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21|回复: 0

三十年代的上海时尚(图)

[复制链接]

4

主题

1395

回帖

316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3165
发表于 2013-1-9 22: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互联网

1、化妆

上世纪30年代,时髦女子的化妆多数运用红色胭脂、红色唇膏……,当时化妆品的色调,不像现在这么花样繁多,纯正的红色就是当时的流行,被视作经典。如果是白皙的肌肤,红色的粉脸和嘴唇,就是当时美女的标准。夸张的浓妆艳抹,再洒上花露水,穿一袭旗袍,烫个明星发型,那就算是非常时髦了。

三十年代的胭脂一般分为浅红、桃红、朱红、大红四种颜色,根据不同的肤色运用不同色泽。口红也分不同红色,深浅不一。包装盒的外型多数是由国外进口的金色盒子,上面有简单的花纹。在选择上,大部分人会按看到的明星海报或者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选择。

当时妇女化妆,会先用手指挖出雪花膏,在手心搓揉,然后涂在脸上,在雪花膏未干之前,再用粉团抹上鸭蛋粉,然后涂上一层扑粉,就开始描眉、涂脸、抹口红了。通常会先用和眼眉一般粗细的眉笔画好眉,再在眼皮、脸蛋上施胭脂。口红如果涂抹不匀,当时会用丝绒手巾将之抹匀,丝绒手巾算是专门涂抹胭脂及口红的修饰品,也是哪个时代的特色。

化好五官之后,便开始涂指甲,有涂单一颜色的,也有不同颜色的。在三十年代,妇女就已经有人将十个指头涂上十种颜色,灯光下份外光彩照人。

2、服饰

旗袍本是清兵入关后才传到中国的衣物,清初不少中国人宁死不肯穿,但到了清末民初之后,穿旗袍已经成为时尚,在大城市中盛行。1843年上海开为商埠之后,华洋杂居,西方风气流行,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早期民间服装仍然是长袍马褂,上袄下裙。之后,商业贸易日渐昌盛,洋货大量倾入,羽纱,呢绒,洋绸,花布等充斥市场,使传统的服装穿着有所变化,外国衣料因价廉渐为人所用,西方的缝纫方式也开始流行起来,而费工费时,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渐渐地衰弱。以后由于出洋赴西欧、日本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断地把西洋服装款式带进十里洋场,上海服装行业因此繁荣,成为当时全国以至东南亚的一个服装窗口。尤其是女性的服装,由于缝纫精致、款式合乎时代潮流,使上海成为全国妇女时装中心。

30年代是一个旗袍飘飘的年代,上海女人创立了属于她们自己的时尚标杆“海派旗袍”,并使它成为上海最早的妇女时装,而后也走向了世界。正如张爱玲所说的一样:“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而后由于欧美的最新时装款式仅隔三四个月就飘洋过海到了上海,因此30年代的上海很幸运地成为了全国的时装中心,旗袍的花样从此也繁荣了起来,难怪王家卫给穿上旗袍的张曼玉起了个《花样年华》的名字,这个看上去挺诗意的名字,其实不过就是那个时代早已用过的名词罢了。

初行之时,旗袍长及脚踝。1927年,有些时髦女子想提高旗袍的高度,又怕遭到守旧派的非议,便一面将旗袍做到小腿肚以上,一面又在旗袍下摆钉上三、四寸长的蝴蝶裥。1928年,旗袍进入新阶段,长度缩短到膝下两寸许,整个小腿都裸露在外,很方便行走。其后,旗袍流行的长度几乎年年有变化,时长时短。

三十年代初,经交际花薛锦圆女士提倡,上海妇女又时兴在旗袍四周滚上一圈花边。1933年,电影明星顾兰君首先在旗袍左襟开叉,连袖口也开了半尺长的大叉,一时摩登女性竟相仿效。之后,叉越开越高,一直开到大腿根。因为开叉的关系,旗袍里面又盛行衬马甲。同时,旗袍的腰身也越做越窄,完全贴身,将全身的曲线充分显露于外。物极必反,1935年后,经交际花陈玉梅、陈绮霞两姐妹的提倡,旗袍又流行低叉,袍身也越来越长,甚至长及地面,连鞋子都看不到了。不过这种式样走路不太方便,不久旗袍又时兴将长度与边叉适当提高。

旗袍最赋代表性的领子,最初是越高越时髦,就算是在盛夏时节,为了追求时尚,也宁愿忍受暑天高温,穿着高耸及耳的硬领旗袍。后来旗袍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旗袍也就冲破了传统的格局,开始大肆开放,形成新的时尚主义风格。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长度从阔大变到短袖,又从短袖变成马甲袖。

曾经还有一个阶段,旗袍的流行地位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甚至出现只穿着旗袍,而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首饰一概不用。

30年代的上流社会名门闺秀们狂热追赶时尚享受奢华生活的姿态,一点也不逊色于同年代的欧美女性,她们崇尚西化的生活方式,穿梭于游泳、跳舞、打高尔夫、骑马等多种西式运动活动中,因而,穿着的要求也就有所改变。聪明、勤快的上海女人很快便学会了“西学东鉴”的文化理念,并把它运用于自己的时尚哲学中,她们起初将旧式的长裙加以改造为旗袍马甲,而后采用局部西化的做法,例如在领子上和袖口上创造出了西式翻领、开叉袖、荷叶袖、下摆缀有荷叶边或是蕾丝边等极具女性浪漫主义风格的装饰物。30年代中期旗袍已经经历了“透,露,瘦”的阶段。

除了旗袍之外,妇女冷天穿的外衣,最早是盛行绸面的斗蓬。1927年后,模仿西洋妇女装束,改穿大衣,于是大衣日益流行,老式的斗篷则被淘汰了。至于内衣外穿的始祖,也要感谢上海女人把绒线外衣给发扬光大了。另外还有奢华的皮草,无论在当时或是如今,都仍然是身份的象征。

上海女人是懂得画龙点睛的,时髦女子更是如此的细节化。她们要求自己必须每天根据不同的场合、服装来配搭不同的配饰,然而饰品的配备也是一应聚全。耳环、项链、手镯、戒指、胸针、手套、披肩、围巾、发卡等等,首饰的材料则多以珍珠为主。“噱头噱在头上,蹩脚蹩在脚上”这句口头禅传递出30年代上海女人注重整体形象的呼应。

高跟鞋更多得超过《欲望都市》里的Carrie,这并不是夸口。30年代的上海女人就是这样的随心所欲,只要是她们能够买到的款式、或是她们心仪的新样式,她们一定会想尽办法弄到“脚”上。鞋的风格自然是多种多样,有鞋面裹在脚背上只在脚趾上露一个洞的,有黑白皮面拼接得很适合跳当时流行的Swing舞的,有浅口的,有鞋面上缀有蝴蝶结的等等。尽管款式千姿百态,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3寸以上的鞋跟。

3、洋发型

30年代是中国小资的黄金时代,而上海正是展示这段黄金时代的优美橱窗。女人在这个年代受到了相当的关注。周璇以饰演《马路天使》中歌女小红而一举成名,获得了金嗓子的美誉。阮玲玉、李香兰红极一时。中国歌坛出现了第一位流行歌星黎明晖,上海至此有了“东方夜巴黎”之称。在20多年繁花似锦的吟唱岁月中共录制了大约2000多首歌曲,出版了300多张唱片,与现在的香港歌坛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明星们要出镜、要去餐厅或是舞场,第一件事便是上高级理发店去做发型,即便是再恐怖的电烫机吊在脑袋上,她们纤细的脖颈还是挺得住的!卷发在那个年代的窗体底端女明星中非常流行,周璇和阮玲玉也有过同样的造型,普通市民当然也争相跟风,以至于当时的中国,无论是有钱人家的小姐,还是没钱人家的闺女,都会拿着明星们的海报跑到理发店里依样烫个卷毛头。

当时的标准美人是樱桃小口柳叶眉,烫成小卷的头发夹于耳后,正红色的小花旗袍勾勒出优美的身段。在复古风潮盛行的今天,我们依然不时看到古老当时的复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8 05:1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