不敢做决定。 父母如何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和孩子一同品尝「选择」的各种滋味?
12年国教改变教育现场,打破成绩排序、一路搭便车的套装人生。生涯选择时代来临,选「最适合」的学校,比「最好」的学校重要,父母应该重建哪些观念、学校可以怎么协助,才能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勇敢追梦?
你的工作和人生,是你的选择?还是别人帮你做的决定?过去,你可能在长大后再面对选择,但如今你的孩子,从国中起就必须开始选择自己的未来。
「选择」是一种能力和智慧,需要有勇气去决定和肩膀去承担。正因为很难,父母必须从小陪伴孩子孕育。
因为教育现场已经改变。十二年国教免试时代来临,考试成绩已不再是升学唯一凭藉。填写升学志愿,不再按照分数分发学校,而是孩子必须用三年或更久的时间,多元探索和学习,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
世界、工作一直在改变。根据英国的研究,这一代孩子未来的工作,有六成还没被发明,许多现在的「好工作」会消失,等不到孩子长大。换句话说,大人已经不可能像以前一样,设想好一条符合社会期待、主流、安全的康庄大道,让孩子一路不用思考的「搭便车」。
每一次选择就像在森林里寻宝,面对未知,是一种冒险。总是帮孩子选,其实是剥夺了他们练习的机会。有能力选择代表认识自己,能够掌握人生的优先顺序,愿意为后果负责。
但大部分台湾的孩子不会、不准、也不敢做选择。面对社会价值的高墙,成绩好的学生不被允许做选择;成绩不好的学生则没有选择。不选择、被决定的人生,常常不快乐、缺乏自信;不少人得等到父母管不到时,才能冒著亲子关系决裂的风险为自己做选择。
「为你好」,反而绑住了孩子
台南人剧团负责人蔡柏璋没考上台大法律系时,以为自己完蛋了,但进入戏剧系,从此人生大转弯。三十岁的他目前在世界各地旅行,「寻找三十岁前未填满的人生」。他观察,许多台湾孩子包括过去的自己,因为习惯被安排,「往往缺乏承担后果的胆识和勇气,」真的要奋力一搏追梦时却很迟疑。
坚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有时得赔上亲子关系,背负「自私、只顾自己兴趣」的指责。前《中国时报》调查室主任记者黄哲斌在脸书上分享,他高中时立志读新闻,而医生爸爸希望他念医或法律。高二时父子「每周必吵,甚至绕著客厅追打」,有次他被盛怒的父亲用菸灰缸砸中脚踝,血流不止,之后父亲才不再阻止。后来,黄哲斌如愿的跑地方新闻,每次回家,都看到「客厅透明桌垫下,母亲整整齐齐夹著我写过的特稿剪报,」让他万分感动又感激。
担心孩子走冤枉路或走错路,父母「为你好」的保守,有时候绑住了孩子,甚至成为他的负担。「放手」的祝福和陪伴才能让孩子勇敢作梦,发亮发光。
选择的难题在于,「有选择」有时候比「没选择」更让人担心。因为没得选时,反正背水一战,不用想太多;「有选择」时反而舍不得放弃,这是目前台湾许多「好学生」的困境。
阳明大学生涯辅导中心主任黄素菲观察,约四分之一的「好学生」曾被个人问题困扰,例如不快乐、不知为何而学,但这些问题都被他们的好成绩掩盖,因此延误处理。黄素菲很疼惜:「他们不敢把自己真正的感觉表现出来。顺应联考体制、功课好可以得到很多好处、肯定,可以暂时不去管问题。但问题终究会找到自己。」
很多人到中年,或读完硕、博士学位,满足了父母、社会的期待,才再次选择自己心里的最爱。国科会主委朱敬一的女儿,中断加州柏克莱的博士学程,返台从事最喜爱的糕饼烘焙;经建会主委尹启铭的女儿念完博士,改学音乐,因为完成爸爸的交代,「女儿的责任已尽,现在要做自己想做的事。」「选择非常重要,每个人终究要回到自己身上,这是一条不得不走的成长路,」友缘基金会副执行长黄伦芬从多年谘商经验中看到,成长过程中愈早选择,代价愈低,父母最好能让这样的选择提早发生。
五心法,学会做选择
国高中生可以开始思考:我是谁?要过怎样的生活?认为重要的是什么?父母无法替孩子做选择。在不用做选择时代长大的父母也承认,自己不会选择。探索和选择是一个新时代的挑战,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学习。
1. 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拿来练习
大选择植基于小选择。父母不能以为,孩子长大就自动会选择。给他一个安全范围,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让孩子在里面练习。生活中每个小环节都可以练习。从孩子喜欢的东西著手,为何要穿这件衣服?为何选这家餐厅?当孩子知道什么事最重要时,他已经渐渐找到宝藏。
快乐会改变,到了青春期,孩子存钱买名牌球鞋、手机,「他认为重要的东西在改变,表示他在成长,」黄伦芬表示。将这种练习放在生涯选择上,陪伴孩子认识自己、认识职业,愿意负责。陪伴他做选择,让他有自信,将来他比较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