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28|回复: 0

不一样的王阳明(一)

[复制链接]

8585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34917
发表于 2012-12-13 13: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刘翰青


王阳明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大明王朝的一代鸿儒,曾筑室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人呼之为阳明先生。

其人学识渊博,而且深谙武事,有“大明军神”之美誉,称得上“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开创的“阳明心学”,更是打破了自明帝国洪武年始,朱熹学派独霸天下的局面。然而后人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事功(如平定“宸濠之乱”),却忽略了阳明先生一生追寻的做圣贤理想,以及他为求此“道”而走过的 心路历程。

彬彬三代

如同一夜暴富的土财主不能称为贵族一样,“彬彬三代”方可称为世家,王阳明恰恰出生在这样一个“精神贵族”的家庭。

王阳明的六祖王纲(字性常),与两个弟弟秉常、敬常,一并以文章名于元末,而且这位王纲老先生是个文武全才,尤其擅长相人,还曾向终南山道家高人赵缘督学 过卜筮之法( 就是预测学之类的高深学问),可以说颇有点通天彻地的本事,通常这种人对世间的荣华都没什么兴趣。有句成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纲老先生年轻时 与大明国师刘伯温交情不浅,他曾对还未出山的刘伯温说:“我喜欢住在山里清静的地方,你以后作了官,千万别拖我一起去,那就最好了。”(“老夫性在丘壑, 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但是元灭明兴时,刘伯温还是向朱元璋举荐了王纲,时年王已经七十岁了,碍于老友的面子只得出山。朱元璋见他“齿发 精神如少壮”,颇为惊奇,知道这人有些道行,又亲自策问治国之道,王纲的回答也让朱十分满意,于是让他做了兵部郎中。

后来,据说王纲在平息潮州变乱后,回京覆命的路上,被海盗杀害,他儿子王彦达没钱给买棺材,只能缝羊皮包裹父亲遗体归葬于乡。不过,鉴于王纲是被逼为官 的,加上他一身非同凡常的本事,老先生诈死以求隐居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可是,朱元璋对此事的处理极其不妥,人家一把年纪不在家养老,出来帮老朱干活,最 后还因公殉职,朱领袖对此竟然漠不关心。因而,无论王纲之死是真是假,王家的人都寒了心了,王彦达回了老家余姚,在秘图湖边盖了间小房,自在逍遥去了,还 有个雅号--秘湖渔隐。

王彦达留下遗言,要子孙世代以耕读为业,不去作官,他临终前把祖上留下来的书都传给儿子王与准,并嘱咐儿子:“(给你这些)只为别荒废了祖宗传下来的东 西,不是指望你去当官。”("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王彦达这个决定,使王氏几代都不求闻达,而致力读书,为王家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王与准恪守父训,闭门读书,学识渊深,再加上他继承了家传的卜筮绝学,为人占卜百测百灵,想不出名都不行。中国的老人常说“人生在世命由天”,有人削尖脑 袋想作官却怎么也作不了,王与准不想作官,却躲不开。永乐大帝登基后,为了探访道家一代宗师--张三丰,派官员到处搜寻人才(“督有司访求遗逸甚严”), 王与准逃进深山,避而不见,不小心从石崖上掉下去,摔伤了脚,于是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遁石翁”。征召王与准的使者见他受了伤,于是改征他的次子王世杰,无 奈之下,王与准只好让二儿子当了领取“助学金”的秀才。

王世杰“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宋大儒之说”,果然是王家又一才子。后来赶上大考之年,按规定,为防止作弊,考生得散发脱衣,接受检查,世杰觉的是侮辱,连考场也没进,转身就走,这气节颇有乃祖风范。

王世杰有个儿子叫王伦(可不是梁山上被林冲砍了那位),字天叙,也就是王阳明的祖父。王天叙喜欢竹子,在自己住的小屋周围还种了不少,因此得了个雅号“竹 轩先生”。王天叙也是大器早成的人,刚一成年,浙东的名门望族就争着聘请他作家庭教师,但他承继了祖先淡泊名利的品性,虽然满腹经纶,却不愿作官,当了一 辈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可贵者,乃是他的“容人之美”,天叙的母亲性格严厉,又偏爱他的弟弟,但天叙像舜一样照样孝敬母亲、爱护弟弟。这种秉持仁义 之道的涵养,正是中华文化推崇的君子之风,对王阳明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这个家族本身已经充满了传奇色彩,而王阳明的出现在传奇之外又增加了几分神秘。(未完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0 07: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