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华文传媒已有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历史。近20年来,海外华文媒体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地域分布之广、形式之多样以及社会影响之巨大,均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历史
海外华文媒体至今已有190年的历史。根据学者统计,190年来,在海外共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华文报刊,累计总数4000多种。目前仍在出版的印刷媒体有500多种,其中每天出版的日报100 多家,以报纸形式、定期出版的期报180多家,各类刊物230多种。其中马来西亚槟城的《光华日报》创办于1910年,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是办报时间最长的海外华文报纸。目前海外华语广播电台70多家,华语电视台几十家,网络媒体则难以统计。
华文报刊和华侨华人社团、华文学校一起被称为华侨华人社区的“三件宝”,是支持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存在与延续的三根支柱。华文媒体在华侨华人史上、在新闻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
早期华侨报刊对近代中国报刊的萌芽起到启蒙作用
中国近代中文报业发端于海外。1815年8月 5日由英国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木刻版线装书式,内容以传教为主,但开始刊登一些新闻及港口货物商情,具备现代报业的特质,著名新闻史学家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一书中指出它为“华文报纸第一种”,“我国有现代报纸之始”。
近代中文报刊史,走着一条在海外发芽,回到中国内地扎根,再从内地拓展到海外的曲折道路。华文报刊在海外萌芽、发展之时,中国内地尚处在蒙昧的封建统治之中,得风气之先的海外华文报刊,在向内地催生近代报刊,向内地传播西方知识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早期华侨报刊对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永远载入史册
海外华文报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幼芽状态。 1894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加速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推动了维新运动走向高潮。特别是康梁变法维新的主张,震惊中外,也影响到海外华侨新闻事业的空前发展。据学者统计,当时辛亥革命先驱在海内外所办报纸120家,其中多数创办于海外。在北美、南美、中美、澳洲、菲律宾等地都有同盟会、兴中会创办的机关报。这些革命党的报刊发表大量言论,唤醒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直接为华侨参加民主革命做舆论动员。
在抗日战争时期,祖国处于危难之中,海外特别是南洋地区大量华侨子弟回国参加抗战,捐赠大量物资。广大华侨支持祖国抗战,这同海外华文报刊的宣传动员是分不开的。当时海外出现《救国时报》、《先锋报》等大量抗日报纸。1937年《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等10余家侨报还派出由15名记者组成南洋华侨战地记者团,到中国内地进行长时间的战地采访,向华侨报道中国抗战消息。
海外华文媒体属性已完成蜕变,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二战”之前的100多年间,海外华文报刊属性为华侨报刊,海外华文新闻史由此曾经作为中国新闻史的一部分而存在。“二战”以后,随着华侨纷纷加入当地国籍,华侨报刊也逐步蜕变为当地华侨华人族群的报刊,成为分属于不同国别的新闻媒体,海外华文媒体已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
20世纪华文媒体曲折发展历程显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但也经历了惨烈热战和长期冷战的磨难,生活在海外的同胞饱经各种战乱或所在国政治动荡而引起的种种不幸遭遇。在这期间,海外华文媒体几起几落,其曲折坎坷在世界报业史上是罕见的。
海外华文传媒在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第一次高潮。1929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南洋地区经济遭受重创,华文报刊出现萎缩。“二战”之前南洋地区华文报刊再现繁荣,但日本侵略者铁蹄南进使南洋众多华文报刊遭到毁灭性打击。“二战”结束后,海外华文报刊空前繁荣。
20世纪海外华文媒体的曲折发展历程,显示了中华文化在域外的顽强生命力和报人不折不挠的办报精神,也显示出华文媒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全球华文媒体不断出现交汇融合趋势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中国内地的媒体与台港澳地区的媒体和海外的华文媒体形成世界中文媒体的三个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媒体在办报理念、编排手法,甚至在文风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但由于同属汉字文化,全球各地的华文媒体不断出现交汇融合。台湾地区、港澳地区的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最早交汇融合,台港澳地区不断向海外提供办报人才、资讯、印刷排版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台湾和香港有实力的报刊往往到海外办系列报,以拓展业务。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媒体也开始向海外拓展业务,有多种报刊在海外发行海外版。随着新移民报刊的兴起,这些报刊在编排手法以及文风等方面与中国大陆媒体相近,不少新移民报刊采用简体字,大陆媒体与海外媒体交汇融合以后,半文半白文体已从华文媒体中淡出。
进入新世纪,中国媒体产业化的进程加快,中国传媒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正实行跨地区和多媒体经营,通过竞争兼并,将形成一批有实力的传媒集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外媒体以及外资对进入中国市场跃跃欲试,中国媒体在应对世界传媒集团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将走出国门寻求发展。在全球性媒体大交汇大融合的背景下,全球华文媒体不断走向融合应是值得关注的动向。中国传媒向外发展为了在当地扎根,实现本土化,必然要同各地区的华文媒体相结合,共同发展。
海外华文媒体向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进军,但华文报刊仍起重要作用
海外华侨华人开办的华语广播始于20世纪30 年代的东南亚,战后继续有发展。进入90年代,北美、西欧和东南亚逐步形成了3个华语电视中心,并出现了卫星电视。据统计,到1996年,北美洲共有华语电视台35家,分布在11个城市,其中卫星电视6家。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海外华文媒体开始向网络媒体进军,印刷媒体所创办的网站和一些中文门户网站已有了很高知名度。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人们切实感到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在发展网络媒体方面与世界几乎是同步的,没有时间差。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推动全球范围内传播方式的这场变革现在只是拉开序幕,其全新面貌和巨大影响力远未展示出来,其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各国华文媒体的发展呈现四个特点
首先,新受众群逐渐形成,传媒生态发生变化。尽管“9·11”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收紧了移民和留学政策,但海外华文媒体新的受众群仍在扩大。在世纪之交的短时间内,印尼诞生了11家华文报纸。在日本,有三家公司经营五个汉语电视频道,结束了百年来主要依赖印刷媒体获取中文信息的局面。
其次,华文传媒地位提升,受到主流社会重视。随着华人族群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数的增多和对自身权益的重视,海外华文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澳大利亚大选期间悉尼有的华文报纸几乎三分之一广告版面提供给各主要政党候选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集团收购了当地出版的《星岛日报》,海外华文媒体与所在国主流媒体相互交融发生并购,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第三,中国大陆信息进一步增加,意识形态色彩转淡。大量新移民到了海外,他们求学经商的目的十分明确,对国内实时信息非常渴求。随着来华投资成为热点,中国大陆的政经情况更为新一代海外华人所关注。许多海外华文媒体开辟了中国要闻栏目,一些以经济报道为主的报刊应运而生。
随着华侨社会转向华人社会,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非常关注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转移到所在国的社会或政治上来。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这两年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的变化,海外华文媒体的意识形态差异更为缩窄,促进中国统一成为全球华侨华人和华文媒体的共同心声。
第四,传统媒体持续整合,生存竞争更为激烈。市场相对狭小的海外华文媒体遇到更大竞争压力。2002年,创办8年之久的澳洲《自立快报》宣布停刊,墨尔本的华文报纸展开了价格战,大部分都采用免费派送的方式。美国华文媒体则在激烈的竞争中,加强了横向联系,力图通过行业协会的协调实现良性互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