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广州日报
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世后三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晏才宏终年57岁,尽管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但由于没有论文发表,直到去世仍然是一个讲师(《北京青年报》4月5日)。
晏才宏让“论文教授”汗颜
今天的论文用“铺天盖地”一词来形容并不过分,但泥沙俱下之下又有几篇称得上有用呢?这些论文是用来干嘛的,不就是为了评职称、捞名利吗?大学的这种功利化趋势使学术失去了原始的纯朴和崇高,各种各样的学术丑闻和学术腐败即是明证。
晏才宏没有评上教授,许多人认为他是高校重科研轻教育的牺牲品。没有科研成果又怎么能够称得上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呢?晏才宏可以是一个劳动模范,是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但他不是一个教授。“晏才宏之死”之所以让这么多人唏嘘不已,让这么多人为他鸣不平,关键就是在“功利学术”的这个大背景下,更多人走了“学术”这条捷径。他们被职称和名利蛊惑着,在学术的道路上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晏才宏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他做好了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更在于他做了一个真真正正的人。晏才宏在生命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或许,这句话应该让更多的“论文教授”汗颜。作者:彭兴庭
大学需要教学型大师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重科研轻教学。教学和科研都是高校的功能,偏颇任何一方都有违高校的定位意义。近些年,我们高校也逐步意识到高校教学的重要性。如已故数学大师陈省身以90岁高龄坐在轮椅上给本科生上课至今为人们所传诵。另外,为改变教授忙于科研无暇教学的状况,一些高校还出台了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的硬性规定。
每每听到某教师以多么强劲的科研实力破格晋身教授,某教师年纪轻轻就撰写出高质量论文荣获国际大奖,我们会显得异常激动而自豪。而在上海交通大学,晏才宏老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寓教于乐,以一杯清茶、一支粉笔在三尺讲台得到了学生的深度认可和真心怀念,这样的教学大师同样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高校既要科研又要教学,当我们景仰科研大师的时候,也期待出现更多像晏才宏这样的教学大师。作者:尹保山
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认可上
学生最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晏才宏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最动人的诠释。“晏老师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老师,更像是学生的一个老朋友。”
教师最重要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从晏才宏老师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名教师,教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与称赞应该是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所首先追求的一个目标,诸如论文、职称等个人利益只能位居其次。
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学风?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首先得有什么样的老师。相对于时下那些追逐金钱、名利的人来说,晏才宏的言传身教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教风:“不给学生上课,怎么能叫‘教授’呢?少出几项科研成果,受影响的是学校本身;而误人子弟,受害的却是全社会。”作者:孙广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