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doc图书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我们从传统文化中能够汲取哪些智慧呢?本文简要叙述三个方面的智慧:其一、修身立业的智慧;其二、管理用人的智慧;其三、平安生存的智慧。下面分别简述之。
一、修身立业的智慧
1、修身为本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就告诉人们三四十岁是决定人一生最重要的阶段。儒家常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的终生奋斗目标,而三四十 岁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时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大学》中的一段话,是儒家入世说的经典。全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 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跟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真知灼见。研究万事万物获得真知灼见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再 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到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老子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国政和,则上下相宜,百官尽职,百工尽技,百姓安居,百业兴隆,社会稳定。老子曰:“修之于国,其德乃丰”。家道和,则 父慈子孝,六亲和睦,家道兴隆。老子曰:“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人身和,则五脏清凉,六腑调适,心旷神怡,身心安泰,尽其天年。老子曰:“修之于身,其 德乃真。”人类社会因其有更高的智力,有复杂敏感细腻的情感生活,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所以与“道”的关系要复杂得多。如《道德经》所言:“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人类社会复杂的社会矛盾、曲折的发展历史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人能深刻认识“道”与“和”的意义,尊“道”贵 “德”,规范行为,科学发展,则完全可以化解各种矛盾,轻装前进。
2、何以修身
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要想一生有成,在做事之前,先学做人,就是要修身。如何修身?孔子对于修身的要诀,提出了五个字:温、良、恭、俭、让。温,就是温和稳重。不走极端,善于自控。良,就是慈爱、善良。恭,就是态度恭敬严谨,无懈怠之心。俭,就是节约。让,就是谦虚。
修身,特别重要的是——做人要诚信。人“无信不立”。“无信不立”是《论语》里的一句话。子贡曾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答道:确保充足的粮食,善战的军 队以及人民的信任。子贡再问:“三者如果要舍其一呢?孔子答道:“军备”。子贡继续追问:“不得已再舍其一,又该如何?”孔子答道:“粮食。”从孔子的回 答可以看出,他把信义看作立国的第一要素。孔子认为无信用不能安身立命,人如果信用全失,与禽兽无异。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就 是说诚是信的基础,诚和信是不可分的。老子道德经,提到“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认为 管理者的诚信不足,人民就不会信赖,国家就不能立足。这与孔子的观点是一致的。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社会的诚信就是我们的身家性命, 不好好爱护,甚至还要透支,灾祸就会临头。
此外,还要常思己过。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段话是讲:知道自己有不足之处,是高明的人。 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或假装知道,是真正的毛病之所在。圣人已经很完美了,却时刻忧虑自己的毛病,时时检查自身的毛病,因此才能真正的避免过失。
3、立业先立志
“三十而立”,“立”就是立业。立业是艰难的。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增益其所不能。” 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 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总之,立业必须先立志。因为有志者事竟成。
4、立业必须确定目标
要想立业,确定目标是很重要的。所谓“知止而后能定”,这个“止”就是目标。不论是做事还是做人,正确地设定目标是件很重要,也是很难的事情,知道你要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才能够真实的把握自己的行动的意义。
《大学》开篇的第一段即开宗义,言:“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 是:正确地设定目标,真正地把握自己的行动的意义,然后才能确定志向,确定志向后才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后才能安稳,安稳后才能考虑周详,行事周详才能达 到“至善”这个理想境界。世上万物都有根本和枝节,都有结局和发端,能够通晓它们的先后次序,做事抓住根本,那么就能接近“道”了。
5、立业过程中正确对待困难
在立业过程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要明白“祸福相依”的道理。老子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在事业发展非常顺利时,当然是好事,但不要 忘了“高处不胜寒”。不管在上面时候,都要把握一个高度,懂得直上云霄,也要循序渐进。飞得高,眼前一片空旷,以为没有了障碍,就容易忘乎所以,一旦遇到 困难和危险,往往会摔的更重,反而由福变祸。反之,企业不景气,面临危机,似乎是“祸”,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人冷静下来,进行反思,才会真正发 现自己在经营管理上的毛病,并下决心去加以整顿、改革,使企业出现转机,这样,这个“祸”又变成了“福”。
老子把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作为事物发展的规律,称为“反者道之动”。他把祸福相依,损益互换,作为道的作用所在。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等都是对立统一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反面转化,这些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精华。一般说来,当企业处于不利因素占主导地位时是 危机是坏事,但它又是把双刃剑,危难之后就是机会。对个人来说,正确对待困难,会激发斗志,完成常态下难以完成的事业。
二、管理用人的智慧
1、自然无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小鲜,指的是小鱼。烹煮小鱼,不能常翻动。翻动太多,乱搅一气,会把小鱼翻破了,搅烂了,烹鱼不可乱翻,乱 搅,这是客观规律。不乱翻,不乱搅,就是遵循客观规律。治大国也是如此,也要按客观规律去办。同样,企业也要按客观规律去进行管理。
老子书中多次提到“道法自然”一词,“道法自然”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势而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要“道法自然”,实现“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的最高管理原则,是一个普遍使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实行“无为而治”, 就要求管理者要把握宏观指导,对具体部门操作,不乱加干预。同时,把握规章制度的稳定性与严肃性,责之以成,使下属“有为”各显其能,调动全企业人员的创 造性和积极性。企业厂长、经理有些方面对员工并没有做出硬性的制度规范,员工却无时不在企业中感觉到“制度”的存在,就说明企业文化的力量发挥了作用,这 就是达到了管理上的“无为而治”境界了。
2、以和为贵
孔子崇尚“和”。和,这是孔子民本管理思想的基石。孔子的弟子把这一切归结为“和为贵”,强调中和,和谐。儒家讲“怒道”,历来提倡“中庸”。理学大师程 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