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武天岳
1989年六四前夕赵紫阳为什么要坚持反对动用军队戒严呢?赵自己的说法是:我不愿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账。赵还说,在后代人看起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六四这样大的是非面前,总还是要有人站出来,不是糊里糊涂都跟着走。对撤销我的一切职务,我都不在乎。真是掷地有声!紫阳先生为了坚守正义,甘愿做出巨大牺牲而无怨无悔,虽然晚景凄凉,但赢得了有良知者由衷的敬重!
因为个人经历的缘故,对于六四这个话题有极大的兴趣,历二十余年而不衰。归纳一下,大概有三方面的兴趣点。一是学生方面的;二是军队方面的;三是党内高层方面的。第一方面的材料最多,因为跑出去或放出来的人很多。第二方面的资料,只有吴仁华等人写的几本书,但很见功力。第三方面,因为至今还未解密,能看到的少之又少,流传出来的,大多未经核实,莫辨真假。正因为这个原因,由宗凤鸣老先生记录整理,在香港出版发行的《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一书就显得尤为珍贵,毕竟,宗老是六四之后除家人外与赵紫阳接触最多的一位,他是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赵紫阳进行的这些谈话,都做了记录,一共有一百多次,历时十多年之久。现在,赵公和宗老都已作古,但紫阳先生的思想因此书得以保存,不能不说是一桩幸事。说起来惭愧,此书是2007年出版的,而我最近才读到全部内容,而且是一本盗版书。不过,盗版的质量还不错,除了照片没有色彩外,文字并无错乱。可见对封闭的国度来说,盗版也是有其存在理由的。
说起八九年的六四,我最佩服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时任三十八军军长的徐勤先,他因为反对戒严,托病抗命,事后被军事法庭判刑五年。不过,这五年刑期却成就了徐军长的一世英名。不久之前,朋友在饭局上碰到一位曾经当过徐军长警卫战士的退伍兵,朋友转述,一顿饭的时间就听他一个人在吹徐军长的故事,添油加醋、神乎其神,其他食客神情专注、一脸向往,只图精神会餐而不顾眼前美食。由此可见徐勤先在普通老百姓心目当中的位置。
另一位,就是本书的主角,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赵紫阳。紫阳先生为了坚守正义,甘愿做出巨大牺牲而无怨无悔,虽然晚景凄凉,但赢得了有良知者由衷的敬重,不光成为中国共产党内无与伦比的一人,就是放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当中,他也是毫不逊色的正面人物,与山河同在,与日月争辉。所谓轻生死,重大义,男儿本色。这词用在紫阳先生身上,恰如其分。
坊间最关心的,莫过于赵紫阳究竟做了什么,让他被强加上“分裂党、支持动乱”的罪名。一言以蔽之,就是赵紫阳不同意戒严。戒严的后果就是开枪镇压,让共产党彻底丧失了民心,让六四成为中国人最大的心结,至今无法解开。那么,当时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赵紫阳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邓小平当时能说一句“看来,实际情况并不像北京市委报告的那样严重”,只要有邓这一句话,我就可以解决问题。可惜,老邓就是不说这句话,而是在他家开了常委会,决定要实行军管。赵不赞成军管,只能写辞职信,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赵自我暴露了。赵紫阳坚持反对戒严的代价就是被软禁至死。
赵紫阳为什么要坚持反对动用军队戒严呢?赵自己的说法是:我不愿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账。赵还说,在后代人看起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六四这样大的是非面前,总还是有人站出来,不是糊里糊涂都跟着走。对撤销我的一切职务,我都不在乎。真是掷地有声!
赵紫阳最后的政治留言,应该就是他给中共十五大的公开信。说是公开信,实际上只发出去十一份,就是中共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七常委每人一份,另送杨尚昆、万里各一份,请宗凤鸣转交于光远、李锐各一份。有趣的是,给杨和万的两份居然被扣了。这封信主要谈了两点意见,第一,不同意把八九学潮定性为“反革命暴乱”;第二,希望十五大能够主动提出重新评价“六四”事件的问题。这封信写于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三日,距今整整十五年。中共马上要开十八大了,可是赵紫阳当年提出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回应,更别说解决了。可见,在赵紫阳身后,中国共产党内的确没人了。赵紫阳因为这封信,被进一步加强了人身控制,宗老有大半年时间无法见到赵公。直到次年五月底,宗老和赵紫阳另一位在军队工作的老战友兼老乡鲍鸿阁以看望老战友梁伯琪(紫阳夫人)的名义,才突破门禁,恢复了与赵公之间的谈话。
当时社会上流传赵紫阳写了第二封公开信,此信后来被收入吴国光、张伟国、鲍朴主编的《紫阳千古:赵紫阳纪念文集续编》,鲍彤也对外声明是真的,但赵看后即说非他所写。到了中共十六大,由于种种原因,赵紫阳决定不再提建议了,因而,他对中共十五大的表态,就是他最后的政治态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算是一个句号了。
赵公去世前的一年,宗老曾陪姚监复一同去富强胡同六号看望赵紫阳,谈话结束时,姚监复告诉赵公,李锐同志说过,党的历任总书记多是以检讨、认错的方式结束任期的。只有你和陈独秀没认错。当时赵紫阳的反应是很激动的,可以肯定,他对党内同志能给他如此评价是相当满意的。可惜,他已看不到世人在他离去后所给予他的更高的评价了。
赵紫阳和胡耀邦是前后任的总书记,他们共同开创了中共建政以后最辉煌的时代,历时八年,戛然止步于八九六四。关于胡赵之间的关系,一向为人津津乐道。原来在胡身边工作的吴江写了一本《十年的路》,指责赵在八七年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时参与倒胡,对胡落井下石。此说一出,广为流传,很多对赵不满的人都把此说作为凭据,试图证明赵的为人也有问题。对此,赵耿耿于怀。因为吴江的说法并非事实,而此时的赵处在软禁的状况中,无法声辩,所以赵对吴江是很不谅解的,曾对宗凤鸣多次提到,吴江这么写,不是学者的态度。
那么,在倒胡过程中,赵做了什么呢?赵自己说,他既没有落井下石,但也没为胡说话,因为说也没用,一切都是老人们定下来的。胡和赵的总书记,只不过是个大秘书长的角色。胡之倒台,与邓对胡无法容忍有关。当然,陈云对胡耀邦的猛烈批评和胡接受陆铿采访后王震的激烈反弹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赵紫阳承认,在政治改革方面,他与胡是一致的。但在经济工作方面,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他们之间存在分歧。这大概是比较真实的胡赵关系。赵曾对胡表示,他们两个人是坐在一条船上,要同舟共济,对此,胡是非常满意的。谁都知道,八十年代,胡赵是邓的左膀右臂,但这二位的结局都不好。胡最后违心做了检查,因为他还要考虑家庭。所以才有二十多年后胡德平在政治上的活跃和刘晓江擢升上将。赵紫阳开完家庭会议后,做出了不做检查的决定,为此付出了被软禁至死的代价。两人都是悲剧英雄,如果一定要分出高下来,我觉得,赵紫阳的人生高度要超过胡耀邦。
比胡赵关系更重要的,无疑是邓赵关系。很多人都说赵紫阳会见戈尔巴乔夫时把邓抛了出来,导致两人关系破裂,邓决定废赵。可是赵紫阳自己并不这么看。赵的看法,还是因为他在戒严问题上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才是邓最后拿掉他的根本原因。在六四之前,赵认为邓对他一直是支持的,两人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否则他的工作也没法做下去。赵认为邓晚年犯了和毛一样的错误,就是搞个人独裁。邓甚至让薄一波带话给陈云说:只能有一个婆婆。其人之霸道,由此可见一斑。邓自己也曾和赵说过,他就是新权威主义这个主张,但不必用这个说法。赵对邓的行事风格了解得非常透彻,所以他对社会上流传的第二道防线及邓有意让他复出之类的说法是不以为然的,置之一笑。赵认为邓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六四。这是邓自己的选择,谁也无法改变。当然,邓也永远没有可能改变历史对他的评价:他是镇压学生运动的刽子手,双手沾满鲜血。赵紫阳和邓小平这两个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将逐渐演变成为富有人性和丧尽天良的代名词,尽管,他们曾经携手合作,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一代伟业。
说到改革开放,世人都知道始于中国农村的包产到户政策,也知道“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这句顺口溜。紫阳和万里的关系一直是非常融洽的,可以说是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的战友。赵一直认为,万里从人大下来之后,完全可以再干一任国家主席,毕竟,如果不是当年老人们的反对和姚依林的谗言,万里在十三大上是可以进入常委的。只不过,六四之后,邓小平已经开始疏远万里了,自然不会安排他当国家主席。他能安全着陆,已经很不错了。谁都知道,八九年万里在加拿大和美国的讲话,是支持学生的。可是回到上海之后,态度发生转变。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态度发生转变,万里自己不说,谁也说不清楚。所以在邓小平去世后,赵非常希望万里能抓住机会,对六四这个问题有所表示。我想,这是赵紫阳对老战友的一个期待吧。而且赵也考虑了万里的处境,认为邓不在了,万里表个态,当政者也不会把他怎么样。所以,当赵紫阳通过宗凤鸣,把这个意见通过万里的老领导赵健民传给万里时,内心是有所期待的。可惜,万里那里没有回音。宗老在书中提了一笔,当他通过张广友把赵紫阳给十五大的公开信交给万里看的时候,万里以紧张的神情说,千万不要外传。可以这么说,赵紫阳对万里,最后是有些失望的。
说到赵紫阳的下台,自然就不能不提到李鹏。李鹏费了那么大的劲儿把赵拉下了马,可是却让江泽民捡了个便宜。按照一般人的思路,赵紫阳应该恨死李鹏才对。不过,在与宗凤鸣长达十多年上百次的谈话中,赵对李鹏并未口出恶语,就是谈到八九年的焦点问题“4.26”社论的时候,也只说李鹏可能有私心。可见,赵紫阳的确是个心胸宽广的政治家,否则他也不可能做出宁可放弃总书记职务也要坚守自己反对戒严的立场这样的壮举。要知道,赵紫阳当年放弃的,可是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追求不到手的东西。当年的赵紫阳,完全可以装个傻,附和一下邓小平,这样就可以保住荣华富贵、权力地位,并且泽被子孙,但他没有那样做。其人的风骨品格,由此得到升华,笑傲同侪。
在同僚当中,赵公对胡乔木、邓力群印象不佳,因为这两个人专门给老人们打小报告,挑拨离间,诋毁改革开放。赵对李鹏、姚依林的印象同样不佳,这两位是力主出兵戒严的。值得一说的是姚依林这个人。他和宗凤鸣一样,都是搞学生运动出身的,可是在一九八九年,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却有天壤之别。当年的学运领袖姚依林坚决主张开枪镇压。这大概就是所谓人性的异化吧。和姚依林情况类似的是何东昌。赵紫阳5.4亚银讲话后,何东昌公开跳出来说赵的讲话是他个人的观点,其气焰之嚣张,让人无法相信此人也是搞学运出身的。据说中共十八大上,王岐山已经铁定了一席常委座椅,这个人,可能就是李鹏姚依林一脉政治势力的延续,这绝非什么好事。尽管他曾是《走向未来》丛书的一员,可是他对包遵信之死的无动于衷,让人仿佛看见其老泰山的冷酷无情。
在六四的当事人当中,乔石和杨尚昆一样,原来也是反对戒严的,只不过在邓明确态度之后,这两人的态度也随之转变。赵对乔石的评价是,有些圆滑,不敢担责任,什么事都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但还是有见解的。有趣的是,赵紫阳下台三年多以后,正是乔石代表中央向他宣布处理决定的,和他一起去的,还有宋平、李铁映和丁关根。
富有戏剧性的是杨尚昆兄弟的结局。尽管杨尚昆在六四镇压当中替邓小平冲到一线,尽管杨白冰在九二年邓小平南巡后要求解放军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但杨氏兄弟还是没能逃过被邓冷落,最后被彻底抛弃的可悲命运。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江泽民。
对于接替自己总书记一职的江泽民,赵紫阳是有点不以为然的。赵紫阳给十五大发出公开信后,触发了江泽民的反弹,曾经传话给赵紫阳,怒言相加:这是你自己造成的!赵曾经谈了这么一个片段,说当年朱镕基到上海工作,江泽民一开始不同意,后来还是他将了江一军才定下来。赵紫阳被软禁至死,这是江泽民的一大政绩。无论是赵来谈江,还是江来谈赵,可能都会有点感情色彩。社会上流传的所谓赵紫阳的第二封公开信,实际上是赵紫阳对江泽民那句话的回应,准确地说,应该是赵紫阳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违法党章、宪法非法软禁他的驳斥与抗争。可惜,这种抗争是不会有结果的。
六四之后,和江泽民一起进入政治局常委会的还有宋平和李瑞环。对于宋,在这本书中未见记录,倒是赵紫阳对李瑞环有些看法。赵说,李瑞环耍小聪明,喜欢搞小恩小惠。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戒严之前,李瑞环给万里打电话,说中央太软了,主张应该坚决一些。这个细节,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在开枪之前,就连彭真都是反对戒严的。至于胡启立、田纪云、鲍彤,也许是和赵关系比较近,赵并没有多谈。也许是赵紫阳从内心认可他们是自己的同志吧。
赵紫阳在十六大时没有表态,但并不是对胡锦涛、温家宝没有自己的看法。赵紫阳认为胡温都是好人,但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道理很简单,他们都是党培养出来的干部。至于江泽民恋栈军委,赵紫阳认为这是在中共党史上立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无独有偶,再过几天,胡锦涛也要面临这个尴尬的问题,他会怎么办呢?全世界都在看着他,连起死回生的江泽民都藉着看李岚清音乐剧的机会冒了出来,想看看到底是不是江规胡随。当然,习近平看得最仔细。
在赵紫阳被软禁的十余年间,经宗凤鸣陪同,去见过赵紫阳的有李锐、廖季立、于光远、蔡德诚、杨继绳、施滨海、姚监复等人,其中杨继绳、姚监复有关于赵紫阳的专著发表。姚监复曾经问了赵紫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问他为什么从朝鲜回国后不去看邓。紫阳的解释是,也许是上天故意安排,由于种种因素,他未能去见邓,怕影响邓养病。尽管后来在见戈尔巴乔夫前还是去见了邓,但效果可能就不如一从朝鲜回国就去见邓。或许这是避免使用军队解决当时问题的惟一一次良机,若邓赵能在此时充分沟通意见,也许可以避免六四屠杀的悲剧上演,也能避免邓赵两人的个人悲剧。赵很明白,就算当时五个常委都不赞成戒严,如果老邓下了决心,也不会有任何作用。可惜,因为当时邓的身体不佳,因为当时邓的子女希望外人不要影响邓养病,这样一个机会,稍纵即逝,永不再来。
赵紫阳的老乡、从小的玩伴、后来的战友鲍鸿阁曾经闯关去见他。可是,当鲍生病住院时,赵不能去看望;鲍过世后,赵也不能去告别。赵健民、杜星垣这样的老同志去看望紫阳,屡屡在门口被挡驾,可见当局对赵公的软禁有多严厉,多么不近人情。二零零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宗凤鸣最后一次看见的赵紫阳,这个中国共产党十三大选出来的总书记,是在如此凄凉的晚景之中:老伴梁伯琪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处于半痴呆状态;白天的富强胡同六号,整个庭院不见人影,只有被秋风扫落的许多枯叶。此后未久,赵紫阳住院,再也没能出来。但紫阳先生的光辉形象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来源:民主中国 ,原标题:不应忘记的历史事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