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DarkOrange"]孩子隨口問 大人認真答
[color="DarkGreen"]
報紙、雜誌記者在採訪時有一個秘訣,即向對方提不是用「是」或「不是」便可回答的問題。例如,「你是台灣大學的學生嗎?」「是工學院的嗎?」這樣的提問,從對方那裡除了得到「是」或「不是」的回答之外,什麼也得不到。
如果把問題稍微改變一下,問:「你認為台灣大學如何?」回答者在歸納自己的意見找到答案之前,必須動腦思考。由於這個綠故,一個優秀的採訪者,並不是讓被採訪者進行誰都能回答的固定式答法,而是誘導被採訪者起到發揮獨立性和個性的誘導者的作用。這種「採訪方式」在與孩子談話時也能發揮作用!
著名教育家多湖輝發現在母親當中,經常有人從一閉始就以限制孩子自由發言的語氣跟孩子談話,「那邊是郵筒吧?」這麼一問,孩子能夠回答的範圍就完全被固定了,沒有思考的餘地。在這種情況下,至少應該把「什麼」、「在哪裡」、「何時」、「為什麼」、「你認為怎麼樣」等作為能夠讓孩子回答的提問,這從增強孩子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等方面來看,也是很具作用的。
不僅向孩子提問要講究技巧,對於孩子的問題,大人也要非常認真地回答。
大多數人在跟孩子談話時,使用孩子的語言,似乎有一種把自己降低到孩子智力水準的感覺。特別是當孩子向大人提出荒唐的問題時,大人常常不由自主地笑起來,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受到了嘲笑。
有一次多湖輝在美國街頭看見一個年約四五歲的女孩子,捉住一位留著亂蓬蓬鬍鬚的流浪漢問:「對不起,你為什麼赤著腳走路呢?腳不痛嗎?」那位男子注視著孩子的臉慢慢地、像對大人一樣地說:「這是我的哲學,不想隔著鞋,想直接與地球接觸。」
這個孩子像是恍然大悟一般,小聲地說:「好,是哲學。」
這個時候,這個孩子必定是切身理解了「哲學」這句話。所以,透過這位男子像對待普通大人一樣認真地回答問題,使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提問得到了回答的價值。相反的,如果大人採取不認真的能心度,孩子的問題最終也得不到回答,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畏首畏尾。
有時候,父母經常以為如果不能完整地回答孩子的問題有失身價,就容易把回答問題想得很複雜。因此,當孩子問自己不知道的問題時,大人就含混地回答說:「以後再告訴你吧」、「大概是這麼回事吧」;相反的,對於自己會的問題就想全部告訴孩子。多湖輝認為,大人即便是知道的事情也不能全部告訴孩子,因為這樣做會使孩子完全失去自我思考的空間,對於孩子的提問只作邏輯性和科學性的回答,這才是最佳的回答。
孩子到了三歲,每天都會提出「為什麼」、「怎麼辦」等一連串的問題,說明孩子開始萌發了求知欲,這個時候,父母首先應意識到不能馬馬虎虎回答孩子提的問題,要盡量拿出合乎道理的解答方法。大人採用有邏輯性的、科學的回答方式,是想讓孩子能正確認識問題。但是在孩子看來,無論對其作什麼樣的回答,都不能全部消除其疑問,因此,大人就沒有叉要執著於完全的正確性。
相反的,大人可以反過來對孩子的提問進行「如果」的反問。透過這樣的提問和對提問的解答,必然會拓寬孩子的思維世界。這種辦法並不是對孩子隨意的提問馬上直接回答,而是讓孩子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所提問題的本身,並且敔發其自己能夠找出答案。
比如,對於其「為什麼夜裡必須睡覺」的問題,就可以反過來問:「那麼,你認為不睡覺會怎麼樣呢?」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自己思考「如果不睡覺會怎麼樣」的問題。因此就促使孩子從各個方面探討所產生的可能性,於是,孩子就想出了「不睡覺就很睏」、「不睡覺就會疲勞」、「不睡覺早晨就起不來」等答案。
這樣透過反問的方式,讓孩子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思考各式各樣的可能性,也可以暗示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效果會非常好。
「反問」必然會拓寬孩子的思維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