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65|回复: 0

积财不积德 到头一场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178
发表于 2013-5-3 20: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今有的人张口无神,闭口唯物,一切向钱看。为了发财坑蒙拐骗,巧取豪夺,无恶不做,道德反而成为“傻冒”的代名词。有人自以为积德有什么用呀?攥在手里的万贯家财,还能飞了不成!其实不然,积财不积德,到头一场空。清代人汪道鼎就记述了两则真实的事例。

(一)

姜元龙,金山县张堰人,务农致富。他所购置的田产,大半用心计得来。他又放高利贷,见谁有良田美宅,一定乘别人拮据的时候借给别人。因为利息很重,利滚利,时间一久别人难以偿还,姜元龙就收走别人的田产。这样连贱买带没收,二十年间得田数千亩。

后来姜元龙生了个儿子,叫姜德璋。姜德璋游手好闲,不理家务,不事生产,才二十岁就热衷嫖娼赌博。他每次出门一定携几张田单作赌资,经常用田单作抵押借别人十两银子高利贷,然后将银子赌光。

等到第二天他前去写借据,别人又会故意骗他:“昨天你借我五十两银子,怎么隔夜就忘记了?”姜德璋也不争辩,就写下五十两银子借据给别人,可能根本没想过还钱以保住田产。别人见他容易欺负,群起坑骗他。不到十年,姜德璋就挥霍尽家产,穷饿而死。

(二)

周圣章,丹阳县黄堰桥人,家境本来小康。乾隆某年,麦子大丰收,大麦每石才二百钱。周圣章有百亩麦田,收成又比他人好,收获了很多麦子;当年周圣章又连续筹到几笔钱,全部用来买麦子,一共囤积了将近四千石麦子。

到了第二年大歉收,春秋两季都颗粒无收,米麦价格都很昂贵,周圣章还是闭门不卖。等到冬天运河水浅的时候,商贩无法通航,连麦种都吃光了,这时只有周圣章有囤积的麦子。于是附近居民都来找周圣章买麦子。

周圣章开始还不答应,等别人再三乞求,才允许一亩田换一石麦子,麦子里还要掺糠秕。周圣章就这样用四千石麦子换来满满一箱子田契,得田五千亩。周圣章本来就节俭吝啬,又善于聚敛,不几年就田产过万亩,金钱堆积如山。

可周圣章就是生不出儿子,他百般祈祷,到晚年才得一子,因为是他六十八岁所生,就取名叫六八。周六八不到十岁,周圣章就到寿了。周六八长大后,视金钱如粪土,每次出门一定带很多银子,花光了才回家。有时实在花不尽,周六八就把银子掷进路边田里。

当时推行社仓法,选一户乡里殷实人家当社正,差事落到周六八头上。乡里人欺负他稚嫩软弱,凡是从社仓借米的人都是有借无还,周六八每年赔偿仓粮无数。周六八又生性好赌,一掷千金,因此家道日益衰落,只好卖产度日。周六八卖产时,田契来不及写,竟刻板印刷,偌大家产一下子就被败光卖尽。到周六八死时,他家已经没有一间屋、一亩田。

汪道鼎说:“我父亲担任丹阳县主簿时,周六八儿子穷困潦倒,在充当门卫糊口。至今丹阳县人骂别人是败家子,一定骂他是周六八。”

福分由德而来,祖上不给子孙积德,无福受用的子孙就会败家。恶有恶报,欺负人者,他的下半辈子或来世、或他的后代也会遭到被别人欺负的报应。从以上两则事例可以看出:一个人为了钱出卖良心,对自己又有什么真正的益处呢? @

(根据清代汪道鼎《坐花志果果报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4 04:2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