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58|回复: 0

端宏斌:你还敢去扶摔倒的老太吗?(图)

[复制链接]

8602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35104
发表于 2013-9-5 08: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助人为乐反被诬陷的例子有很多,最近有这样一则新闻:

扶起摔倒的老人,帮着垫付了200元医药费,可她没有听到一句感谢的话,反而还被要求赔偿老人的4万元医疗费,公交车上录像还原真相。律师指出,被冤枉的好心女士可以起诉老人,恢复名誉权。

由于这样的事件太多了,就有人做了一番调查研究,他们的结论是这样的:

1,被搀扶后诬陷好心人的,绝大多数是老太;

2,被诬陷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青壮年人,以男性为多;

3,大约有1/3的人无法自证清白,不得不赔钱;

4,就算好心人能够自证清白(通过监控摄像头,或者目击证人的证词),诬陷者也没有一人受到惩罚;

这样的调查结论,估计会让很多人心寒,因为诬陷好心人竟然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如果对方无法证明自己无辜,那么他就要赔钱;如果对方能够证明自己无辜,那么自己也不会受到什么损失。因此,不管结果如何,一口咬定带你上医院的人就是肇事者,成了最合理的选择。

通常老年人的记忆力都会衰退,他们能记住几十年前的事情,但是眼前的事情却记不住。很有可能当他们摔倒的时候,大脑里是一片空白,事后根本就回忆不起当时发生了什么。此时她就开始努力想当时发生了什么。那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她就是要故意诬陷,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第二种情况是,她真的想起来对方就是推倒自己的人。她为什么会这么想呢?这就要从记忆的本质说起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的记忆力其实是相当不靠谱的,人们能够记住的东西极其有限,而且还错误百出。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记忆就像是电影,忠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状况,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记忆是在你回忆的时候拼凑出来的。而且还受到了提问方式的影响。

有一则实验是这样的。研究人员让被试者看一段录像,录像里一辆车飞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然后研究人员对一半人问:“你估计一下这辆车的时速是多少?”对另一半人问:“你估计这辆车开过谷仓时的时速是多少?”

一周之后,研究人员重新找回这些人,问他们:“一周之前你们看的那段录像里,到底有没有谷仓?”事实上,录像里根本没有谷仓。可是那些被提问“你估计这辆车开过谷仓时的时速是多少?”的人,竟然多数都肯定的表示看到了谷仓。而那些只是单纯的被问时速的人,则表示没有谷仓。

以上这个例子表明了,别人通过特殊的提问方式,就可以把一些不存在的记忆种植在你的大脑里。由于回答是否看到谷仓跟利益完全无关,所以被试者并没有作假的动力,他们是真的认为自己看到了谷仓。

还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先找来实验对象,再找来他的一些亲朋好友,让亲朋好友们回忆一下此人过去的一些有趣事情。然后记下来三件事儿,接着,实验人员再瞎编了第四件事。现在把这四个故事交给实验对象,让他去补充细节。前三件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第四件事情是瞎编的,结果竟然有25%的人,全部当真了,他们还绘声绘色的给那件不存在的事情添油加醋,补充细节。

由此可见,人的记忆力真是不靠谱的东西。在法庭上,如果证人表示记不清了,或者时间久远已经忘了,那么就绝对不能逼迫他去做出肯定的陈述。那些冤假错案就是这么来的。

摔倒的老太太其实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她根本记不住自己是怎么摔倒的,但现在面临着巨额的医药费,家里又穷,这钱势必要让儿子女儿来承担,她的子女当然不想承担,于是就极力希望老太认为就是好心人推倒了自己,否则没办法解释天底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老太就会真的回忆起当初是被推倒的。刚才已经说过了,记忆并不是电影回放,而是临时拼凑出来的即时演算,就类似于电脑游戏里的实时渲染,而且很容易被更改。

回到本文最初的问题上,如果你看到老太摔倒了,那么你能不能去扶呢?当然可以去扶,但最好是人多的场合,你能找到很多目击证人,同时最好是闹市的街头,这样附近会有很多摄像头。首先是要自我保护,然后你再去帮助别人。
1378283301_56515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3 20:1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