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723|回复: 0

晚清身兼四国公使的外交牛人

[复制链接]

3

主题

768

回帖

2530

积分

金牌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530
发表于 2012-11-30 23: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刘典

[color="Navy"]近代史,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段屈辱的历史。面对强敌入侵,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到来之前,曾经有许多时代的英杰为了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而奋发图强,在迷茫与失望、痛苦与无奈的叹息中,仍然凭借着一种爱国主义情怀顽强地奋起,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中国前进的道路。

许景澄,原名癸身,字竹筠,籍贯浙江嘉兴,同治年间进士。许景澄出生于鸦片战争后三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从小努力读书,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以挽救国家为己任。

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他24岁中进士,进翰林院,三年后授编修官职。他目击外祸频仍,国难日亟,放弃了自己已经钻研了十多年的传统儒学八股之术,转而专修治国救世的经世之学。在那个传统儒学仍然占据主流思潮的时代,能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

后来洋务运动开始兴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种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在1861年1月20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对外交往也开始变得频繁和重要,从7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派遣外使节。许景澄极力支持当时“外交强国”的主张。当时在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束缚下,遣使被视为服侍外人,而为国人不齿。

许景澄无视当时的社会压力,为了振兴国家而甘于操持“贱业”,他受到总理大臣文祥的器重,多次作为使才推荐,并于1885年出使法、德、意、荷、奥五国,次年又兼任驻比利时公使,至1887年以母忧回国。以后又于1890年出任驻俄、德、奥、荷四国公使,直至1898年回国。两次出使,长达13年,成为清末我国驻外重要外交官。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历次侵略中国无不是从茫茫大海闯入的,十九世纪70年代,日本借拥有铁甲舰的优势侵略台湾,构成对我国安全严重威胁。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因此加强海防成为了洋务运动的重中之重。

面对这些问题,清政府决定通过向英、德购舰,加快海防建设的步伐。这时正值许景澄出任德国等五国公使,即委以向德国购置军舰之重任。许景澄接手了前任公使李凤苞定购的“定远”、“镇远”、“济远”等三舰的验收及开驾回国的工作,又订购“经远”、“来远”号舰及鱼雷艇五艘,。
在许景澄的努力之下,仅仅用了11个月就完成了从草签合同至完工验收等所有工作。十九世纪80年代是中国海军建设的辉煌时期,从1885年建立海军衙门开始,直至北洋舰队的建成,在此期间,许景澄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许景澄为了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不遗余力。在他出任俄国公使时期,用长达8年的时间处理十分艰难的中俄西北的领土纠纷,其中突出的是有关帕米尔地区的边界争端。早在1884年,中俄签订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就明确规定从乌仔别里山往南为中国领土,西南为俄国所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俄国对于获取土地的欲望。

1891年6月,俄军以“游猎”为名,进入帕米尔中国界区。9月许景澄到俄国外交部抗议,严厉指出俄方违约越界的事实。在事实面前,俄国副外交大臣基斯敬被迫承认“此番俄武员带兵竟到中国界内,是其错处”,并撤出军队。第二年夏,反复无常的俄军更加嚣张,派兵侵占了我国萨雷阔勒以西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谈判中俄方更欲占领整个帕米尔地区。

许景澄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则坚持喀约所议界线,据理力争,毫不退让,就这样相持了三年。最后由于国势衰弱,于1894年接受俄方提出的维持现状、两不进兵的建议。鉴于帕米尔地区地理记载不详,许景澄还细心地著述《帕米尔说》及《帕米尔图叙例》,这些都成为以后中俄交涉的依据。上述照会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文件》。

后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许景澄身在俄国,关心中国局势的发展。他认为“国际强弱,自昔恒有,唯人心不可死。”为挽救国家危亡,他上疏皇帝,提出改革兵制的主张。为了减轻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损失,他积极邀请俄国联合法、德胁迫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此即著名的“三国还辽事件”。

甲午战后,国力衰竭,清政府决定结一强援而立,因而“联俄拒日”的外交方针由此而生。然而许景澄对沙俄的凶恶本性早有认识,并预见三国还辽以后,“俄人怀自便之谋,德人挟责报之意,从此事更多矣。

”不出所料俄德充当了瓜分中国的先锋,先是俄国打着共同御日的旗号,向中国提出将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过吉林、黑龙江的“借地筑路”计划,后来德国强租胶州湾,俄又进一步租借旅顺、大连,把东北作为势力范围。

这些要求虽均受到许景澄的抵制,但由于上峰李鸿章的同意,而违心签约。他深深痛惜于早年“外交救国”理想的破灭,于1898年请病假离职回国。“使俄至是事,八阅春秋,公鬓发苍然白矣。时事日非,一身将老,每一念之,凄然泣下。

1898年9月中旬,许景澄回到久别的故土嘉兴,原想好好在家休息养老,不料朝廷又立即将他召至北京,并委以重任。先后任总理衙门大臣,吏部左侍郎,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管学大臣,督办全国铁路。1899年初,意大利窥伺我浙江省,向中国提出租借三门湾,并将浙江变成它的势力范围。此事由于受到许景澄的严词驳斥才平息下去。这是列强瓜分中国以来,清政府第一次拒绝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这类要求。

戊戌政变之后,许景澄出任总理大臣。在此期间,也就是1900年春到8月,许景澄曾经兼任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校长。

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1900年春向京畿地区集中。这时慈禧决定废除光绪,遭各国公使反对,于是打算利用义和团盲目排外的倾向,达到报复洋人的目的。

许景澄是个爱国者,但是在爱国反帝的方式上与义和团有很大不同。他不同意由群众自发起来报复教会,认为这会扰乱一个国家的正常秩序,对于义和团过激的爱国举动,应当由地方官禀承国家律令予以处理。他尤其反对围攻外国使馆,杀外国公使,认为这样会惹来更大的祸患。他曾经说,解救危局的唯一办法是“似宜保全公使,令其下旗生还。”

在6月16日慈禧主持的第一次御前会议上,端王载漪正式提出“请攻使馆”的动议。许景澄即独自一人站出来反对,他认为“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他以后在与袁昶联名上《请速谋保护使馆,维护大局疏》,明确无误地表明进攻使馆的严重性,认为春秋大义,不斩来使,围攻使馆,杀害公使,不合国际公法,绝不可采用激怒各国的做法。结果以一国而敌各国,是关系国家存亡之大事。

6月17日太后在第二次御前会议上,强行决定对外宣战。这时光绪皇帝心急如焚,走下御座,上前拉着许景澄的手说道:“许景澄,你是出过洋的,在总理衙门办事多年,外间情势,你当知道,这能战与否,你须明白告我。
”许含泪陈奏:“闹教堂伤害教士的交涉,过去办过。至于杀使臣,烧使馆,即使国际上亦罕见此种成案,不得不格外审慎。”这些都成为以后他被杀罪名的根据:勾结洋人,莠言乱政,语多离间。

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对身边的人留言道:“各国联军行将入都,事不堪问矣,日后和约之苛不待言,君等当预筹之。”他深深为国家前途担忧,“数日之内,鬓发尽白”。当时因不同意对外宣战而被处死的,还有太常寺卿袁昶(浙江桐庐人)、兵部尚书徐用仪(海盐人)、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

不久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国家濒临灭亡的边缘。此后清政府应各国要求严惩参与宣战各王大臣,同时对许景澄等五人平反昭雪,开复原职。第二年(1901)许景澄灵柩护送南下,沿途出现万众瞻仰的动人局面。
到江苏上海时,“江督以下官吏,及士大夫识与不识,皆往助执绋,祭奠成市,哀(车免)盈途,所谓万代瞻仰,在此一举者。”宣统元年(1909)予谥文肃。同年朝廷准浙人请建“浙江三忠祠” (许、袁、徐)于杭州西湖。

对于许景澄一生的功过是非,史学界一直褒贬不一,但谁也无法否认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和他曾经极力维护国家主权的功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2 13:5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