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32|回复: 0

甲午海战,我们反思什么?

[复制链接]

8515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34150
发表于 2013-3-25 19: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晚清政治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经典败仗,甲午海战向来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耻辱的一笔。然而我们至今还时常提起这场战役,有人说这是“揭中日友好的伤疤”,但在我看来,这是时刻提醒着我们紧迫的危机意识。

  甲午海战给我们的最大冲击便是两个国家文明进步的落差。日本从倒幕运动结束到《帝国宪法》出炉用了28年,期间可谓脱胎换骨。从行政、教育、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等各个层面,对于曾经保守意识横行的日本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并且通过大规模的军购(最主要的是技术军购)、练兵以及对于帝国工业的改良,顺利的达成了其在短期内成为军事及工业强国的目标。而同时期的中国,自辛酉政变之后开埠,改革开放搞了35年,期间大搞经改,以军、民用工业刺激经济发展,并以此为掩护,将更深层次的改革进行延宕,进而保证了过多的既得利益范围。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晚清帝国对于世界政治潮流发展的回避,也造成了这个庞大的行政机器对作为其附属的以改良和发展为核心动力的近代进程难以驾驭的尴尬局面。因此,当家务的炮声在黄海鸣响,这种文明之间的较量也才真正被政治而军事化的拿到了台面上,保守而强大的帝国海军最终还是没有战胜欣欣向荣的日本海军,晚清帝国文明的“中速前进”终于还是被日本果断而迅速的近代步伐“追尾”了。

  甲午海战,不仅是军事的较量,也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较量,严格意义上的甲午海战属于两个国家在引领着自身的文明跨入近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追尾事故”。跑得快的“小个子”追上了跑得慢的“老公牛”,也许这可以作为1895年的黄海战役最为形象的比喻。日本迅速的将自己近代化,进而将自己融入了近代列强的世界序列;而中国则固执的认为自己的改革只有“稳健”、“中速”的慢慢前进,才能够取得实质性、根本性更是决定性的成果。晚清帝国的一厢情愿最终没有赶上浩浩汤汤的世界潮流,日本不仅赶上了大清国,并且迅速超越,进而加入了对于大清的殖民团队。

  1895黄海战役给我们的另一个教训则是困扰中国历史几个世纪的海权问题。对于清季海权问题,学界共同的结论在于“迁界禁海”的制度、土地观念及根深蒂固的海疆误区所带来的对于领海主权的忽视。但在甲午海战中,这个结论并不能构成这一问题的全部。黄海战役所暴露出来的海权问题非常微妙,海战并不是忽视海权所诱发,而是对于领海主权重新认识过程中觉醒的碰撞。

  李鸿章1870年开始规划北洋舰队,最初的想法主要停留在“固守海疆”的层面,然而随着日本的强盛,以及少荃对日本的数次重新认知,其对北洋的定位,也由“守势”逐渐转化为了“以攻为守”的半攻击态势。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便将中国作为“假想敌”,李鸿章清晰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故而其数次建议以“围魏救赵”之法与南洋舰队一起合击日本海军,无奈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形;直到甲午海战爆发,少荃还在关键时刻致信两江总督要求出兵救援,最终因为内部的权力倾轧,李鸿章的这种构想最终只是带上了《马关条约》的谈判桌。

  李鸿章的这种无奈,简单而言无乃疆臣系统内部的权力倾轧使然,究其深层原因,则是帝国官僚系统对于领海主权的长期矛盾所致。在有着明确近代化视野为其军事理论依据的李鸿章眼中,海权逐渐被视为较之陆权更加重要的主权构成部分,而被列入了北洋军备的核心战略要素。但在其他疆臣的眼中,甚至还存在着“海上辽远,我泱泱大国,无海亦可自足”的荒唐观念。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晚清的行政序列长期忽视海洋权利的维护和发展,造成了李鸿章孤掌难鸣的尴尬局面。

  这种对于海权的态度直接决定了甲午海战的失败,也决定了晚清帝国在近代海洋战略大潮中的落伍。德国有近代史学者曾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几乎看不到明确的关于领海主权及海洋权利的内容,对之所付出的努力则更是乏善可陈。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晚清帝国面向世界的开放,更抑制了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渴望。

  另外,对于民族意识特点的暴露,也是甲午海战所带给我们的必须思考的问题。与政治意识相对称,民族意识的诸种基因,造成了近代中国较之世界潮流发展的滞后。稳健、中庸以及遵循规范的固有传统,使得国家和民族在变革问题上不是以抬高上线为标准,而是遵循“木桶理论”的原则,以“短板”的增长而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依据。这在晚清改革的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先从不涉及核心内容的部位开始,当改革逐渐推进,由此造成的欲望底线不断上升,改革才被这种“推力”逐步引向或者逼向“深水区”,但这种改革进度较之同时期的日本便显得有些笨拙。日本以“黑船事件”开始,树立了一个以西方近代化的国家体制为雏形的综合标杆,以“高线引导”的方式,由统治阶层带领国民迅速的壮大国力,最终超越了中国的改革。

  如果我们足够细心,便不难发现上述区别存在于更加关键的民族精神领域。日本崇尚学习,榜样力量浓厚,而中国在拥有前两项的同时,更看重的是稳健和尽量能够适应繁琐机制的缓慢速度。这种体现在民族精神上的差异,造成了日本对于晚清帝国的赶超,也造成了日本对于甲午海战的把握。

  虽然如此,我们也必须承认,日本海军能够赢得甲午海战,其侥幸的成分也不可或缺。在双方力量对比为27:1的情况下,日本海军竟然能够获得全胜,这不能不说是近代世界海军战史上的奇迹。我们今天将这场刻骨铭心的战役拿出来进行反思,所反思的是制度、是改革、是海权的荣辱,更是作为我们综合发展内核的民族精神的建构。

                                      来源: 共识网      作者:宋儒孝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17 04: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