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石振麟
《梦蝶》,明陆治(1496-1576)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新三才首发】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生活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庄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是一只蝴蝶,可是梦醒之后他发现自己是庄子。于是他很困惑,到底自己是蝴蝶呢还是庄子呢?是庄子梦中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自己本来就是蝴蝶,现在只不过是在梦中变成了庄子呢?
换句话说,人怎么能够知道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是现实而非梦境?如果梦足够真实,人如何能区分梦与现实呢?
庄子这个故事成为后代的文学和艺术创作的一个主题。在上面的画作中,明代的陆治就表现了这一主题。
这个简短的故事所传达的哲学思考在17世纪的法国得到了更完整的展现。哲学家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提出了类似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一切感觉是真实的?会不会有一个“魔鬼”伪造了我们的一切感觉,让我们信以为真呢?笛卡尔由此出发提出了著名的论断 “我思故我在”,也就是人的思考,甚至“怀疑”本身,就是人真实存在的证据。
笛卡尔以及后来的西方哲学家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了很多讨论,深深影响了现代西方的思想和艺术。比如近年来上映的著名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就描绘了一个完全由电脑机器虚构出来的“真实”世界。
在两千年以前的中国,庄子以其独特的方式传达了生命存在的体验。当一个人不为外在的现实所迷,放弃了对自己形体的执著时,他就可以达到道家所追求的清虚境界──庄子称之为“物化”。
庄周梦蝶故事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來源:新三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