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12|回复: 0

意識細心、極細心還是意識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回帖

1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1
发表于 2014-8-3 16: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意識細心、極細心還是意識
意識是什麼?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2中解釋:「問:意識界云何?答:意及法為緣所生意識,是名意識界。」(CBETA, T27, no. 1545, p. 371, a8-9)
意識心不管多麼細膩都是意識範疇,因為 佛陀在聖教經典上就說過:「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也就是「根、塵、觸」而生,都是所生法,有生則必定會滅故,所以是無常。《雜阿含經》卷9也說:【佛告比丘:「眼因緣色,眼識生。所以者何?若眼識生,一切眼色因緣故。耳聲因緣、鼻香因緣、舌味因緣、意法因緣意識生。所以者何?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是名比丘眼識因緣生,乃至意識因緣生。」】(CBETA, T02, no. 99, p. 57, c17-22)所以說,眼根與色塵接觸為因緣,而出生了眼識……,乃至意根與法塵接觸的因緣而出生意識,所有各種各類的意識,包含細意識、極細意識等,都是以意根與法塵接觸為因緣而出生的。《大寶積經》卷73〈25 界差別品〉說:「如是,若知聲、若知香、若知味、若知觸、若知法,或知六根所緣、所知,是名意識界。」(CBETA, T11, no. 310, p. 417, a8-9)所以經論清楚明白說明,生活中之色、聲、香、味、觸、法等所緣、所知,都是意識界範疇。

意識細心如何生起?
在大乘佛教唯識宗,有一首有名的偈:「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在家把帳開。」
這首偈的意思告訴我們:每個有情身中各自擁有一個常住的、能出生萬法的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第八識如來藏含藏其他七個識的種子以及善惡業種。由於有情眾生從久遠以來就一直執著於自我的存在,就從如來藏的種子中出生第七識意根;之後遇到適當的助缘,其他六個識就會現起,第八識與所含藏的這七個識不ㄧ不異地和合運作,形成可愛不可愛種種生滅的境界相。因此說八個兄弟共ㄧ胎。其中第七識意根從久遠劫以來就一直存在,擅長作主、最為伶俐喜愛攀緣一切法,不會思索分析計劃,是有覆無記性,因此稱為伶俐。第八識如來藏不會六塵、不貪不厭、不計算分別,無覆無記性因而稱之為呆。五個門前作買賣,五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因為隨同意識運作所以就通有覆有記性,必須透過五根門頭接觸五塵才有辦法作買賣,(成就造作善惡業因或償還善惡果報)。再經由五識收集來的資訊,(五識只能了別粗相) ,爾後一個(第六識)在家把帳開,有覆有記性,就像軍師能了別細相;擅長思惟、整理、分別、歸納後,再呈報給第七識有覆無記性的意根做決定(以如來藏中所含藏習氣種子對法塵做反應)。也就是說七識心是待缘生起的(其中第七識意根因為眾生的執著性而一直存在),如果遇到觸缘,則會從如來藏中顯現出六識的功能作用,伴隨著善惡業種現行,每天每時每刻剎那剎那生住異滅的呈現在吾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舞台中。
經由上述偈意,即可得知,意識心是依於(五根、五塵、意根、五識、法塵) 諸法為緣所生起的,意識心它是如來藏所輾轉出生的法,而能夠清楚明白了知的意識心,不僅無法常住於每個當下(於可愛或不可愛境界時),念念變異。有一個簡單的現觀可以對照,就是我們每天在睡覺時意識心不就斷滅了嗎?醒來時又生起了。證明意識心絕對是生滅的法,更遑論能夠帶到未來世。

極細心還是意識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3〈問分〉解釋:「云何麁識?若識欲界繫,是名麁識;云何細識?若識色界繫、無色界繫,若不繫,是名細識。」(CBETA, T28, no. 1548, p. 545, b29-c2) 意識界中,無論於三界中的麤、細、極細意識都是意根與法塵相觸之後而有的無常生滅境界之法。
《楞嚴經》卷1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CBETA, T19, no. 945, p. 109, a10-11)
意識心是缘於【五根、五塵、意根、法塵】,是如來藏所輾轉出生的法,而能夠清楚明白了知,即使滅一切見聞覺知(離五根、五塵),乃至極細意識心(在四禪八定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中不反觀自己的覺知心),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定中的一念不生,但仍然還有對法塵的少許分別),都仍然是在意識心的範疇裡面。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根、塵、識三位都是同一個虛妄性,六根是無明生死結縛的本源。意識心無法到達無漏、真淨、實有,意根觸缘起遍計執性,業惑由生自取輪迴枉入諸趣。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如《般若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照見根、塵、識三同一虛妄,唯一圓成清淨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才是符合本自涅槃無漏真淨啊。

意識心不是證悟的標的
《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四家語錄卷一)》卷1:「唐開元中,習定於衡嶽傳法院,遇讓和尚,知是法器。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師曰:『圖作佛。』讓乃取一磚,於彼菴前磨。師曰:『磨磚作麼?』讓曰:『磨作鏡。』師曰:『磨磚豈得成鏡?』讓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CBETA, X69, no. 1321, p. 2, a11-15 // Z 2:24, p. 405, c5-9 // R119, p. 810, a5-9)
唐朝開元年間,馬祖道ㄧ於衡嶽傳法院習定時,遇到懷讓禪師,懷讓禪師知道馬祖道ㄧ是個法器,因而想攝受他,於是就問:大德您坐禪是為了什麼呢? 馬祖答:「為了作佛啊」!於是,懷讓禪師便去取一塊磚,來到庵前磨此磚,馬祖問:「您磨磚作什麼」? 禪師答:「我磨磚作鏡」,馬祖說:「磨磚豈能成鏡」,禪師說:「磨磚既然不能成鏡,那麼坐禪豈能成佛呢?
打坐到一念不生的時候清清楚楚,這仍然是意識啊!因為沒有離開欲界,仍然觸知欲界五塵,所以它還是意識心。意識心是被出生的法,佛菩提道所要親證的實相心是本來自在的,不是與五塵境界相所相應的見聞覺知心,誠如《維摩詰所說經》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第八識自心彌陀是不與六塵覺知心相應的,因此打坐所得定境顯然與成佛無關。

修諸外道猶未能證得解脫
《瑜伽師地論》卷90:「何以故?彼諸外道,雖得定心乃至極遠證得非想非非想定。然猶未能於六觸處以其五轉,如實了知。心正離欲,證得解脫。」(CBETA, T30, no. 1579, p. 809, b28-c2) 。
聖教論述為何這樣呢?像那些外道以禪定之意識細心修得ㄧ念不生,乃至證得非想非非想定。然猶不及聲聞人一樣,於六觸處以其五塵相轉,因為心正離五塵欲,因此能夠証得解脫果。

《優婆塞戒經》卷1〈4 解脫品〉:「善男子!諸外道等獲得非想非非想定壽無量劫,若不能得解脫分法,當觀是人為地獄人。」(CBETA, T24, no. 1488, p. 1037, b1-3)
《優婆塞戒經》解說:善男子,像那些外道以意識細心修得ㄧ念不生乃至證得非想非非想定壽命無量劫,倘若不能證得解脫分法,去取證解脫果的話,那麼可以知道此人是個地獄人。

結論
不管是清清楚楚,能夠分別善惡的意識心,打坐到一念不生、無念的離念靈知細意識心或者是極細意識的非想非非想定中境界,都仍然是在意識識陰範疇裡面,跟大乘佛法所證菩提根本是風馬牛毫無不相干。大乘所證的菩提心第八識如來藏,祂是本來離念、諸入不會的,本來自性清淨的,不是透過修行才離念,第八識祂是不用修行的,不是用意識心去修來才能證得的。
意識心的功能是要拿來熏聞佛法,能夠檢擇正邪,於菩薩道用意識心尋覓自心如來藏,用意識心汰換無漏有為法,轉依菩薩種性行四攝法,循序增上得以轉識成智坐道場。意識心用來思考如何護持正法,救護利樂眾生才是正理。千萬不要以無念定境境界誤以為證得禪宗的開悟明心,那就冤枉了;那是落於外道呀!「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許。」否則經過無量劫後,福報享盡,結果下場會是成為地獄人。因意識長劫處於少想,意識界功能變劣、變差,轉身會再隨異熟果報墮落為毛毛蟲的業報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5-11 03:2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