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716|回复: 0

揭秘文革中“内参片”的由来

[复制链接]

8966

主题

1万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43028
发表于 2012-10-20 14: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内参片”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殊产物,当时,全国老百姓只能看八个样板戏,但中共中央少数首长和外事部门的人员却可以看到很多“内参片”。

在《丁东:回望内参片》一文中介绍了文革中“内参片”的由来: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艺术已经相当繁荣,人们把看电影作为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然而,到了文革年代,电影却变成了公众生活的稀缺品。造成这一局面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旗手江青, 1966年初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纪要中江青把整个文艺界说成漆黑一团。后来这个纪要经过毛泽东精心修改,强调会议是“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以中共中央文件发出。这样,江青个人对电影的好恶,对文艺的好恶,就成为国家意志。

此后,不论是国产电影,还是进口电影,几乎都被打入封资修行列,老百姓再无观看的权利。数年间,能和公众见面的故事影片,就剩下《地雷战》、《地道站》、《南征北站》、《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等有限的几部,以及引进的少量朝鲜、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故事片。文革中后期,恢复了故事片创作,但江青仍然把持着电影界的地盘。

江青让老百姓几乎没有电影可看,她却不少看电影。在陈墨、启之主编的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中,电影资料馆专家戴光晰女士回忆了相关往事。“四人帮”在台上的时候,刘庆棠等人负责选片小组。说是为中央首长选内参片,又让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专门为他们译片。

江青自己一个小放映厅,沙发前还有一个脚凳,后面有两个护士随时给他测体温。

“四人帮”倒台以后,电影开始了逐步解禁的过程。有关部门开始影片的节奏,远远满足不了各界人士的文化饥渴,于是,看参考片成为一时的风气。当时各部门召开全国性会议,都要找电影资料馆调几部尚未公映的电影,招待代表。电影资料馆也举办了日本、意大利、法国电影回顾展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请外语专家现场配音放映。不论是电影圈里的人,还是电影圈外的人,纷纷通过各种门路,搞来票子观看。倒票的黄牛,也趁机小赚了一笔。当时中国电影资料馆,成了最风光的地方。

随着技术的进步,有了网络、光盘等传播渠道,普通人不出门,不进电影院,只要有一台电脑,成千上万部影片就可以自由选择。看电影成为政权高层特权的局面,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电影就其本来的特性而言,就是一种属于大众艺术,在多数国家一向如此。国家权力对电影制作、传播和欣赏的垄断,是不可能持续的,也是不应该持续的。

关于“内参片”

当年的“内参片”就是不公映的内部参考片。这些影片是供中共中央少数首长和外事部门的人员观看的。

“内参片”是按内容等来进行分类与编号的,如“特内”、“沪内”、“影外”、“影资”,下达译制任务时只说编号不说片名。

制片厂译制“内参片”有严格的规定。首先是严格保密,其二,这些“内参片”译制完成统一由相关人员审查后直接送中共中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1 07:1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