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365知識網
第一位,廚祖伊尹。他是中國第一位奴隸出身的宰相,幫助商湯統一了國家,又幫太甲中興商朝,世人尊其為元聖;他也是商湯一代名廚,有“烹調之聖”的美稱。“伊尹湯液”為人們傳誦千年而不衰,可稱之為調羹專家。在我國大陸的不少地方和港、澳、台地區,赴宴開席第一道菜要先上湯菜,可能就是沿於此。
第二位,易牙,也名狄牙,是春秋時代的著名廚師。他擅長調味,因而很得齊桓公的歡心。齊桓公在春秋時是霸主之首,曾“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威名顯赫。但其晚年卻昏庸無道,吃喝玩樂無所不為。他吃膩了山珍海味,居然異想天開想品嘗人肉,《管子·小稱》篇曾專門記載了這一事件:“夫易牙以調味事公,公曰:‘惟嬰兒之味未嘗’。於是蒸其首而獻之公。”君王欲吃嬰兒,臣子易牙不辦,即為不忠,隨時有殺身之禍;若辦,去找別人家的嬰兒,必是傷天害理。無奈易牙橫下心來將自己的大兒子害了。昏君齊桓公居然十分高興,並給了易牙一定的權力。待到齊桓公病倒在床時,易牙把宮門堵上,並築起高牆,把齊桓公困在宮內活活餓死。
第三位是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製作水產品為原料的菜餚,尤以炙魚聞名天下,尤得吳王姬僚的喜愛。吳公子姬光為了謀奪王位,拜請勇士專諸除掉姬僚。專諸得悉僚愛吃魚,便在太湖畔拜太和公為師,學做廚師,學藝3個月,終於把炙魚手藝學成。姬僚貪吃這道好菜,特來參加姬光的家宴,專諸置短劍於烤好的鯉魚腹內,借上菜之機靠近姬僚,當場把僚刺斃,專諸也被吳王衛隊亂刀殺死。太和公的超凡手藝,竟被用於宮廷之亂,這連他自己也是始料不及的。
第四位膳祖,是唐朝一代女名廚,唐朝丞相段文昌的家廚。段文昌對飲食很講究,曾自編《食經》五十章。因他曾被封過鄒平郡公,當世人稱此書為《鄒平郡公食憲章》。段文昌府中廚房題額叫“煉珍堂”,出差在外,住在館驛,段文昌便把供食的廚房叫“行珍館”。主持“煉珍堂”和“行珍館”日常工作的就是膳祖,她對原料修治,滋味調配,火候文武,無不得心應手,具有獨特本領。在段府四十年間,這位女廚師長從100名女婢中只選中了9名傳藝。段文昌的兒子段成式編《酉陽雜俎》,裡面的吃食就是出自他們家那位女廚師所做的飲食。
第五位是梵正。為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製“網川小祥”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將菜餚與造型藝術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濤歌。觀之,則心曠神怡,食之,則神清氣爽。可謂我國製作工藝菜的鼻祖。
第六位是劉娘子,南宋高宗宮中女廚,主管皇帝御食。劉娘子手藝高超,雖宮中規定作為“五品”官的“尚食”,應由男廚師擔任,但她以燒得一手皇帝喜愛的好菜,而被破格任用。人們尊稱她為“尚食劉娘子”。
第七位是宋五嫂,為南宋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舟游西湖,曾嘗其魚羹,讚不絕口,於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
第八位是董小宛,本名董白,字小宛,一字青蓮,明末“秦淮八艷”(亦稱“金陵八絕”)之一。名與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聰明靈秀、神姿艷發、窈窕嬋娟,為秦淮舊院第一流人物,又稱“針神曲聖”,位列中國古代十大名廚董小宛,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傳江南。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捲酥董糖,為她所創製。
董小宛經常研究食譜,看到哪裡有奇異的風味就去訪求它的製作方法。現在人們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的發明,因此,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和“東坡肉”相映成趣。董小宛還善於製作糖點,她在秦淮時曾用芝麻、炒麵、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為原料製成酥糖,切成長五分、寬三分、厚一分的方塊,這種酥糖外黃內酥,甜而不膩,人們稱為“董糖”,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捲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樓牌董糖都是名揚海內的土特產。
第九位是蕭美人,原名無可考,只知她年輕時嬌媚動人,像花像玉,年屆五十而艷姿不減,清朝著名女點心師。
蕭美人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袁枚傾慕蕭美人的技藝,經常購買她精製的糕點饋贈親友。乾隆52年重陽節,年逾古稀的袁枚,特地請人在儀徵代購8種花色、共3000隻由蕭美人親手製作的點心,運至南京,分送親友品嘗,盛讚不已,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讚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著名詩人吳煊特賦詩一首:“妙手纖纖和粉勻,搓酥糝拌擅奇珍。自從香到江南日,市上名傳蕭美人。”還有把蕭美人製作的糕點與唐代名點紅綾餅相媲美:“紅綾捧出饒風味,可知真州獨擅長。”有的甚至把蕭美人製作的糕點比成像黃金一般貴重:“改作貴比金”。
第十位是王小餘,清乾隆時是袁枚家的掌勺大廚師,是一位烹飪專家,身懷技藝,有高明豐富的理論經驗。他燒的菜餚香味散發“聞其臭香,十步以外無不頤逐逐然”。他對於烹飪技藝頗有研究,曾發表過一系列高見,這些技術上的真知灼見,對袁枚影響很大,《隨園食單》有很多篇幅得力於王小餘的見解。袁枚喜歡王小餘,對王的要求亦很嚴。王死後,袁枚為了紀念這位優秀廚師,專門寫了一篇《廚者王小餘傳》。王小餘是我國古代唯一死後有傳的名廚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