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60|回复: 0

破解铜镜不锈之谜(图)

[复制链接]

8585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34917
发表于 2013-3-24 18: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王永记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汉代铜镜

在文博界,青铜器上的锈斑被称之为无法“治愈”的“癌症锈”,甚至有人认为,锈斑是重大的“世界性难题”。河南古铜镜收藏家李怀通,在20多年的收藏、研究中发现,古铜镜不锈与青铜器的“癌症锈”病的原因相同,只因一种金属元素——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古籍中早有记载

《淮南子•修务训》中有明确记载:“明镜之始下型,朦然而未见形容,及其扢以玄锡,摩以白旃,须眉微毫可得而察。”《吕氏春秋•达郁》中也有早先秦两汉时,人们是用白毡蘸着“玄锡”来磨镜开光的记载。

宋元以后兴起的“磨镜业”,便有了磨镜药之说。明代的冯梦祯在《快雪堂漫录》中说:“铜镜铸成后开光:药,好锡一钱六分,好水银一钱。先投锡,次投水银,取起,入上好明矾一钱六分,研细听用。若欲水银古,用明矾水银等分,入新锡烧成豆腐渣状,少许涂镜上,火烧之。若欲墨漆古,开面后上水银完,入皂矾水中浸一日取起……”据李怀通介绍,磨镜药就是“玄锡”。

原来“玄锡”就是“灰锡”

对“玄锡”究竟为何物,人们认识很不一致。李怀通查阅了大量资料,直到几个月前查到大百科全书,才消除了整整困扰他长达10年之久的疑惑。原来古人所说的“玄锡”即为现代冶金学称之为“灰锡”。

李怀通说,古人用玄锡对铜镜进行表面处理的全部程序为:让白锡在13.2摄氏度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发生“锡疫”,变成粉状灰锡,用白毡蘸上这种粉状灰锡对铜镜磨擦加工,使镜面镜背均匀布满灰锡,这层灰锡可以自然氧化形成氧化锡或二氧化锡晶状薄膜。这层膜不论是一氧化锡,还是二氧化锡,均呈酸性,是惰性物质,即与酸碱很难发生作用,因而有很好的防锈蚀性能。这就是汉代铜镜历经数千年不发生锈蚀的真正原因。

挽回古青铜器损失

青铜器上发生的粉状锈是文博部门十分头痛的事情,长期未能解决。这种锈在铜器上先在一处发生粉状斑点,然后逐步扩大蔓延,最后可将全部铜器锈蚀损坏,有时还祸及周围铜器。这种锈往往发生在早期重要青铜器上,是文物的大害。故宫博物院曾将此列为重点科研项目,采取过火烧、消毒、隔离等措施挽救发生病害的铜器,但都无效。因此,大家都称这种粉状锈为“癌症锈”。

李怀通说,铜镜也发生“癌症锈”,与青铜器粉状锈相同。这种锈均发生在汉、唐铜镜上,含锡量较高,都是质量较好的铜镜。而宋元明清铜镜,则很少或没有粉状锈的发生,因为这个时期的铜镜含锡量很小,已不是青铜。这说明,在夏、商、周三代铜器及汉、唐铜镜中发生粉状锈是因为这些铜器中含锡量较高,这些锡在一定的储存环境中,因为温度过低,器物内部的锡可转变为灰锡所致。铜镜中发生粉状锈有一个怪现象,它不是从铜镜表面开始锈蚀,而是从镜体膨胀,使镜体表面裂变,然后逐步损害,粉锈发黄,成粉沫状,不像正常铜锈,红斑绿锈,长在器物表面。这说明粉状锈的发生并非在铜镜表面的锡氧化物,而是镜体内部的锡分子发生了质变。

李怀通的这一发现引起文物专家的极大关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教授称:一直以来,我们对于青铜器的保存都在避阳低温下进行,由于找不到原因,每年因锈斑被废的古代青铜器不在少数。李怀通的这一发现将大大降低中国古代青铜器报废率,对于抢救中国古代青铜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0 02: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