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騰訊
作者/陳若冰 徐陽 編輯/王崴
老有所依,在中國始終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城鄉二元化差異和服務行業不同,使許多低收入群體的晚年格外凄涼,而美國已經建立起一套非常完善的養老體系,即使是低收入者,晚年反而會過得更加無憂。
在國內什麽都沒有了
1981年,已經48歲的陳有樞踏上美國土地時,他可能沒有想到,已近天命之年,人生際遇卻要經歷重大轉變。
陳有樞1933年出生於上海,父親陳紹平早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國銀行擔任高級職務,後來經中共地下黨統戰選擇留在上海,解放後擔任上海進出口貿易部門的負責人。陳有樞的母親則是上海富商家庭出身,所以整個幼年時期,陳有樞生活在一個衣食無憂的環境,家里有司機,兄妹四個小時候每人都有保姆照顧,解放前穿的西裝長袍皮鞋全是手工訂做,解放後改穿中山裝,但料子卻是從日本買回來的當時最好的的確良。
“我中學讀的是上海緝槼中學,就是李敖讀的那所。”陳有樞說,“我以緝槼中學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北京醫科大學”。1959年畢業後,陳有樞分配到山東醫學院附屬醫院,陳醫生的愛人也是名醫世家之女,岳父尤彭熙20年代留學德國,是著名的皮膚病專家,解放前在上海開有藥房和診所,解放後在上海第一人民醫院主持專家門診。1965年陳醫生和愛人響應組織號召,到當時剛成立的“923”廠(即後來的勝利油田,當時屬於保密單位)中心醫院工作,夫婦二人那時是醫院的業務骨乾,陳醫生主操口腔和整形外科,愛人負責皮膚科,每天門診量多的時候,有一二百人。
陳醫生工作時剛好是新中國最朝氣蓬勃的年代,雖然家世顯赫,但和其他大學生一樣,畢業服從分配,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人生和理想似乎都是按照當時正常的軌跡。然而好景不長,中國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讓陳家不斷遭到沖擊。先是50年代初的“三反五反”運動,陳醫生的姨父被當成資本家批鬥,被迫遠走海外,陳家在銀行里的資產也被查封。接下來的反右運動,父親差一點被打成“右派”。文革開始後,陳醫生的父親被當成國民黨潛伏特務抓了起來,而岳父則被視作反動學術權威,不堪批鬥跳了黃浦江,所幸被人救起。
因為家庭出身,陳醫生和愛人也未能幸免,兩人都被當作現行反革命分開隔離審查,下放到農場勞動改造。不過,因為油田經常出現事故需要醫生做手術,陳醫生的“反革命”沒有戴帽子,還可以正常工作。但陳醫生的妻子就沒有那麽幸運,不僅被打成反革命停止工作,還經常被批鬥,嚴重時徹夜不讓睡覺,她和陳醫生的孩子也因此流產。“如果那個孩子活著,現在都四五十歲了”,說到這段往事,陳醫生眼圈泛紅,“我太太後來實在忍受不了,就劃清界限和我離婚了”。陳醫生的冤案一直拖到文革結束才得到平反, “我做了24年外科手術,就因為出身不好,一直都是講師,連個副教授都評不上。”
1981年,經過老師和親戚的推薦,陳醫生作為訪問學者到哈佛大學附屬的麻省總醫院進修,“下飛機的時候,我的口袋里只剩下25美元,這就是我的全部……”。
我到美國完全為了孩子
“28歲時丈夫就死了,守了40年寡,直到68歲才嫁給現在的美國丈夫,71歲成為美國公民——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我的孩子。”
在波士頓唐人街附近有一個名叫“君子樓”的老人公寓,鐘珠老人就住在這幢公寓的13層,已經90歲的她,除了有點耳背和腿腳不便,思維清晰、談吐流利,只是房間里只有她一個人,顯得空空蕩蕩。
鐘奶奶是廣州人,畢業於廣州女子師範學院,那時廣州已經淪陷,當時才十幾歲的她,毅然投筆從戎,北上江西參加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三分校的軍事訓練,到過第四戰區抗日前線,後來又奔波於華南多地從事軍訓和婦女工作。現在的美國丈夫和她曾在國立中山大學軍訓學生時有過一面之緣,但鐘奶奶那時一心想著抗日救亡,不談兒女私情,拒絕了他的追求,而兩人再相逢,已是50年後。
動蕩的年月,顛沛流離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命運。1944年,日本發動豫湘桂戰役,時局再次緊張,正在曲江黃埔中正學校當老師的鐘奶奶又面臨疏散,那時母親生病,家庭無力維系,一個在廣東省政府主管疏散站的人幫助鐘奶奶一家轉移到連平縣,並找七戰區司令官餘漢謀的私人醫生為鐘奶奶母親看病,患難時刻,鐘奶奶懷著感恩之心以身相許,婚後兩人感情甜蜜,兩個孩子分別在1947年和1949年出生。
廣州解放後,鐘奶奶和丈夫選擇留下,但是1950年末開始的鎮壓反革命運動,把很多國民黨舊官員搞得人心惶惶,許多人四散逃離,鐘奶奶的丈夫先一步到香港,而鐘奶奶因為孩子年幼和老人的拖累滯留在廣州,最後全城封鎖,再也逃不出去了。
鐘奶奶的丈夫到香港之後,思念妻兒,積鬱成疾染上肺炎,不久就去世了。那時中港兩地音信阻斷,象鐘奶奶這樣出身舊社會,又有海外關系的人人自危,根本不敢與在外面的親屬聯系。直到10多年後,鐘奶奶才知道丈夫已經去世的消息。
在內地獨自照顧兩個孩子和老人,等候杳無音訊的丈夫,還要時刻提防各種政治運動的沖擊,鐘奶奶一直謹小慎微,60年代廣東曾有幾波偷渡香港的大潮,鐘奶奶像念經一樣叮囑兩個孩子千萬別跟著偷渡,因為偷渡危險被抓到會受嚴懲,家人也會連帶失去工作,老人也無力照顧。鐘奶奶的兩個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養成膽小怕事的性格,後來中學畢業都直接進工廠做工,因為工人階級根正苗紅。
80年代開放後,鐘奶奶在台灣的軍校同學回大陸探親,拍攝的合影照片後來被現在的美國丈夫看到,恰巧他當時太太也過世了。就這樣,在軍校同學的極力撮合下,兩位老人時隔50年又見了面。
鐘奶奶28歲守寡,獨自拉扯兩個孩子成人,一直都沒有再婚。“我都68歲了,和他結婚就是想把孩子帶出來。我出來了,起一個橋梁作用,將來可以申請孩子移民,我們名義上是夫婦,但實際是朋友。”1990年,鐘奶奶和現在的丈夫結婚,三年後拿到美國公民身份。
“我考上公民後,馬上申請大陸的兒子和家人來美國,但他們此時卻瞻前顧後,惦記著大陸的退休工資,又擔心年齡大了,不會說英語,在美國不好找工作,不願意過來。早知道這樣,我又何必來呢?”
下半生交給美國
陳醫生到美國後,一邊在麻省總醫院進修,一邊在中餐館打工,後來在餐館認識了現在的太太,接著移民到美國。
陳太太是香港人,19歲時嫁給一名華裔美國海軍,在美國上的大學,畢業後在聯邦銀行工作。27歲時前夫不幸過世,一直等到42歲,才和陳醫生緣定終身,兩人相伴30多年,感情非常好。
由於陳醫生來美時已經48歲,過了考取醫師執照的年齡,他便開辦了一家私人針灸診所,同時經營太太家族那邊的中餐館。
通常情況下,美國人退休後的收入有三個來源:一是聯邦政府社會安全署發放的退休金;二是政府機構及私人公司發放給雇員的退休金;還有就是雇員自己在工作期間積累的退休金。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社會安全署發放的退休金是最主要的來源,其次是自己退休賬戶中存的錢,而發放退休金的公司機構則越來越少。
美國沒有規定退休年齡,如果工作滿10年,積累40個工作季點,到62歲時便可提前領取養老金,綠卡持有者滿足上述條件,也可享受同等待遇。但每個人領取的退休金多少,根據工資報稅多少、工作時間長短以及是否提早領取有很大的不同。此外,如果工作不穩定,沒有退休金,或者成美國公民時已經過了65歲,可以領取由政府發放的社會補助金,大概400到800多美金,各州有不同規定。
陳醫生經營私人診所,自己納稅, 62歲開始領取養老金,由聯邦社會安全署發放,每月近1000元。而陳醫生的太太之前在聯邦銀行工作,退休可以拿兩份養老金,每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這樣算下來,陳醫生夫婦的養老金就非常可觀,加上之前經營中餐館的積累,他們在美國有多處房產。而鐘奶奶移民美國時已經過了65歲,只能拿社會保障金,現在每月有800多塊。除此之外,州政府還發給鐘奶奶糧食卡,每月有100多元,可以去超市消費購物。
除了退休金,另外一個重要養老保障是醫療。美國退休老人手中會出現兩張卡,紅藍卡和白卡。紅藍卡(聯邦醫療保險卡Medicare),發放對象是65歲以上的老人,包括門診和住院兩部分。而白卡(醫療補助卡Medicaid)則是紅藍卡的補充,是州政府為低收入和低資產人士而設的醫療補助計劃。以陳醫生為例,如果享受免費醫療,每月需支付240元的保險金。鐘奶奶因為同時擁有紅藍卡和白卡,所有看病花銷全部免費。並且美國政府對上年紀的老人,還提供就醫免費接送、上門服務等便利措施。
和中國老年人大都分散居住、老年公寓多建在市郊清凈之處不同,美國政府非常重視社區養老。老年人各種文藝活動中心、公寓均設在市中心,離醫院近,交通便利,也方便老人之間相互走動,不會太孤單。美國政府會根據老人的收入和身體情況提供不同類型的公寓。陳醫生住的公寓就是政府給夫妻收入不超過1800美元的老人提供的,每個月只需要350元租金。而鐘奶奶屬於低收入者又沒有房產,可以入住老年公寓,每月只需190多塊,有專人送飯,政府還會免費安排工人做家政護理服務。而那些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則安排住療養院,專人照顧起居,每天要300多塊,但對低收入者來說,同樣是由政府承擔。
美國的社區養老,還體現在有眾多私人非贏利組織為老人服務,這類組織經費主要由政府資助,象波士頓唐人街的中華耆英會,專門為華裔老人為老人提供語言、膳食、娛樂和出行方面的服務,時間已經超過40年。
在美國社會,沒有中國人傳統觀念里的“養兒防老”,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照顧到老人的方方面面,加上美國人從小就非常自立,人到暮年很願意享受獨居生活。只是那些生長在中國文化圈里,習慣於兒孫歡繞膝下,晚年卻身處異鄉的人,還會感覺到孤單,鐘奶奶就是這樣……
老有所依,在中國始終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許多低收入群體的晚年格外凄涼;而反觀美國,已經建立起一套非常完善的養老體系,低收入者的晚年反而會過得更加無憂。鐘奶奶和陳醫生均在暮年時期遠渡重洋,旅美度過餘生。作者/陳若冰 徐陽 編輯/王崴
陳醫生出身名門,文革時遭受不公正待遇,妻子在批鬥中流產,終不堪忍受,選擇與他離婚。1981年,經過老師和親戚的推薦,陳醫生作為訪問學者到哈佛大學附屬的麻省總醫院進修。他一邊在麻省總醫院進修,另一邊在中餐館打工,後來在餐館認識了現在的太太(圖中左照者),接著移民到美國。由於陳醫生來美時已經48歲,過了考取醫師執照的年齡,他便開辦了一家私人針灸診所,同時經營太太家族那邊的中餐館。
陳醫生彈得一手好鋼琴。他的父親早年留美,後來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職務,母親則出身富商家庭,所以他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陳醫生居住的是政府提供給低收入者的廉租房,申請條件是夫妻收入不超過1800美金。因為陳醫生已經80歲,按規定政府需要安排人照顧,但陳醫生申請太太為照料人,為政府減少負擔,所以陳太太的收入不計算在內。小區多為2層復式結構,一門四戶,環境優美。
公寓為兩層復式,一層有廚房和小客廳,二層是兩間卧室、衛生間。
有時陳醫生去中華耆英會設在君子樓里的餐廳吃午餐,一份飯含水果、牛奶才2美元。中華耆英會每天要做1000多份這樣的飯菜,成本其實要8美元,但因為有政府補貼,向老人只收2美元。中華耆英會專門為華裔老人人提供語言、膳食、娛樂和出行方面的服務,時間已經超過40年。
陳醫生在中國時的工作證、美國政府發放的紅藍卡和附加醫療卡。每月他交240美元保險費,便可享受看病住院全部免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