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来也巧,就在我发表“马悦然和杨振宁哪个更糟”、对两对“老少配”调侃抨击了一番的几天之后,另一对全球著名且和中国人有关的老夫少妻闹出了最大的花边新闻——国际媒体大亨默多克正式提出跟邓文迪离婚。
当年听到默多克娶了邓文迪,就替默多克担忧,因为我一直关注着他的媒体帝国。什么事儿超出常理、常识,就会有潜藏的危机。这种老少配的结果,往往因为老者去世,小老婆跟前夫孩子争财产,导致原来的家族企业分崩离析。而默多克所拥有的,不是生产“衣食住行”商品的企业,而是一个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在西方左右派理念之争的大战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巨大媒体帝国。
两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默多克顶起西方“右边天”》的文章,详细介绍了默多克在西方这场没有硝烟的左右博弈中的重要地位。不太了解人类的新闻历史和西方左右派之争的人,可能无法明白,默多克的媒体王国是多么庞大和重要。
一般人谈媒体巨人,都会想到三十年代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卢斯。但他当时只拥有四本周刊(除《时代》是政治周刊外,其他侧重体育和娱乐等),而且其影响力主要在美国本土。但默多克就不一样了,他从澳大利亚办报起家,自己一家报业集团后来就拥有整个澳洲60%的读者。后来到英国发展,收购了老牌报纸《太阳报》、《泰晤士报》等,还拥有天空电视,在英国媒体的占有率也达到40%。他到美国发展后,收购了《纽约邮报》,使这家报纸的发行量超过《华盛顿邮报》而跃为全美第五大报(前四名是《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后来默多克又收购了世界最知名的商业金融大报《华尔街日报》,还拥有大出版社哈珀科林,以及全美收视率第一的有线电视福克斯(共拥有35家电视台),占美国四成的电视市场。
在全球主要四个英语国家中,除加拿大外,其他英、美、澳三国,默多克的媒体集团都占主导地位。而且在拉美,默多克媒体集团还跟三家电视合作播送节目。在印度办的电视则通过七种语言、40多频道向亚洲53个国家提供节目,覆盖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这种跨国媒体的规模和影响力,之前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从未有过!
默多克没有显赫家族和政治背景,他的做战地记者的父亲去世前留给他的遗产是一张名不见经传的小报,默多克凭借他的新闻天才和拼搏努力,白手起家,创造了一个空前的媒体奇迹。
默多克本人是“绝对自由意志论者”(libertarian),即信奉个体自由和市场经济。在他的媒体集团崛起之前,西方媒体基本都在迷恋社会主义均贫富乌托邦的左翼势力手中。默多克一个人,可以说改写了整个西方的新闻历史,更影响着英美澳等三国的政治景观。如果没有默多克媒体在澳洲的崛起,保守派的霍华德总理就很难有连续执政11年的历史;同样在英国,没有默多克的强力媒体支持,同为保守派的撒切尔夫人,也难有主掌唐宁街十号11年的辉煌。在美国更是如此,没有《华尔街日报》和“福克斯电视”,那整个媒体都会是左派的天下,想象起来,真有令人不寒而栗之感。
所以默多克宣布跟邓文迪结婚时,有保守派人士担忧,一旦默多克去世,邓文迪跟默多克的其他孩子争夺财产,这个媒体王国就可能受到重创,甚至垮台,这对西方保守主义,对“绝对自由意志论者”,对信奉这种理念的“茶党”运动,都会是巨大打击。而奥巴马之类的社会主义,在美国更会畅通无阻了。
今天,听到默多克跟邓文迪离婚的消息,相信很多保守派人士都感觉松了一口气,因为默多克在世时解决了这个问题,就等于避免了他死后老婆跟他前妻子女争遗产而毁掉这个媒体王国的可能。
默多克与邓文迪离婚(看中国配图)
但默多克本人为此将付出重大代价。中国媒体最热衷的,是猜测邓文迪能从离婚中分到多少财产,甚至说可能是10亿美元(这完全是对默多克婚前协议无知的瞎猜;我没在任何英文媒体看到这种报道)。但其实无论多少,在默多克的112亿资产中,都是小数字(他公司资产400亿),也对默多克的帝国没有什么打击(在他们要离婚的消息发布当天,新闻集团的股票反而略微上扬)。真正打击的是他本人的形象和感情。
默多克是以办小报(tabloid)起家的。有人总结说,他早期办报靠三个“S”打天下:Sex(性),Scandal(丑闻),Sports(体育)。也就是说,主要靠花边新闻等吸引读者。而这次,他本人则成了“花边新闻”主角,更成为全球对他恨之入骨的左派报纸们争先嘲笑的“佐料”。
这场失败婚姻的的根源当然首先在默多克。这位被称为在新闻业战场中无往不胜、估算精准的媒体大亨,却在女人问题上,跟那些被称为遇到爱情就智商等于零的小女孩一样,也是智慧全无。对来自中国那种背景的邓文迪,他远没有真正了解,就“邓”迷心窍,跟她结婚了。
像默多克这种亿万富翁和媒体巨人,如果像中国的有钱人或高官那样,包个二奶,找个小三,可谓轻而易举,(如果在中国)甚至可能有一堆堆的女人争相恐后向他冲锋。但这老头,却动了真情,认为找到了爱。他跟妻子安娜(原是记者)有31年婚姻,但他毅然决定放弃。这里既有对“真爱”负责的美德,也有抛弃共同打拼的妻子的缺德。
有报道说,安娜在理事会的告别演说让很多人落泪。“她说,这不仅是我婚姻的结束,也是我生活的结束……离开他我感到非常难过。一些董事眼里闪着泪花,目送这位自18岁起便为新闻集团尽力的女人在她大儿子的陪伴下黯然离去。”那份悲情可想而知,因为她跟默多克携手创业、缔造了这个媒体帝国,现在这个“夫人”位置却被邓文迪夺去了。
之所以说默多克不了解邓文迪,是因为在他们结婚之后,《华尔街日报》曾刊登一篇关于邓文迪背景的调查报道(这是默多克收购该报之前两年的事);该报记者说,这篇报道让默多克感到震惊,“他连其中一半的事都不知道。”邓文迪“显然没有告诉过他这些。”
邓文迪的历史,通过媒体报道,中国人都很熟悉了。虽然在英文媒体上,她的形象基本上是“淘金者(gold-digger)”和“花瓶老婆(trophy wife)”,但中文媒体,超过对杨振宁和翁帆,对邓文迪的报道更几乎全是歌颂赞美,什么自信、坚毅、聪明、能干,穿着高贵得体,谈吐不凡等等,简直把她捧成了一个智慧、高雅的公主。那份羡慕、谄媚跃然纸上,像是要煽动中国女人都去走这条最不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步到位满足虚荣和金钱欲的途径。
这年头当然是婚姻自由,哪怕90岁娶19岁的,也是愿打愿挨。但明明是任人皆知的交易,却硬是举着爱情牌坊,招摇虚伪,就难免有人看不下去了。尤其是华文媒体还完全吃这一套,整个儿是一片对“祖孙配”的歌颂、甚至谄媚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合常识、常理的情形呢?主要两个原因:第一,对名人盲目崇拜;只要和名人有关,天花都看成酒窝。第二,报复那个文化多年来对个人私生活领域的压抑——彻底反叛,凡是反传统、反道德、反常识、反常理的,就要闭着眼睛高歌赞扬;至于那种表面鲜亮的老少配背后的难言之苦——那是人家私事儿,你们都别多嘴。可是,有谁想过,媒体对虚伪牌坊的一味颂扬,又误导了多少人、多少观念呢?它挑起了多少“老牛”不切实际的对“嫩草”的垂涎,又刺激了多少女性不费吹灰之力而获荣华富贵的白日梦呢?
像嫁了杨振宁的翁帆、以及嫁给马悦然的陈文芬一样,在嫁给爷爷辈的名男人之前,邓文迪也是默默无闻。但她善于利用男人为自己谋利,颇有心计和手段,甚至被称为“女版于连”,即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的利用女人、不择手段挤进上流社会、贪恋虚荣的人物。不仅如此,邓文迪好像还很懂得“火箭升天”的原理:要想冲向天空,不仅需要“燃料”做动力,还要把一节节用过的燃烧桶及时甩掉,火箭才能达到目标。
被“邓文迪火箭”甩掉的第一节燃料桶,是那个担保她到美国念书、替他交学费的50岁的美国男人。那个有妻子女儿的男人,跟后来的默多克一样,认为自己找到了“爱情”,抛妻弃女跟她结婚。但邓文迪拿到绿卡就甩掉了那个比她大30岁的男人。
“邓文迪火箭”的第一节故事就显露出她的心狠。从报道来看,那个美国男人并不富有,邓文迪来美国后住在他家,跟他女儿住上下铺,可见没有宽裕的房间。但邓文迪嫁他后,据邓的美国同学说,她出手阔绰,还有名牌服装,邓跟同学说,她嫁了个有钱老公。可见那个美国老男人是多么宠她。可婚后不久,邓就跟一个年轻的美国白人小伙子偷情。老头知道这事儿后和邓文迪分手了,但还是等到她可以拿绿卡时,才跟她办了离婚。后来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那个美国男人仍说,他曾爱过这个女孩。这既显示邓文迪的“本事”,也说明美国人的善良、简单。他们哪有中国女人那么有心计。但不管怎样,邓文迪用第一节燃料桶,冲到人生第一个高度:来到美国,读了大学,拿到了绿卡。
第二节被甩掉的燃烧桶,是那个跟她偷情的白人小伙子。有报道说(但没得到确认)他们也结了婚,邓能念耶鲁这么昂贵的常春藤大学,是这个做经理的小伙子给了支援。在耶鲁要拿到学位之际,邓文迪就把这个小伙子也甩了。
然后就是“邓文迪火箭”通过默多克而冲天的故事了。默多克的愚蠢在于,除了年龄的差异之外,他更忽视了文化、社会背景给他和邓文迪之间带来的距离。如果他更理性一些,以他的雄厚财力,可以雇到全世界顶尖的侦探,调查一番邓文迪的整个背景;以他媒体大亨的身份,也可派遣一流的记者,探寻到邓文迪的全部历史。但是从默多克后来读到《华尔街日报》的吃惊来看,这些他都没有做。
默多克为什么这么轻信?一是因为西方人普遍比中国人轻信,社会上太少见坑蒙拐骗,导致他们脑子里根本没有那么多“弦”,在他们印象中,中国女孩都应该是单纯可爱、温柔贤惠的。至于邓文迪生活过的那个背景能把人的心灵毁坏到什么程度,把头脑弄得多么“不简单”,西方人是完全没有概念、不可想象的。
邓文迪的美国密友曾说,文迪很能讲,一开口就是一车皮的话。外人当然不知道邓文迪都对默多克忽悠了些什么,也不能指控她跟默多克撒了谎,但从默多克对《华尔街日报》对邓文迪报道内容的“一半的事都不知道”说明,邓文迪起码隐瞒了相当一部分她自己的历史。
虽然不能妄断邓文迪,但另一个在美国唬成的“女版于连”却足以说明中国女人编织故事的能量有多大,西方世界又是多么的“容易骗”。那个所谓美国华裔企业家傅萍的自传(《Bend, Not Break》——弯而不折)可谓满纸谎言。我曾写过一些打假文章,但上个月在书店浏览了一遍傅萍的英文自传,觉得韩寒、唐骏、吴征、杨澜,还有蒋方舟什么的,都是小巫见大巫了,傅萍简直应改名叫“傅假”,一个敢随口撒弥天大谎的女人。但谎言却能迷惑住美国人。像有次在美国经理们参加的会议上,傅萍谈她文革中才8岁就进劳改营,10岁时被轮奸的“悲惨”时,满屋男男女女的美国人都听哭了。他们根本无法想象那是傅萍编的故事。当年那个杀妻后自杀的中国诗人顾城有句名言:“老外哪懂咱中国人呵!”真不知还有多少中国人在全世界不同程度地骗、唬、忽悠西方人。默多克这个典型的“老外”,当然更不会懂得中国“女版于连”是怎么回事了。
但默多克有个特点,发现错了,马上坚定纠正。他的传记作者沃尔夫(Michael Wolff)说过,默多克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当机立断,全力改正。这也可能是他事业成功的原因之一。例如对属下的英国《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他就以壮士断腕般的魄力断然“改错”,把整个报社给关闭了。这张报纸历史悠久(是中英鸦片战争时成立的),而且在经济不景气很多报纸倒闭之际,默多克就有这种本事,使《世界新闻报》的发行量全英第一,是盈利的报纸!英国《卫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和《独立报》等四家大报的总发行量还不到180万份,而每期《世界新闻报》发行高达280万份!但默多克却因该报的错误而把它关掉了。有行内人士认为,这样处理太过严厉,因为可以撤换报社主要责任者、改变编辑方针等等,完全没必要把一个盈利的老牌报纸一下子毁掉。但这就是默多克的个性。所以这场他和邓文迪的“离婚”,大概不会有回转余地。默多克一旦决定,就会走到底,如同他关闭那张有168年历史的报纸,结束31年的婚姻,这次“了结”和邓文迪这一程,看来也是断然决定。
有不少中国媒体说,默多克跟邓文迪离婚,是为了多给她财产,因为婚前协议中给她的太少。这真是把美国当中国——用假离婚多购一套房;把西方人当中国人了——骗字当头,用离婚骗法院、骗前妻、骗孩子、骗股东、骗全世界媒体。中国人关于如何“骗”的想象力永远令人目瞪口呆。他们以为默多克就是一个手里只有几毛钱的小地主,需要这么小聪明一下,给自己的小老婆多分几个铜板。现在默多克头脑完全清醒地活着,他自己创的天下,想给谁,完全大权在握。中国媒体应该怅然的是,邓文迪完全不如他们吹嘘的那么“智慧、高雅”,否则不能这么快就被“休”了。
英文媒体报道说,默多克几年前就跟他大儿子表示,跟邓文迪结婚是个错误。现在全世界的媒体,尤其小报,都在挖这个“错误”的原因。当然邓文迪为她的两个孩子争财产可能是个原因,但从常识来说,一般这种被中国人讥为“老牛嫩草”的老少配,最可能出的问题是,“嫩草”耐不住,去找了“青草”。而这是最伤老男人自尊、最刺激敏感神经的背叛。好莱坞有部名片,叫《报复》(Revenge),就逼真地描绘了这种关系和心理。
在商业战场上老谋深算的常胜将军,在个人情感生活上却吃了败仗。虽然“革掉”邓文迪的夫人头衔,能避免他死后小老婆跟前妻子女争夺遗产的战争,能延续他的媒体帝国的寿命,但这场“败仗”却很可能会深深刺激默多克的情绪,影响他的健康,毕竟他是82岁的老人了。在人生的最后岁月,误以为找到了爱情,抛弃了携手创业、共同生活31年的妻子,而跟邓文迪结婚,认真地爱了一把,结果竟然失败,可想而知其伤心和痛苦。但愿默多克能挺过来,毕竟他家族有长寿基因,他母亲去年才过世,享年103岁。
默多克的故事,给天下的老少配提供了一个警讯,别以为找到“嫩草”是占了便宜,但嫩草可能去找青草,最后让老人把肠子都悔青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