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祛港特催港獨
張三一言
真理部發表了評論員文章《準確把握香港特別行政區憲制基礎》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619/c1003-25168295.html。陸共詞典裡的“把握”與人間詞典含意不同。陸共“把握”的意思是指怎麼樣理解、解釋(歪曲)、實施某一觀點、概念、理論、政策(例如“香港憲制”)才能為陸共利益最大化服務。至於憲制本身的真義、香港的現實與民情,那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一,香港的現行憲制(憲制秩序)是姓共還是姓英的?
真理部文章說:“香港回歸後,在我國主權之下,按照“一國兩制”方針政策,建立了新的憲制秩序。這種憲制秩序是我國憲法和香港基本法規定的。”真的是如此嗎?錯,現有的香港“憲制秩序”是是中英聯合聲明確認和確立的。所謂香港憲制秩序就是指香港的社會制度權力法律等等要件。但是這些內容都在白紙黑字的中英聯合聲明明白無誤地寫著。
請看:『(二)香港特別行政區直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國防事務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三)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現行的法律基本不變。 (五)香港的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
請問,香港現行的的法律、社會、經濟制度、生活方式、法律等要件,是香港回歸後,在陸共國主權之下,按照“一國兩制”方針政策,由陸共黨章及附屬它的共記憲法賜予的新政制秩序,還是由英國遺留下來陸共被迫接受的?
若是由陸共法統承傳而來的,現在的白皮書就是反對、否定陸共國法統傳承。這合邏輯嗎?
準確地說,香港現行社會法律制度生活方式是英記製造經陸共在中英聯合聲明背書的產品。
陸共強詞奪理說香港現制是其產品,香港自治地位、憲制秩序、權力是陸共給的,這是公然違背事實,公然說謊。說謊是要建立陸共賜港論,目的是黨既可賜港,也可收回。若陸共出品香港政制之說成立,它就有理由沒收由它製造並擁有專利權的現用品:一國兩制,換以新產品:一國一制。
二,香港為甚麼會“特”?
香港的特是特於陸共蘇式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的自由社會經濟制度。這個特是由英國經手創建並留下來的,不是陸共創造或賜給的。
為甚麼陸共可以容忍香港之特,因為那時它們還沒有崛起,敖氣和盲目自大的信心還沒有爆發;多少還保留清醒頭腦,有自知之明,自知不如人,所以,以保持港人原有的,也是反共的經濟、社會制度,以減少港人脫英歸共的反感和反抗;以便收回香港能成事──因為很多香港人(或其祖、父、子女)是由大陸逃避陸共一黨專政的災難和迫害才亡命偷度到香港來的。當然也有其它現實的考慮,例如作為其封閉國通向西方的視窗、作為欺騙統一台灣的樣板這等等。這就是香港之特的由來。但是,陸共極之不願接受這個英經手的社會、經濟制度。被迫接受,心有不甘。這就種下了今天消除香港之特的白皮書出籠的種子。陸共今天對香港的政治任務是剷除英國製造且保留下來的、陸共被迫背書的香港之“特”。白皮書就是“剷特白皮書”。
因為是共產黨單一制之陸共專政國才需要保留香港之“特”,才會有香港的“特”。這特是把持單一制之共產國向國際作出承諾的,有國際法律掣肘的,一國之憲是無權改變的。以單一制理由取消法定和國際承諾的香港之“特”就是在國際上無法無天的背約行為。
三,祛港特催港獨
在這之前,本土意識、港獨還是地下狀態的潛思想,但是,陸共把維護利益、權利的港人打成勾結國外反華勢力,誣指這類港人是港獨,變成它的敵人。陸共打擊港人的罪名之一是“港獨”,追根問底最初始的港獨只不過是構成香港特區之特;因為有港人堅持維護香港之特,陸共就加諸港獨罪名加以打擊。
陸共極盡全力消除香港既有之特,其結果反而是刺激和催化香港本土意識,令獨立思潮之崛起、令香港走向更特。
陸共想藉港獨嚇人罪名離間香港民眾與維護香港權益的民主力量,並進而剷除民主政治勢力;這次白皮書就是經典表演。但是這一來,讓港人看穿了陸共之敵人:民主力量,事實是有生存和活動空間,而且還能抗爭;那麼同是陸共敵人的港獨也有生存和活動可能。於是,港人看穿陸共加給港人罪名頗多靠嚇水分,同時更看到不反抗必定死,反抗或還能抗出一條生路;於是,港人奮起抗共,公開與陸共作針鋒相對的鬥爭;於是,港獨崛起、隱港獨急速崛起成為顯港獨,剩勢浮出香港維多利亞海面、龍獅旗飄揚上大街。
港獨是怎麼樣來的?
港獨是共產黨迫出來的;本來潛在的看不見的港獨,經陸共和土共聯手刺激催化助長,從地下走出地面,並形成理論和組織。這篇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尤其是白皮書就是港獨催化濟、強化固化葯。
20140625 HK
E-mail: zsyy8964@gmail.com
【張三一言近期全部文章】網址:
博訊博客 http://blog.boxun.com/hero/zsyy
天易博客:http://home.wolfax.com/home-space-uid-123-do-blog-view-me.html
多維博客:http://blog.dwnews.com/zsyy89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