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42|回复: 0

曾经的那些风俗习惯日益远去(6)(组图)

[复制链接]

11

主题

2889

回帖

7057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7057
发表于 2012-9-29 00: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网络

四十一、元‧盂兰盆道场

道场超度安亡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庆赞中元贴门首,酒海肉山飨活人。

七月十五日,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为‘盂兰盆节’。《梦粱录》:‘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其日,……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僧寺亦于此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盂兰盆’为梵语音译,意为‘解倒悬’。通常在道场还设有孤棚,离地六尺,广有十五六平方米,各家施舍之三牲、五牲、山珍海味等摆列其上,并插有‘普醴阴光’、‘甘露门开’等小旗。在放焰口仪式完毕,群众竞抢祭品,谓之‘抢孤’。得到之小旗,被视为出海之护身符。

四十二、明‧放湖灯

轻舟荡漾玉波澄,中元盂兰放湖灯,梵呗伴得笙管韵,古寺东山月又升。

中元节有放湖灯之习俗。此俗在宋已有之,但当时是‘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扬州画舫录》:‘放荷花灯,中夜开船,张灯如元夕,谓之盂兰盆会。盖江南中元节,每多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燃灯水面,以赌胜负。’《燕京岁时记》:‘至中元日,例有盂兰盆会,扮演秧歌、狮子诸杂技。晚间,沿河燃灯,谓之放河灯。’清蒋有尨《西湖竹枝词·放湖灯》诗。湖灯,即在小板上用彩纸做成荷花状,中点蜡烛,又称‘水旱灯’。传说水上放灯是为亡魂引路;与上元在陆上张灯有别。

四十三、清‧荷叶灯

月到中元照衢明,小儿竞擎荷叶灯。成群结伴游巷陌,银花万点似火城。

《燕京岁时记》:‘中元黄昏以后,街巷儿童以荷叶燃灯,沿街唱曰:“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万点流萤,谓之蒿子灯。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鹤鹭之形,谓之莲花灯。’《日下旧闻考》:‘荷叶灯之制,自元明以来即有之,今尚沿其旧也。’查慎行《京师中原词》:‘万柄红灯裹绿纱,亭亭轻盖受风斜。满城荷叶高价卖,不数中原洗手花。’庞垲《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四十四、清‧鸡冠花供祖

供祖瓶插鸡冠花,一时风靡满京华。只缘物稀价腾贵,移种四郊入农家。

以鸡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风行。《东京梦华录》:‘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索食。’《梦粱录》载:南宋同。此习迄清代仍存。《枫窗小牍》:‘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另有祭祖节,在十月初一日。

四十五、辽‧屠狗狩猎

选屠白狗埋帐沟,牵鹰出猎起鸣驺。忽见御帽簪红叶,方知今日是立秋。《辽史·礼志》:‘八月八日,辽俗屠白狗于寝帐前七步瘗之,露其喙。后七日,中央移寝帐于其上。’《析津志》:‘立秋日,张乐,大宴,名压节序,上簪红叶于帽。’立秋日,汉人也有簪叶之风,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



四十六、唐‧拜新月


妆楼鸾镜拜月明,再乞嫦娥驻美容。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叹无情。

唐代妇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驻。常浩《赠卢夫人》:‘佳人惜颜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画堂,下阶拜新月。’中唐大历才子吉中孚之夫人张氏有《拜新月》之诗:‘拜新月,拜月汝楼上;鸾镜始安台,蛾眉已相向。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辉,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看来,拜新月应是年轻妇女的事。


四十七、宋‧秋社


社鼓敲时聚庭槐,神盘分肉巧安排。今番喜庆丰年景,醉倒翁媪笑颜开。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是为秋社。陆游有《秋社》诗云:‘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书固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记取镜湖无限景,苹花零落蓼花开。’《社肉》诗云:‘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饥鸦集街树,老巫立庙门。虽无牲牢盛,古礼亦略存。醉归怀馀肉,沾遗遍诸孙。’描写了秋社的热闹场面和老人的心情。

四十八、宋‧钱塘弄潮

八月钱塘江口开,万人鼓噪岸边排。弄潮健儿显身手,风头浪尖逞矫材。

《梦粱录》:‘观潮,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有《看弄潮诗》云:‘弄罢江潮晚入城,红旗飐飐白旗轻。不因会吃翻头浪,争得天街鼓乐迎!’可见市民对弄潮儿像接待英雄一样欢迎他们。

四十九、清‧供兔儿爷

玉轮清光照庭阶,剪纸圆满桌上贴。瓜果月饼为供品,烧香罗拜兔儿爷。

中秋祭月、供月光纸的风俗,在明代已然盛行。见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清代更供兔神,《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清诗人张朝墉《燕京岁时杂咏》云:‘蟾宫桂殿净无尘,剪纸团如月满轮。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兔儿神或兔儿爷,用泥制成,身披袍甲,头戴战盔,背插小旗,手执长棒,五彩涂画,装以金银,吸引儿童喜爱。

五十、清‧走月亮

中秋木樨插鬓香,姊妹结伴走月亮。夜凉未嫌罗衫薄,路远只恨绣裙长。

以前江苏地区的妇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一般是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拜佛庵,或举行文艺活动。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有的要走过更多的桥而不许重复,这就不仅动体力,还须动智力。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中秋共把斗香烧,姐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
[color=\]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5 20:5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