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750|回复: 0

大清忠魂 林则徐(组图)

[复制链接]

381

主题

1449

回帖

817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172
发表于 2013-5-29 17: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徐牧仁
来源: 新纪元


纽约市中心,东百老汇街前端的林则徐铜像,是由美国林则徐基金会于1997年所树立。(Fotolia)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说:“尽心曰忠。”用这个角度来看,至死仍在为国家、人民忧心的林则徐,真可谓不折不扣的大清忠臣。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前夕,回顾19世纪那场牵动中国命运的销毁烟毒行动,别具意义。

如果要历数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其中一定包含了官至一品、主张严禁鸦片的林则徐(1785至1850年)。

林则徐一生毁誉参半,他为官认真严谨,不仅在担任河工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中国近海上,也屡次粉碎了英国人的武装挑衅。然而,就是因为他“虎门销烟”的壮举,促成了中英鸦片战争,开启了长达百年、中国遭侵略的历史。
虎门炮台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境内的珠江入海口虎门,为鸦片战争时期的抗英遗址。(新纪元资料室)

在距离“虎门销烟”173年的今天,就让我们再重新审视历史上的林则徐,看看这位大清能臣,是如何演绎臣子尽忠职守的角色。

幼承庭训 少年便有异才

林则徐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林宾日虽为秀才,却是贫儒,只在当地书塾以教读、讲学为生。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贡生陈圣灵之女,贤慧能干。林则徐幼承庭训,接受良好的薰陶。

据林则徐的《先妣事略》回忆,因为家中人口众多,入不敷出,母亲常瞒着林宾日,带着女儿们整夜做女红、剪纸贴补家用。林则徐体谅母亲姊妹的劳苦,曾请求让自己协助工作,母亲却责备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这段贫苦的童年,让林则徐铭刻上勤奋清俭的品格。

林宾日因为家贫,13岁才进私塾,常被同学取笑。因此,林则徐早在四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教育下,林则徐很早就熟读了儒家经传,并且擅于诗联。

某次林父带着学童到鼓山春游,在山上,父亲出了“山”和“海”两个字,让所有学童各以此做一副七言“鹤顶格”联联句。林则徐吟出:“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句子,不仅工整,而且气势不凡,连父亲也心中称奇。

景仰先贤 养成爱国性格

林家同族中,有一位刚正不阿的长辈叫林雨化,曾揭发福建按察使钱士椿舞弊案,遭钱士椿罗织罪名报复,结果林雨化被监禁七个月后,谪戍新疆,途中受尽折磨,直到60岁才获释归乡。林则徐自幼知晓林雨化之事,很希望见林雨化一面。后来,终在父亲的引见下拜见林雨化,遍览其著作。此后,林则徐便下决心有朝一日要澄清吏治。

林则徐家离南宋爱国名将李纲之墓不远,于是“李纲墓”也成为他和朋友聚会之所。

14岁中秀才后,林则徐入读鳌峰书院,书院的院长是敢于冲撞和珅的郑光策,在郑光策的带领下,林则徐专心向学。这些少时的经历,都对林则徐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饱尝官场冷暖 愤而罢官

林则徐在道光年间,虽深受重用,但仕途也曾遭遇坎坷,致使他萌生辞官之意。

林则徐在嘉庆十六年于会试中选,赐进士,开始入仕做官。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清秘堂办事、江西、云南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等职。然而,嘉庆二十五年,林则徐在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时,一场官场上的风云,让他对仕途心灰意冷。

当时,因为河南巡抚琦善怠忽职守,导致河南南岸决口,林则徐不惧琦善的贵族背景,向嘉庆帝直奏琦善的疏失。他不假情面的作法,换来同僚的忌疑与嘲讽。之后,他屡次感到仕途上的阻力,终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

重新出仕 获道光帝重用

林则徐罢官后,家乡的父母及乡亲父老,都极反对辞官的决定,他只好再度出仕,所幸经由曹振镛、沈维等人的斡旋,道光帝也素知林则徐的干练,特地召见,并于道光二年破格复职。自此,经过沉潜的林则徐,终可一展抱负。

林则徐在复出后历任江南淮海道、江苏按察使、两广总督等官,曾在府衙自书一副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道尽林则徐为官的理想。

林则徐肖像,一说认为是广东画家林官所绘。(维基百科)

为官严谨 认真治水有成

林则徐为人严谨认真,从治水一事上,即可看见端倪。林则徐对治水并不专精,但在道光十一年,被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他向道光帝表示自己不懂治河,但道光帝一再鼓励他,林则徐只好硬著头皮到山东接任。

到任后,林则徐细心研究治水的知识,开始验催河工、督察官员,下令检查河堤料垛,他呈给道光帝的奏折写道:“周历履勘,总于每垛夹档之中,逐一穿行,量其高宽丈尺,相其新旧虚实,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垛以计束,按束以称斤,无一垛不量,亦无一厅不拆。”

因为他如此认真,令贪官无可作假,大水来时,两岸果然无恙。后来,一位诗人张际亮向林则徐提议,应将黄河改道北流,从山东利津入海。林则徐深为赞同,但官员们都反对,提议便遭否决。

直到林则徐逝世前,他还一再惋惜张际亮的治河方略是对的。逝世后,咸丰五年,黄河竟改道,果真从利津入海。

罪戍伊犁 仍无怨无尤

英国在印度的鸦片储存库。(维基百科)

后来,林则徐身为钦差大臣,奉旨查办鸦片,在虎门销毁了鸦片后,清政府迫于英军压力,将林则徐作为罪臣流放新疆伊犁。

在赴戌途中,林则徐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遭遇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做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以明志,其中“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句子,正写出坦荡为国的胸怀。到了新疆,林则徐尽心协助当地百姓凿井垦地、发展经济,并向守边大臣提出许多方略,无丝毫懈怠或怨尤。

心胸开阔 致力研究西洋

除致力于烟毒的扫荡,林则徐也是第一批用开阔胸襟看到外国事务的中国士人。他不仅亲身学习英语、葡语,更着力翻译西洋新闻与史地学术等图书。见到西方海军的威力后,便开始购买及仿造船炮。他与幕僚编纂的《四州志》等资料,也是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的前身。


晚年的林则徐像,描绘出他须髯皆白,却仍然精神奕奕的样子。(维基百科)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当所有的人慑于英国气燄,全神贯注于来自东南海疆的西洋势力时,林则徐已洞烛机先:他在新疆伊犁的三、四年里,深入观察,发现到俄国的潜在威胁,曾撰写《俄罗斯国纪要》一书,提醒国人对俄罗斯的认识与防备,后来更率直的向友辈提出呼告:“终为中国之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他明白感受到这西北的虎狼之国,才是中国人未来最大的隐忧。可惜并未唤起当局的重视。

许多笔记与资料都显示,林则徐是一个内敛沉静的人。然而,林则徐英毅的气度,却折服了许多的士人。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魏源、冯桂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直到生命最后,都在为国家社稷着想的精神,更为晚清立下了救亡图存的忠臣典范。
21.jpeg
22.jpeg
23.jpeg
24.jpeg
25.jpe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4 10:5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