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34|回复: 0

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去向之谜又有新解(图)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486
发表于 2012-12-16 10: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黄环生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泉州清源山的老子造像

坐落于中国“道教名山”——福建泉州清源山的老子造像(“羽仙岩”),历经千年风雨,如今又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缘于清源山景区管委会对东方智圣老子“出关迷踪”的深入探究,使得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老子西出函谷关四处云游、“不知其所踪”之说,再度扣动社会各界的神经。

千年传奇如今备受关注

清源山位于海峡西岸闽南大地,海拔618米,素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誉,被《中国道教大辞典》定为“道教名山”,是中国重要的道教圣地之一,也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清源山中的“老君造像”,千百年来默默诉说着天地大道,见证了多元宗教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在清源山水之间生生不息。

历经千年的传奇,再度为世人悄然揭开这座“三清之源”“圣上灵台”“神牛载道”的神秘面纱。

相传,每年农历三月三,道教都要庆贺王母娘娘诞辰。这年,云游闽中的吕洞宾赶赴盛会,途经清源山,但见山中祥瑞氤氲、奇石峥嵘、清泉潺潺、洞穴幽奥,便耽于山中逍遥游乐,接着又在一方青石上和衣小憩……恍惚间,感觉一股紫气东来,盘绕升腾于山林之间,遂翻身而起,登上石台张望,只见林间祥云缭绕,如龙似蛟,一尊巨石兀立其中,酷似“道德天尊”,吕大仙不禁惊呼:“见龙!见龙!”

这个传奇的出处今已无从考证,不过清源山中至今仍可见吕洞宾和衣小憩的仙人石、刻有“见龙台”的大石岩以及吕大仙留下的足迹,加上新近发现的“青牛石”等具象与神奇的传说互证,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

据北京一家《老子传奇》剧组多年研究认为:老子早年曾经来到清源山,在山中元元洞养心悟道,清源山民徐良、徐甲父子常听老子讲道,相处甚笃,老子后因家事而返乡,徐良便将自家一头小青牛送给老子当坐骑。老子返回楚地,应邀担任了周朝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之职。

周朝末期,王权衰落,名存实亡,老子弃官出走,四处云游讲学,骑青牛至函谷关……司马迁《史记》对此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另据《大明一统志》载:“老子姓李名耳,楚之苦县人(今河南鹿邑),为周柱下史,得长生术,欲化西域,乃驾青牛之车,西度函关,以长生术授令尹喜,著《道德》五千言,曰:千日之外,寻我于蜀中青羊之肆……”

至于老子是否去了“蜀中青羊之肆”,今已无从可考。不过专家对“千日之外”另有解释:它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距离概念。从距离上说,即为老子骑青牛行千日的路程,换算一下大约就是从楚地辗转到闽越的距离。从时间上说,古时民间有“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之说,据史载,老子在世为公元前571年至471年间,羽化登仙千日之后,恰是唐朝建立之时。

相传,唐高祖李渊曾梦一老者,骑青牛,仪容甚伟,曰:“吾汝祖也,李氏将兴,天祚有应。”言毕,化为一两耳垂肩,须髯飘飘之石像。李渊称帝后,一再宣称“历数有归,实为天命”,尊李耳为李唐王朝的先祖,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被唐朝统治者运用为治国之术。于是,从唐初到中期的开元、天宝年间,道教空前兴盛。据专家分析,清源山老君造像形成于唐代,这并非只是一种巧合。

传说老子羽化登仙,云游千日,悠悠然“由楚入闽”,落驾于山水清幽之地,遂“一气化三清”,显圣清源;所骑青牛也相随来到清源山,羽化为石,伴老子造像与清源山水而眠。从此,清源山中有了“羽仙岩”,有了“神牛载道(青牛石)”,有了“一气化三清”的“清源”之说。

种种具象可为史说证言

如今,传说中的“仙人石”“见龙台”“神牛载道(青牛石)”等具象遗存于清源山中,不仅为千古传说增添了重要佐证,也成为清源山重要的人文景观;尤其是“羽仙岩”的存在,清源山因此蕴藉了“一气化三清”的道教文化内涵。“三清之源”符合老子主张的本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也强化了世人对老子“出关谜踪”的关注。

事实上,清源山道教产生时间最早可溯及秦代。据史书记载,“秦代有大道者修真于清源左峰,后人供奉之,名曰大道岩。”相传当时有位名曰“大道”的人,为躲避楚汉相争,从中原迁往闽地。那时大海延伸到清源山麓,大道乘筏直抵山下,登岸后看到这里树木苍碧,洞穴幽深,便修真于清源左峰。现在山中仍留有遗迹,后人称之“大道岩”。

自秦大道开发,清源山逐步发展成为历代道教圣地,有文字记载和民间口传的道教人物众多。唐代有高道蔡如金、吕岩,五代南唐有谭峭,宋代有裴仙,明代有董伯华等,在清源山中均有行迹。明代大学士、大书法家张瑞图特为清源山留下“道教圣地”的墨宝。据史书记载,从前清源山下曾建有真君殿、北斗殿等十八重道观,殿宇恢宏,香火鼎盛;现存于山上的还有三清殿、纯阳洞等,“三清殿”仍香火不断。

据《晋江县志》记载,清源山有三十六岩洞,正合道教三十六洞天之数,形成清源山自然与人文结合的独特景观。清源山顶峰的清源洞,又名纯阳洞,被誉为清源山第一洞。清源山还有百多处清泉,凝玉含烟,涓细如丝,清冽甘甜。洞为山之灵窍,泉为山之脉血,洞和泉增添了清源山的钟灵毓秀,也象征着多元文化的生生不息。山水交合,灵性生发,清源山因此又名“泉山”,成为泉州的“母亲山”。

1000多年来坐落于清源山中的老君造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举世罕见。“雨深衣袂生秋藓,月晓须眉带石霜……”东方智圣的神韵风采历经春秋风华,与天地浑然一体。据考古专家研究,这座老君造像形成时间可溯及唐代,这也正是此前所述,老子出关羽化云游千日之后的时期。

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又云:“其地有石天成,略见头目髭须之状。”就是说这尊石造像浑然天成,非人为力量所为。也有人认为“石像天成,有好事者略施雕琢”的好事者,可能是传说中的吕洞宾。

关于老子生平历史记载甚少,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生于楚国苦县(今鹿邑县)厉乡曲仁里。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人类社会伟大的圣人、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也有专家认为,老子系太上老君化身,显世下凡,历劫度人。至于“羽化”之说,并非只是脱去凡俗,而是指“精气神”的转化,是民间对神祇的一种观念上的认同。如今,举世罕见的老子羽化造像已成为世人朝觐的千古灵圣,也为中华道家文化在清源山留下世代延续的精神香火。

史书记载揭示“出关迷踪”

两千多年来,老子“出关”后的行踪一直是个历史之谜。有史家认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老子的去向杳无踪迹,只有“羽化登仙”才合情合理。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老子是在何处羽化登仙?

纵览古今史书,仅有寥寥记载,但也莫衷一是。概言之有秦地楼观台、河南鹿邑、安徽涡阳三说。河南鹿邑、安徽涡阳是待考证的老子出生地,以出生地附会老子“羽化”地,无证可考,亦无史论支持;而秦地楼观台只是老子与尹喜会面滞留之地,老子在函谷关留下道德五千余言出关云游,怎么又会在楼观台“羽化”,显然此说不足采信。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山川·清源山》记载:“(千手岩)其下为羽仙岩,在罗、武二山之下,今名老君岩。《晋江县志》也有类似记载:“……其下为羽仙岩,在罗山、武山之下,今名老君岩。”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也有记载:“羽仙岩在罗山、武山之下,宋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朱文公曾游焉,今曰老君岩。”

为何明朝以前叫羽仙岩,后又叫老君岩?这个问题又引起人们的思考。“羽仙岩”,顾名思义就是“羽化显圣之造像”。从“羽仙岩”到“老君岩”,叫法的变化恰透露了老子羽化登仙显圣的信息。据专家分析,清源山中坐落的老君造像,大约形成于唐代,也就是在老子“莫知其所终”之后。据此推论,很有可能老子出关羽化云游千日之后,至清源山的罗、武二山之下显圣(即“羽化造像”)。

《泉州府志》关于老君造像的记载寥寥数语:“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足以说明这尊石造像乃浑然天成,只有“好事者”(或吕洞宾)的些许人为。史料中提供的信息,以及现存于清源山中的种种具象,可以为推测老子“出关迷踪”提供有力的指引。

《史记》中有一段文字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回乡后三日不语,弟子问其因,孔子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鱼,吾知其能游。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龙的传说,起源于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百姓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在心中构造了一种拥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鱼尾等特征的神兽,并赋予它翻云覆雨的神力。几千年来,龙成为一种吉祥物,飞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其影响波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如今龙被赋予新的生命,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还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新世纪的中华魂。

孔子将老子比作“龙”,可见老子思想精神在当时的影响力。事实上,老子所著道德五千余言,阐道论德,微妙玄通,思想博大精深,常人甚难悟解,然其内容又至简至易、朴实易行,从无至有,从绝对至相对,明晰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状态,涵盖治国、修身、养生、自然、军事、哲学、社会……内容朴实无华,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内涵至深至奥、至简至易。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书所记载的文字,揭示了老子“出关迷踪”的线索,尽管这条线索扑朔迷离,并不明晰,却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认同:羽化登仙,龙行天下。之后的史书记载,也为世人提供了打开老子“羽化迷踪”的揣测和想象的极大空间。



“三清之源”造化清源名山

清源山曾名“齐云山”,改为“清源山”,是有缘由的。主要是由于“羽仙岩”的出现,后世相传老子在此显圣,一气化三清,从而成就了“三清之源”的清源山。

“一气化三清”的说法在许仲琳著的《封神演义》中有描述,即太上老君与通天教主斗法,用一气化出三个法身。而道教“三清”是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各种说法不一,但据史家今考:老君“一气化三清”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大概也正是老子出关云游之后,即清源山“羽仙岩”出现之时。这并非只是一种巧合,历史的神奇也许就在这里。

老子“一气化三清”的“三清”是指万物。“气”是构造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因此“一气化三清”说明了道的本源,指道的延续、道的演化、道的形成。也有专家认为,“老君”“三清”等其实不代表任何实际,只是说明一个“道”字,即道无不在、包容万物,一切都是“道”演化的过程。

至今,清源山中道教遗存遍布,道教场所香火不断,道家文化的包容为多种宗教共生提供了条件,使清源山很早就成为了多元宗教文化并存的圣地。基督教、伊斯兰教、火神教、摩尼教等,都在山中留下圣迹。因而清源山被称为“宗教博物馆”;《中国道教大辞典》把清源山定为“道教名山”。

近年来,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根据历史遗存和各种资料,进行多方考证,在搜集了大量证据并综合各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老子出关羽化云游四方,行“千日之外”后“由楚入闽”,在清源山显圣,从此留下被后人誉为“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造像。此推断可从民间传说、历史遗迹、史书记载、专家推论等多角度、多方面加以考证。故此,清源山应是老子“一气化三清”之地;清源山之“清源”指的就是“三清之源”;“羽仙岩”就是老子羽化云游在清源山的显圣造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当人们重新审视这一方青山碧水,朝觐这尊世所罕见的老君造像,深切的感悟悄然而生——神是神秘的,道是神圣的,神秘的神与神圣的道可以与世俗社会相融通。如今,老君羽化显圣造像为世人顶礼膜拜,清源山成了八方游人观光、朝觐、悟道的名山圣地。一年一度的老子诞辰日,这里总要举行大型诵读《道德经》活动,由此形成一道山水与人文交融的独特景观,也是一次圣灵与心灵跨越时空的对话。

清源山之美,在于它的钟灵毓秀;清源山之灵,在于它的地脉风水与仙风道骨;清源山之奇,在于它正在被虔心破解的神奇与神秘;清源山之魂在于它的“神牛载道”、“三清之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0 07:2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