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855|回复: 0

首位被害中国记者 揭中俄密约被杀(图)

[复制链接]

84

主题

732

回帖

2919

积分

金牌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919
发表于 2013-12-2 19: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年仅31岁。

沈禹希,即是沈荩,他曾参与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成为了激进的革命派,长期从事新闻工作。1903年7月31日,因揭露中俄密约而被清廷处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言被杀的新闻记者。

当时沙俄赖在东北不走,更得寸进尺地欲与清廷签订秘约,继续控制东三省及内蒙地区。慈禧太后不想惹他们生气,便同意签约。这本是见不得人的机密,却让沈荩通过天津的英文报纸《新闻报》而公诸于世,一时舆论哗然,引起国人公愤。中俄密约最终泡了汤,大鼻子很遗憾,老佛爷很生气。是年7月21日,沈荩被捕,7月31日被处以极刑。

当时的新闻报道了沈荩之死:

拿来刑部之沈荩,于初八日被刑,己志本报。兹闻是日入奏,请斩立决。因本月系万寿月,向不杀人。奉皇太后懿旨,改为立毙杖下。惟刑部因不行杖,此次特造一大木板。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谙习。故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犹未至死。后不得已,始用绳紧系其颈,勒之而死。

比较幸运,恰逢老佛爷的“万寿月”,所以这个老太太开了次恩,“立毙杖下”。但不幸的是,刑部平时没有行杖的业务,只得临时抱佛脚,沈荩被打得“血肉骨裂”、“骨已如粉”。“及至打毕,堂司以为毙矣。不意沈于阶下发声曰: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此时沈荩的这句话肯定让行刑者们觉得很没面子,然后他们就速速用绳子把已奄奄一息的沈荩勒死了——铮铮铁骨,至死都让极权者无地自容!

沈荩惨死,震惊中外。连老外也觉得这事够狠毒,公使夫人们纷纷找慈禧“谈话”——她们似乎真把这老太太当女人看了。全国各地报纸纷纷予以披露报道。当时因笔锋犀利而被誉为“长枪大戟”的章太炎,也正在大清朝的监狱里,他写了数首祭奠沈荩的诗,《狱中沈禹希见杀》便是其中之一。

现在回顾百年中国言论史,沈荩其实开了个头。一个惨烈而悲壮的开始,还有许多后来者将步沈荩之后尘。

我想起了沈荩。翻阅这百年历史,常有许多让我觉得汗颜的名字,赫然在目。不知新闻工作者“沈荩”这个名字,是否会让一些人感觉羞愧?“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这样的刑罚已不敢再上演,这样的精神却也消失了。没人再敢绞你,可有些人就是甘愿往自己脖子上,和别人脖子上,拴套。

在网上找到一张沈荩的照片。让我稍感意外的是,铮铮铁骨沈荩,竟是一副极平常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柔弱体貌。却也显得清白、清晰。照片是沈荩生前赠与当时的在华英国记者莫理循的。沈荩遇难后,莫理循工工整整地用英文在照片背面记下:“沈克威,杖毙,1903年7月31日,星期五”。

[color="DarkRed"]沈荩揭露《中俄密约》详情
1903年,沙皇俄国背信弃义,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分期撤兵的约定,反而进一步提出在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享有路政税权及其他领土主权的“七条”要求,强迫清政府接受。软弱无能、丧权辱国的清政府决定答应沙皇俄国的要求,欲与沙皇俄国缔结《中俄密约》。哪知《中俄密约》尚未签署,其详细内容即通过新闻媒体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这一壮举的爱国者名叫沈荩。

沈荩(公元1872~1903年),原名克诚,字愚溪,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史载,沈荩“性直倔强,雄于胆略”,从小就立下了反清救国的远大志向。维新变法期间,沈荩积极主张变法,认为要革新湖南,非有一番破坏不能奏效。他和维新派代表人物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多次接触,交往密切。维新变法失败后,沈荩留学日本,其政治态度也迅速由改良派变成了革命派。

1900年春天,沈荩由日本回到上海,与唐才常等人共同组织革命组织“正气会”,随后又更名为“自立会”。沈荩任自立会干事,“主持交通,出力甚大”。自立会以汉口为中心进行革命活动,公开宣布“我等认为满州政府不能治理中国,我等不肯再认为国家,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变苦境为乐境”,谋求“新造自立之国”。

自立会还建立了以会党群众和清朝下层士兵为骨干的“自立军”。自立军共有七军,湖北新堤为右军,共有6个营,沈荩为右军统领。7月24日,沈荩携带花银二千余元赴新堤,以“中国国会自立军右军统领”的名义,研究部署在新堤举行武装起义的具体事宜,并决定在8月15日举行起义。

三天后,沈荩得知汉口起义失败,唐才常等主要领导人殉难的消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为了表示“继续已死者之生命,完成已死者之志愿”的决心,会议决定提前举行起义。28日,“右军所部起事”。当天晚上,新堤卫队营偷袭清军水师营,各地自立军二千多人纷纷响应,自力军的黄绫旗“插遍全市”。

起义失败后,沈荩辗转来到上海,随即他又悄悄地潜入北京、天津等地。在天津,沈荩受聘为“报馆访事”(即今天的记者),同时兼任一家日本报纸的通讯员,开始以记者的公开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反清活动。当时的北京正处于八国联军控制时期,由于沈荩擅长交际,又有政治眼光和新闻敏感性,很快便与八国联军的部分将士混得相当熟悉。北京各界名流听说沈荩认识许多外国朋友,纷纷前去巴结。为了从这些贵族口里打听到有用的信息,沈荩尽量和他们把酒言欢,虚与应付。

1903年,沈荩从贵族口中得知中俄两国要签订密约的消息后,为阻止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决心在签约之前把密约内容昭示天下,让全国人民认清清政府的丑恶嘴脸。经过多方努力,沈荩最终通过政务处大臣王文韶之子搞到了《中俄密约》草稿的原文。沈荩迅速将《中俄密约》草稿寄给了天津英文版的《新闻西报》。《新闻西报》收到后当即原文刊登。随后,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转载,日本新闻界还专门为此出了一期号外。

《中俄密约》的内容公之于众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全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斥责清政府的卖国行径,进一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清政府则陷入了非常难堪的狼狈境地。在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

《中俄密约》泄密后,清政府立即派人全力侦察密约泄露的原因。而此时的沈荩非但没有躲避清政府的追查,反而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计划:联络李莲英,干掉慈禧太后。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两个最要好的朋友——旗人庆宽和前翰林吴士钊。哪知庆宽和吴士钊得知沈荩的想法后,深感不安,决定联合向慈禧太后告发沈荩。1903年7月19日晚上,毫无防备的沈荩在北京寓所里被捕。

沈荩被捕后,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知道罪恶的清政府绝对不会放过自己。遂做《绝命诗》四章,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狱中铁锁出郎当,宣武门前感北堂。菜市故人流血地,五忠六士共翱翔。今年三十有一岁,赢得浮名不值钱。从此兴亡都不管,灵魂归去乐诸天。”

审讯期间,沈荩毫不讳言自己的言行,坦承自己的爱国行为,并大声揭露慈禧太后企图掩盖《中俄密约》的卖国行径。本来因光绪皇帝出生在六月(阴历),故六月被称为“万寿月”,“例不行刑”,加之当时清政府正在操办慈禧太后生辰庆典,但是恼羞成怒的慈禧太后还是极其残忍地下令将沈荩“斩立决”。后因惧怕行刑会影响“庆典”,慈禧太后这才发布谕旨:“着即日立毙杖。”

7月31日(阴历六月初八),刑部大堂8个狱卒手拿特制的大木棍,准备行刑。沈荩面对狱卒,大声说道:“快些了事!”于是,8名狱卒轮流捶打沈荩的四肢和背部,时间长达4个小时之久。沈荩被打得血肉横飞,“骨已如粉”,其状惨不忍睹,但沈荩自始至终“未出一声”。这时,堂司以为沈荩已死,下令停止捶打。不想这时沈荩用微弱的声音说道:“速……用绳绞我……”见沈荩还没有死,堂司又下令“以绳勒其颈,而始气绝”。

清政府以极其残忍的酷刑处死沈荩后。全国人民在沉痛悼念沈荩的同时,更加激起了对清政府的无比痛恨之情,就连外国报纸也纷纷加以谴责。革命派办的报纸《中国日报》发表唁文说:“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当年9月,章太炎先生以义愤填膺的心情在革命派的报纸《浙江潮》上写了一首沉痛悼念沈荩的诗《狱中沈禹希见杀》:“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魑魅羞争焰,文章总断魂。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来源: 大公报
2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5 15:3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