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80|回复: 0

王屋山-天下第一洞天(图)

[复制链接]

8585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34917
发表于 2013-4-9 10: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生地就在王屋山。(网路图片)

王屋山,位于河南济源县城西北45公里处。它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是古代济水的发源地。其山势雄浑,平均海拔1715.3米,它有三十六座奇峰秀岭,二十八个神洞名泉,主峰天坛峰,更是一峰突起,万峰臣伏。很多人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在王屋山。现在人们仍然可以看到,在王屋山南面的山梁中间,确实断开了一条很大的山口,这大概就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所在。

关于王屋山山名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道藏》中说它“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中国早期的地理志《禹贡》记载:“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在主峰的峰顶有座石坛,据说是轩辕黄帝祭天之所。当时黄帝与蚩尤打仗,一直无法战胜,于是“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故又称天坛山。

王屋山很早就成为修炼人的修行之地,并被后来出现的道教列为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由仙人王褒(字子登)掌管,是“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 “每年诸元会日,灵山、真圣皆朝会于此,考校学仙之人及世间善恶,记录在案。”所谓洞天,乃是“山中有洞,贯通诸山,直达上天”,是道教对大地名山神仙所居洞府圣境的总称,也是上天特派真仙直接掌管的圣地。

周太子王子晋,曾隐居王屋山华盖山悟道,号称华盖君;列子云游王屋山撰写了《愚公移山》,道教尊列子为“中虚真人”。西汉范阳人王褒,入王屋山修炼,后得道成仙,“总管王屋山洞群真”。王屋山始称小有清虚之天。根据梁陶弘景撰写的《真诰》卷五,汉时在此修炼并成仙的还有毛伯道、刘道恭、谢稚坚和张兆期。他们一起在王屋山学道四十余年,共同制成了神丹。毛伯道先服下了仙药,然后就死了;刘道恭服下后也死了,谢稚坚、张兆期见此情况,害怕不敢服用,并离山而归。在路上,他们见到了死去的两人,已然成仙。二人悲愕,才知道错过了成仙的机会,遂向他们求道,已成仙的两人给了他们茯苓方,谢、张服用后都活了数百岁。

河上公慕老子之道,也隐居在王屋山修炼。当时的汉文帝对老子的《道德经》推崇备至,不仅自己熟读它,还要求王公大臣们都要诵读。但是他仍有些地方难以弄明白,因此他常常派人四处寻访,希望遇到指点迷津的人。后来,文帝听人们说河上公精通《道德经》的精髓,就派人前去拜访,请教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河上公对文帝派的使者说:“道尊德贵,这么严肃的事情怎么能通过别人来代问呢?”于是文帝驾临河上公的草庐,亲自向河上公请教。尽管如此,文帝仍心有不甘,就对河上公说: “《诗经》上讲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老子也说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君王属于这‘四大’之一。你即使有道行,可还不是我的子民吗?为何这么自高自大,将君王不放在眼里呢?”河上公听完文帝的质问,就拍着掌坐着,冉冉升空,稳稳的悬在空中,离地有数丈之高。河上公俯身向仰视他的汉文帝说:“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又不为人所累,怎么能算是你的臣民呢?”听罢河上公的话,文帝心知已遇到高人,马上下车向河上公跪拜企求给予指点。河上公见文帝一片诚心,就将两卷经书授与文帝,并对文帝说:“熟研这两卷经书,你所有的疑问都会迎刃而解。这两卷批注道经的著作,只传了三个人,你现在是第四个,切记,万不可显示与他人。”说罢,河上公就在原地消失了。文帝心晓今日遇见了神人,异常珍惜这两卷经书,从此更是手不释卷,精心钻研《道德经》。

此外,东汉的干吉、魏伯阳等也曾在王屋山上修炼,《神仙世界》载:“干吉经常在太行山南曲阳泉上周游,汉成帝河平二年,老子亲授他一部百卷的神书,写在月白色的绢帛上。”这就是道教所传的《太平经》。

西晋时,在此修行比较有名的是魏华吁。她隐居在王屋山上修炼四十年,后成仙。成仙时,是龟山九虚太真金母、金阙圣君、南极元君共迎其白日升天。后道教尊其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南岳夫人,紫虚元君。东晋葛洪也曾在此修炼了一段时间,并写下了《抱朴子》一书,书中称王屋山“正神在其中”、“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有道者登之,则山神必助之”。 南北朝时梁之茅山道第一代宗师陶弘景,一生游遍名山,在其所著的《真诰》中称“王屋山仙之别天,所谓阳台是也。诸始道者皆谐阳台。阳台是清虚之宫也,下生泡济之水,水中有石粒,得而服之可以长生。”

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一大批道士居此修道。主要有司马承祯、李含光、张探玄、柳默然、燕真人、王子登、孙思邈、薛希昌、王重阳、宋德方、完颜得明、元好问、李商隐等。根据《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碑碣》载,司马承祯二十一岁时,在嵩山拜潘师正为师,大约在武周时去天台山,居住在天台桐柏观;开元十二年(724年),玄宗下诏让其在王屋山居住,后在此羽化成仙。其弟子李含光,开元十七年跟从司马承祯居住在王屋山,后在茅山坐化。燕真人,不知道他真正的姓名。他是王屋里人,居住在阳台观之侧。后晋天福(936~942年)间,他得烟霞养道之诀。据说在其住宅边的井中还得到灵异之参,全家吃了后皆成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就出于此。

五代时,名道谭峭在此修炼。史书记载,谭峭视世间之乐,不如抛弃的烂砖,常以酒为乐,人称“醉客”。他一生云游了很多地方,“常夏披棉袄,冬着布衫,或卧于雪地,或躺于雨中,人以为死,近而视之,呼吸如故”,故人称“谭疯子”。宋和金元时期,王屋山道教继续发展,在此修炼的道士有宋代的贺兰栖真,金元时的王志钓、张志谨、申志贞、刘道清等。贺兰栖真,《宋史》说“不知何许人”,《赐贺兰栖真敕书并赠诗序碑》则多增补,谓其是谯国人。最开始在骊山白鹿观拜冯洞元为师,冯洞元仙世后,来到终南山修炼。后居住在嵩山紫虚观,再后来,来到了王屋山奉仙观,在此仙化。张志谨,字伯恭,号宁神子。他曾经商,后辞亲学道,拜邱处机为师。云游各地二十年后,来到王屋山隐居修行。到了明清时期,比较有名的道士如明末清初的王常月。

历史上,先后有汉武帝、汉献帝、唐玄宗、宋徽宗等27个帝王来王屋登顶祭天。明代时,皇帝朱棣在北京建天坛,以示从王屋山迁去,天坛峰就成了北京天坛公园的前身。

王屋山在隋唐建有大批宫观,主要有上方院、奉仙观、阳台观、紫微宫、白云道院、灵都观、清虚观、青罗仙人观、三清殿、山神庙、太山庙等,传说轩辕黄帝曾于此处访寻四山,故原称上访院;唐睿宗时改名为“上方院”,是仙人司马承祯初来王屋时居住的地方,金末重修。紫薇宫,据说太宗李世民的叔父李道宗曾在此隐居。奉仙观,宋道士贺兰栖真居住在此。灵都观,是唐玄宗为玉真公主(睿宗之女)所建,金时升观为宫。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清虚观供奉清虚大帝。此时的宫观建筑分体现了道教三十六重天的学说。宋代,除原有宫观外,又重新修建了紫微宫,供奉紫微大帝,门内的天王殿上书“天下第一洞天”。金元时期,对王屋山原有宫观进行重修,又增建有若干宫观,如阳台宫等。至明代中期,王屋山主要道观尚大致完好。明中后期,道教衰落,大部分宫观废弃。迄今仅吁阳台宫、奉仙观等。据说在阳台宫的石阶上击掌,就会听到鸟叫声,当地人说这是“凤凰鸣”。传说是因为该宫建在了凤尾根部。如果登高远望,的确会发现,阳台宫后面的天坛峰状似凤首,对天而鸣。宫前的九条大山岭,自北向南以扇面形展开,状如风尾。附近的几座小山岭好像凤肩、凤背、凤腰、凤翅和凤心。当地人把这种奇异的地形叫做“丹凤朝阳”。

除了宫观之外,王屋山上还可找到许多仙迹,如上天梯、南天门、瑶池、炼丹处(是老子在洛阳弃官后来此修炼三年留下的遗迹)、琼林台、仙人台、栖鹤台等。

唐朝李商隐有诗《玉山》赞美王屋山的仙家之气:

玉山高与阆风齐,玉水清流不贮泥。
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
珠容百斛龙休睡,桐拂千寻凤要栖。
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0 04:5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