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世界日报
无论美国是否藉救灾之名行「重返亚洲」之实,美方对菲国灾情的反应无疑给呆坐一旁的中国上了一课。
11月8日重创菲律宾的颱风海燕已造成数千人丧生,几百万人受灾,成千上万的菲律宾民众在绝望中寻找救援。自然灾害带来的哀鸿遍野,急需国际社会伸出援助之手。美国率先挑起大樑,向菲援助2200多万美元。不仅派遣航母、分发物资,更协助救援队补给偏远地区。
美国仗义之举也引来「盟国」响应,日本、澳洲、南韩、英国也相继捐出大笔资金和物资。但反观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除了最初1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仅在14日增加了160万美元的援助。
自2011年美国前国务卿喜莱莉(Hillary Clinton)提出「亚洲再平衡」战略以来,亚洲许多国家都对美国能否保持其亚太地区影响力表示质疑。今年10月欧巴马因国内债务危机取消亚太之行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抢尽锋头。但一旦面临国际危机,例如自然灾害,还是美国,这一饱受名誉冲击、财政危机和政治僵局的老牌超级大国身体力行。这次对待菲律宾受灾的表现可能成为美国在亚洲地位的又一转折点:有机会重新掌舵,并向已占领主导地位的中国大泼冷水。
但这并不表示中国怠慢其在亚洲地区的重要角色。习近平自去年11月上台以来,专心于国内维稳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减少阻拦中国崛起的外部摩擦。习与其幕僚已预见到中国日后成为最大经济体,并应担起亚太地区的大国责任,尤其注重其在东南亚周边的影响力。
但中国在该区域塑造的软实力并不成功。与各国的广泛合作或许能暂时消除批评之声,但与日本的钓鱼岛之争、与菲律宾的南海岛屿主权之争,让他国对北京照顾他人利益的形象失望。
随著世界强国的分布逐渐由西方转向东方,美国也可藉此机会建立包容性且基于原则的亚洲秩序。必备战略之一就是建立一个开放的贸易体系。为将中国培养成潜在的「强力盟友」,美国及其盟国都需将中国纳入这一秩序。
因此,回应人道主义灾难应是中美表现的好时机。中国对邻居受灾之时表现的「保守态度」有违国际准则;而美国如果能藉此推动更有效的区域安全合作,将有可能重获亚洲各国欢迎,继续其在亚洲的「大国影响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