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024|回复: 2

悲剧:盐还未吃完又抢天然气 话说你抢得过CPI吗?(图)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57111
发表于 2013-3-29 10: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都知道日本大地震时引发核电站危机,万里之外的中国人却莫名其妙的抢购起了食盐,一时引为世界笑柄,国人也自嘲为“盐荒子孙”,我们不仅抢盐,也抢过板兰根、抢过白醋,抢得全国人民人心惶惶,最近有陕西民众又抢起了天然气。

据人民网3月27日报道,近日,报道称4月天然气价格将上涨。陕西省西安、宝鸡、咸阳等地出现市民排队集中抢购天然气的现象,有人带板凳,有人带救心丸,有人一次买够10年用量。国家发改委称,天然气涨价消息是无稽之谈。陕西省物价局也称尚未接到国家发改委的任何天然气调价通知。

天然气是不是真的涨价我们不得而知,因为这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产品,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来制定并宣布的,但按照网友的经验,只要发改委官员一站出来否认,那就一定会涨价,而且很快就会涨,因为他们一贯就是以说谎话的光辉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毫不奇怪。我奇怪的是,中国的生活物价几乎是什么都涨,小菜涨了、肉类涨了、食用油也涨了、能吃能用的都涨了,100元一张的人民币十年来也贬得没有多少购买力了,那么老百姓你手上那点钱你抢得过来吗?你抢得了10年的天然气,抢得了20年30年吗?想想也真是跟风习惯了。

为什么大家都来买气?报导说是因为都“听说要涨价”。从哪儿听说的?有人说网上、电视上,有人说邻居、熟人,对于涨价的幅度也众说纷纭,有人说要涨到3元多,有人则说2元多,但“涨价幅度大”是所有人的共识。于是60多岁的王大妈坐在向保安借来的凳子上,口袋里装着速效救心丸。即便如此,她仍不肯离开,“已经排了几个小时,一定要把气买上。”;不少市民排队时间都已超过一两个小时,成功购气的人都要从人堆里挤出来,其中多数人一次购买几百立方米气,也有人一次购买上千方。

所以说中国老百姓的心理素质相当的脆弱,从物资馈乏年代一路走过来的的中国人,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只要有一小群人抢购,立马就会成群结队跟风去抢,然后成为风气,多少年来无数的事例已经印证了这一现象。不知道这次发生于陕西各地的抢购天然气风潮会不会传染到全国其它区域,毕竟天然气要涨价的消息并非气门指陕西,而是全国范围的,说不定网络和新闻一报导陕西抢购天然气的消息,其它更多地方的市民也会群起而抢之,中国人有个信条,大家都去干的事,就一定有其道理。于是乎有了抢盐、抢板兰根、抢醋的闹剧,接着现在又开始了抢天然气,一抢就是10年用量,让我们想起了前些年有人抢盐,结果几百年也吃不完。

其实说起来也是老百姓可怜,本来不多的收入,虽然统计部门说年年增长,但又有几个人能跑赢CPI的呢?人们面对的又何止是天价的房价,或居高不下的教育、医疗花费,日常生活用品其实同样也在水涨船高之中让人惴惴不安,人们抢购天然气,只不过是这种焦燥心理加上多年来养成的跟风抢购习惯相结合,无非是想减小自己在可能的涨价中带来的经济损失,至于是不是真的会涨,或下一轮价格到底会涨多少,大家已经不在意了,既然大家都去排队抢购,于是乎潜意识告诉国人,绝不能落后,甚至奶人认为这还是象超市打折商品排队抢购一样,为了省区区几毛钱而不惜排几个小时队,以获得心理的满足,也就是一咱爱占便宜的小市民心态而已。

抢还是不抢,这是别人的自由,合理还是不合理,则见仁见智,有人算了笔账,现在平均每月用气15立方,每立方2.5元,合计月均消费37.5元。若每立方涨一元,每月会多花15元,一年下来会多花180元。所以聪明人一定会想了,事实上一个家庭一年里哪里省不出这一二百元人民币呢?犯得上拼了老命去抢购10年的用量气量呢?更可悲的是这10年你对自己财产的支配权将掌握在天然气公司的手里,非得把钱先装到别人兜里,听人摆布,这又何必呢?

再说了,抛开中国人爱跟风、爱占便宜的心理,如今身边涨价的生活必须品实在太多了,你抢得过来吗?换句话说,你的收入跑得过CPI吗?还是先把盐吃完再抢天然气吧。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641
发表于 2013-4-1 05: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清涟:“天然气预购”的背后是什么?

美国之音

最近,因4月份天然气涨价的传闻在中国不胫而走,全国多地出现市民排长龙集中购买天然气的现象,各地都出现了一次预购2000-3000立方米的用户。我已经在微博上指出:这是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很“聪明“的将生活必需品变成了期权交易,等于发行了一次1至10年期的债券。

这一敛财新术反映中国各地政府陷入极度的资金饥渴,中央是否继续开动印钞机来缓解资金饥渴,则关系到当政者是否继续以往的发展道路:透支中国未来实现当前的政府稳定。

*企业新招敛财后面的政府身影*

国内对这一现象的评价多从两方面着眼:一、这是中国公众被持续的通胀折磨多年后的必然反应,每年的收入增速远远低于物价上涨速度。因此,一旦有日常消费品涨价的传闻,人们立刻闻风而动,预先抢购以减少预期损失。二、信息不透明,社会公众缺乏对政府的信任。一旦有涨价传闻,公众宁可信其有。

但是,从这次将天然气变成期权交易的新鲜买卖看,我看到的是被国内评论忽视的重要信息,即企业(或者企业背后的地方政府)在想方设法敛钱。为家庭用户提供最长十年期的期货式预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等于通过企业向公众发行1至10年期的债券,既起到募集资金之效,还巧妙地让公众“自觉”踊跃认购。

这一“高招”让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花样翻新的敛钱方式黯然失色。其“失色”之处在于政府其他种类的敛钱方式总带有强迫成分,政府虽然最后总能将钱拿到手里,但社会各方的抱怨声不绝于耳。

近两年土地出让收入的下滑,确实给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带来了严重影响,各地政府加重了税收稽查力度并努力罗掘非税收入,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向公安和工商等部门下达了2012年的罚款任务额度。自2012年5、6月间开始,中国各地政府除了以各种名义增加企业税收之外,还大量增加交通违规罚款,并以各种名义稽查商铺强行罚款。最有名的事件是沈阳商铺因当地政府以“打假”为名大量罚款,最后导致70%以上商家停业。经济落后的湖南省则另出新招,邵阳市以提成的方式聘千名城管助理(湘潭市称“市容劝导员”),对过路行人罚款。

*企业被预征税收透支未来*

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开始向辖区内企业收取“预征税”,让企业“今年先把明年的税征收了”,这说明该地区地方财政已开始“寅吃卯粮”。国内媒体报道,许多地区税务机关存在预征企业所得税情况,一般提前预征了6个月,安徽省2013年5月应收的税,于2012年11月就已经强迫企业预缴。浙江更是个大量预征企业税的省份。据中国钢协透露,钢铁企业去年遭遇寒冬,但还被企业所在地政府强行预收税款。2012年中钢协80家会员企业应缴税款899.64亿元,实缴980.18亿元,超缴税额80.54亿元,超缴率约9%。

向企业预征税收的背后是多地税收增速大幅下滑。据《经济参考报》消息,截至2013年1月10日,已有至少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披露了2012年全年国税或地税的税收数据,其中内蒙古、宁夏的2012年税收增幅较2011年的下滑幅度超过20个百分点,辽宁、山东、安徽的下滑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

谁都明白,在企业经营还未发生时就向企业预征税款,等于抽走企业的血液,透支企业的未来,无异于杀鸡取蛋,为国家税务总局明确禁止。但各地政府却无法停住这种不理性的行为,因为政府要“活”下去,而且官员们还不想降低“活”的水平。

*没有政府巨额投入,就没有新城镇化*

地方政府财政如此吃紧,中国当局为什么不让它们通过别的途径敛财?比如让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应该说,不是不能,而是中国的货币超发及经济高度泡沫化,使整个经济危若累卵。地方债务与银行过度超发货币,成了中国经济的两大堰塞湖。

2013年3月28日消息,中国财政部正在部署有关地方债的调研,先以审计署统计的约11万亿元债务为基础,区分出显性、隐性、直接以及或有债务并分析风险,希望能够制止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趋势。这高达11万亿的地方债务有多沉重?只要与去年税收总收入对比就知道:2012年中国税收总收入完成10.06万亿元。只要想想这税收总收入是依靠巧立名目多方罗掘甚至预征,以及“房地产收入平稳增长”构成,就知道在企业效益全面下滑的2013年,企业税收增加不大可能,征收房地产税即将变成现实。

可预期的是,中国政府最后还不得不延续最近几年的宽松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早就严重超发,今年1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一篇“中国货币严重超发,去年新增货币供应占全球近半”。该文指出: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超26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占近一半。该文还进一步指出,自2009年全球陷入次贷危机之后,中国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先后超过日本、美国、欧元区,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钞机”。2013年两会后,周小川留任行长,说明中南海决策层在多方考量中国经济形势后,知道除了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之外无路可走。今后5至10年内的经济发展国策已经定为“新城镇化”,这是一个需要天量资金方能撬动的“发展之路”。

目前,中国各地纷纷出现债务到期、投资放缓、投资冲动等矛盾现象,国务院的措施也呈极为矛盾的状态。一方面,11万亿的巨额债务无法偿还,一些地方债务问题非常严重,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借新债还旧账。另一方面,20多个省市将2013年的投资增幅目标定在20%以上,依然将投资做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了缓解地方财政饥渴,国务院同意由财政部代理发行35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这一数量为2009年地方债发行以来最高。

政府的资金饥渴,导致许多地方政府拚命收费,最后都会以各种方式摊到老百姓头上。天然气是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一些“聪明”的地方政府就将主意打到它的头上,等于变相发了一次债券。尝到甜头后,地方政府会照此类推,将很多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如水、电等全部变成“期货交易”,通过互联网放风促成百姓自愿购买。

中国经济高度泡沫化是不争的事实,说得直白一点,“泡沫经济”的实质是通过透支未来实现当前的增长。中国的环境已经被严重透支,不安全的食品、受污染的水和空气都是例子。今后透支的已经是社会稳定。中国政府现在陷入两难选择:如果泡沫消失,政府就会不稳定;如果泡沫继续,社会就会不稳定。

在政府稳定与社会稳定之间,北京会做什么选择,几乎不问可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11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35203
发表于 2013-4-2 05: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改委一辟谣就成真了 长春天然气价格上调提前买气需补差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5 00: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