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072|回复: 0

花中之相 芍药(组图)

[复制链接]

384

主题

1449

回帖

8206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206
发表于 2013-4-21 23: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无处不飞花


曾经有人说:“牡丹是花王,芍药是花相:比地位,牡丹比芍药高一等,论声名则芍药略低一筹。”就香气而言,芍药胜过牡丹:而以花形论,芍药大且美。颜色,除了无黑色、绿色外,牡丹有的,芍药都不缺。淏子的《花镜》也说:“园林中苟植得宜,则花之盛,更过于牡丹。”

芍药别名将离、楚尾春、杭芍、毫芍、梨食、白术余容、没骨花等。白者名金芍药、赤者名木芍药,口语通称芍药。在形态上,芍药属毛莨科,多年生草本,茎高二三尺,叶为复叶,各小叶多深裂为三片,春末初夏开花,有单瓣、复瓣、白色、红色数种。外围花被之内面,常分泌蜜汁,诱致蚁类,以防害虫。果实为骨葖,提供药用,是名芍药。

芍药,姿色瑰丽而鲜艳,外形酷似牡丹,因此常被误认为是牡丹。韩愈曾有一首咏芍药诗如此写着:“浩态狂香昔末逢,红灯烁烁绿盘龙。觉末触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多么蕴藉含蓄而婉转的妙问啊!“身在仙宫第几重?”。芍药的名称就是来自风姿绰约的姿态。由此不难揣想它那美好嫡秀的容貌,博得人们的妤感,多情的骚人墨客在潜意识下,竟将它转化为抽象的象征。

春末夏初,牡丹凋谢不久,百花中红英将尽,芍药却灿然盛开,因此有“婪尾春”的美名。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将洛阳牡丹与扬州芍药平并提,也是事出有因的。毕竟,芍药花型似牡丹,而且清香流溢,娉婷婀娜,色、香、韵三者兼昊,犹如窈窕淑女,仪态万千。

芍药亦称“夷草”、“夷系”和“将离”。“芍药”之名,清朝时的李时珍解释说:“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妤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此外,韩诗外传云:“芍药,离草也。”董仲舒又补上一笔道:“芍药,一名将离。”此乃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诗经,诗经即有:“唯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相招,则赠以文无(即当归)。”故芍药有“将离”之别称。

芍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这是和牡丹基本的不同处。芍药和牡丹在植物特性上,虽然极为相似,实际上还是有所差异的,兹录宋苏颂《本草图经》所列的不同之处如下:“芍药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至二尺,夏初开花有红、白、紫数种,种子似牡丹而较小。”现代的植物学家也说草本者为芍药,木本者为牡丹。



芍药在古代除了观赏之外,古人要离别时也常以芍药相赠,所以又被称为“将离”花、“可离”花,此外,它还有实际的医疗用途,讲到此处,相信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著名的武侠小说《鹿鼎记》,其中的主角韦小宝曾经想把扬州禅智寺前的名种芍药拔个精光,后来当地官员为了挽救扬州重要的文化资产,就说了个发生在北宋时的轶事-“四相簪花宴”,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下了这件盛事,它的内容是这样的:韩魏公庆历中以资政殿学士帅淮南,一日,后园中有芍药一干分四岐,岐各一花,上下红,中间黄蕊间之。当时扬州芍药,未有此一品,今谓之“金缠腰”者是也。

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时王岐公为大理寺评事通判,王荆公为大理评事签判,皆召之,尚少一客,以判钤辖诸司使忘其名官最长,遂取以充数。明日早衙,钤辖者申状暴泄不至,尚少一客,命取过客历,求一朝官足之。过客中无朝官,唯有陈秀公时为大理寺丞,遂命同会。至中筵,翦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为盛集。后三十年间,四人皆为宰相。

文中所提到的四个人分别为韩琦、王珪、王安石以及陈升之,对于宋史较有涉猎的人应该对此四人不会感到陌生,韩琦和王安石更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而“金缠腰”芍药又被称为“金系腰”或“金带围”,皆是从其形貌而命名。明清以降此品已非稀有,但是一干出四花的情况应该还是难得一见,芍药“花相”之名主要来自它与“花王”牡丹之间的“血缘关系”,至于是否与这个故事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其间的巧合呈出一种对映的乐趣。

事实上,这样的“赏花会”所呈现的正是当时上层社会社交方式的一个侧面,士大夫借由类似定期或不定期的聚会联系彼此的情感,并且建立自己在上层社会中的声望,这种相当独特的文化风气,在宋代是很流行的,并且这些场合也是他们取得各方面讯息的重要来源。

此外,他们对于“祥瑞”的附会也反映出知识份子对于撄紫夺朱的期盼意识,这种对仕宦的焦虑在〈异事门〉中是显而易见的,例如362条元绛在梦中被告知日后有翰林学士之任;379条则记载一面可以照出“未来”的宝镜,而所谓的“未来”指的是仕宦前途;380条为一幢对官运不利的三司宅等,这种对“预知”、“征兆”的热中,与士大夫对自身的官场前途的关心密不可分,借由这种“命定”的解释来纾解对未来命运的不安,体现出当时士大夫文化上的特殊性,在这种背景下,相信大家更能理解为什么韩琦一发现奇花,就要办个“簪花晏”来回应这种“祥瑞”之兆。无论如何,如果您有机会观赏到这种芍药,相信这个故事能增加许多赏花乐趣!
DSC_2711.jpg
DSC_269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5 1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