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736|回复: 0

趣谈《水浒传》人物绰号(图)

[复制链接]

12

主题

4487

回帖

9164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164
发表于 2012-10-3 23: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宁稼雨
来源: 明清小说研究网

宋江的绰号为什么叫“呼保义”?

《水浒传》中的宋江有两个绰号,一个叫“及时雨”,一个叫“呼保义”。“及时雨”的意思很好理解,作者在十八回介绍宋江时说:“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如土!人向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作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危。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却把他比作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而“呼保义”是什么意思,书中没有交代。多数读者也感到令人费解。

《宋史》卷一六九《职官志》记载:“政和二年,易武阶官以新名,以旧官右班殿直为保义郎。”涵芬楼本《说郛》卷三四《趋朝事类》官品说明,保义郎为武职中最低一级。据此可以知道“保义”是宋代武官官名。那么身为郓城县押司的宋江为什么叫“保义”呢?

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六“朱氏盛衰”条记载朱勔死后,人们以谑词嘲讽其原先仗势发达的仆人:“叠假山,得保义,襆头上带着百般材气。做模样偏得人憎,又识甚条制。今日伏惟安置。”又云:“做园子,得数载,栽培得那花木就中堪爱。时将介保义酬劳,反做了今日殃害。”与宋江大约同时的一位学者曾慥在《高斋漫录》一书中说:“近年贵人仆隶,以仆射、司徒为卑小,则称保义,又或称大夫也。”可见到了南北宋之交的时候,官爵已滥。保义郎一职,尽人可得,已经到了与“贵人仆隶”相提并论的程度。所以宋代庄季裕《鸡肋编》记载宋徽宗与蔡攸等微服出游,被市中估人称为“保义”。《挥麈录余话》卷二云:“靖康间有士子贾元孙者,多游大将之门,自称“贾机宜”;时有甄陶者,奔走公卿之前,以善干事,大夫多使令之,号“甄保义”。空青先生(曾纡)尝戏以为对云:“甄保义非真保义;贾机宜是假机宜”。”另外,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记有“寇保义卦肆”。洪迈《夷坚志》载有“田保义”、“张保义”、“马保义”。《西湖老人繁胜录》记瓦市影戏有“尚保义”。《梦梁录》卷二十记小说讲经史有“王保义”。周密《武林旧事》卷四载有教坊乐部杂剧“保义郎王喜”,卷六诸色艺人有“徐保义”、“汪保义”。可见“保义”这个称呼在当时使用之滥。

从民间流传,到《水浒传》的作者给宋江按上“呼保义”这个绰号,显然与塑造这个人物的性格有关。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宋江赞词说:“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这几句话乍看起来语意模糊,但如果了解了两宋间“保义”这一称呼使用之滥,便不难明白,“呼保义”的“呼”是自呼的简词。宋江自呼“保义”,实际是说宋江十分自谦,把自己说成是奴仆之流,而不像有些农民起义领袖那样,动辄就称王。况且“保义”还有保护赵家社稷的忠义之意。这与“狂卓”形成鲜明对比。“狂卓”是指山东农民起义领袖卓老大,绰号“卓真龙”,这当然犯了“忌讳”。从中可以看出从民间到作者在这一称呼上的爱憎观念。正因为如此,赵宋王朝对农民起义和绿林盗贼进行招安也往往授予“保义郎”的名号。《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0四:“海贼郑庆、郑广并补保义郎。” 《水浒传》第九十回写宋江征辽功成后,“加宋江为保义郎”,这虽然与其绰号吻合了,但已经去掉了其中自谦的成分,而变成了朝庭对忠义之士的肯定。

为什么鲁智深绰号叫“花和尚”?

鲁智深的第一个绰号是“花和尚”,这个绰号最为人知。早在宋代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就着录了题为《花和尚》的话本小说。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赞》中,也写作“花和尚鲁智深”。这说明从宋代起,鲁智深就以“花和尚”的绰号闻名于世。那么这个绰号是什么意思呢?

“和尚”一词是指鲁智深为僧人出身,这没有疑义,问题是“花”字如何解释。宋元时期很多人的名字前面冠以“花”字,如宋元笔记中出现的“花郑贵”、 “花李郎”等。王明清的《挥麈录》中,还记有一位满头插花,自称为“戴花和尚”的僧人。为什么当时人们喜欢用“花”字放在名字前面,它是什么意思呢?

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日益发展壮大,代表市民阶层的许多观念开始受到人们的垂青和欣赏。如人们把那些肆意女色而又跋扈横行的纨裤子弟称为“花花太岁 ”,象元杂剧《望江亭》、《燕青搏鱼》、《生金阁》人物科白中都出现过纨裤子弟自称“花花太岁”的例子。这是当时用于人称的“花”字的第一种意思。

第二种意思既与第一种意思相联,又与纹身有关。庄绰《鸡肋篇》中说:“……独张浚一军常从行在(按,指南宋首都临安,即今杭州),择卒之少壮长大者,自臂而下文刺至足,谓之“花腿”。京师旧日浮浪辈以为夸。”可见“花腿”是指京城中那些纹身的浮浪子弟。所以在元杂剧《鲁斋郎》和《生金阁》中,都形容这种人物为“花腿闲汉”。我们知道,鲁智深是《水浒传》中几位著名的纹身勇士之一(参看《〈水浒传〉写纹身的用意何在?》一篇),而他出家前又曾是一位放浪不羁的纨裤子弟“飞飞儿”(参看《鲁智深做过“提辖”和“廉访使”吗?》一篇),所以用“花和尚”这个名字既指明了他的僧人身份,又说明了他的纹身特征和放浪性格,更有一种“花”与“和尚”的貌似龃龉实则统一在鲁智深身上的妙趣,真是妙不可言。

原来“镇关西”是鲁智深的绰号

鲁智深“花和尚”这个绰号固然有趣,然而更为有趣的还是鲁智深的第二个绰号“镇关西”。读者感到奇怪的是,“镇关西”不是郑屠的绰号吗,怎么会成了鲁智深的绰号呢?看官别急,说鲁智深有“镇关西”这么一个绰号,虽然未必能成定论,但至少不是无根之谈。

在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梁山泊黑旋风负荆》中,李逵曾对鲁智深有过这样一段唱词:“谁不知你是镇关西鲁智深,离五台山才落草。”这里已经明确说出鲁智深的绰号叫做“镇关西”了。之所以叫他“镇关西”,很可能与鲁智深曾在地处陕西的渭州曾官至关西五路廉访使的光彩经历有关。正因为如此,所以鲁达在拳打镇关西郑屠时,除了指出他不应强骗金翠莲的罪恶外,特地强调了他不该叫“镇关西”这个绰号:“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在这一番话里,指责郑屠不配叫“镇关西”的话不但占了绝大部分,而且居于首位。可见让鲁智深恼火的,除了郑屠的以强凌弱外,还有一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郑屠不该叫了自己的绰号――“镇关西”。所以鲁智深拳打郑屠,不仅有为民除害的用意,而且也不能排除因为对方叫了自己的绰号而乘机泄私愤的意思。所以“镇关西”才是鲁智深早年风光时期的绰号。

吴用的名字和绰号何其多?

吴用是《水浒传》中极为显要的人物之一,应当说,从智取生辰纲开始,梁山的每一次大规模举动,都离不开吴用的出谋划策。但吴用可能是《水浒传》中姓名和绰号最为纷杂的人。

吴用的名字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吴用这个人物最早出现于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名字叫做“智多星吴学究”。但“学究”只是身份而不是名字,源出唐代科举制度,所谓“学究一经”即表示已学通一部经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北宋神宗朝时就以进士考试取其中的末等“赐同学究出身”。民间便因此戏称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为“学究”。但在《三十六人赞》中,吴学究名列第二,位置仅在宋江之下,是梁山泊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一地位在《水浒》故事中始终没有变化。

到了元代,《大宋宣和遗事》中吴用的名字又变成了“吴加亮”,“加亮”的典故和意思不详,后来又变成了吴用的号。可见在《水浒传》问世之前,吴用的名字或者叫“学究”,或者叫“加亮”。

“吴用”这个名字始见于《水浒传》和大约同时的明代杂剧《梁山七虎闹铜台》。在《水浒传》中,将吴用的几个名字汇拢在一起,说他姓吴,名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从此以后,“吴用”的大名才开始响了起来。

吴用的绰号从《宋江三十六人赞》开始就一直叫“智多星”。“智多星”出处不详,有人说可能出自北朝庾信的《周大将军闻喜公柳遐墓志铭》:“智士石坼,贤人星陨。”但这与吴用绰号的本意风马牛不相及,恐怕是望文生义之谈。或许本来就没有什么典故,只是吴用机智多谋的概括而已。从《水浒传》以后,人们逐渐开始把那种足智多谋的人称之为“智多星”。

吴用还有一个绰号叫“教授”。这是人们对他这位教书的小知识份子的尊称。但宋元时期人们常对这种身份的人冠以“教授”的尊称。如宋代话本小说《西山一窟鬼》中有个叫吴洪的人,“在今时州桥下开一个小小学堂度日”,人称为“吴教授”。这位吴教授和吴用的绰号姓氏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着某种渊源联系,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0 02: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