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994|回复: 2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悲喜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7 08: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春华先生创作于1967年的杰作《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富有美术史上的巴洛克风格意境
244398.jpg

侯一民先生1961年创作的《刘少奇和安源煤矿工人》油画,是较为典型的苏式风格
187831.jpg

文 阿赛尔

    若论整个文革时代的油画艺术哪件水平最高,《毛主席去安源》当之无愧。这幅充满马屁气味的作品,不仅完美地符合了当年政治对艺术所严酷要求的“高大全”标准,还在艺术上很成功地贴合了17世纪风行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带有浓郁的意境,表现力十分突出,是那个年代罕见的带有艺术气息的好作品。

    之所以说它充满马屁味,是因为这件作品的出台就是一场典型的“政治制造”,而非艺术家的自由创作;其出台过程和被放入冷宫都充满偶然,让人忍俊不禁。那样疯狂的年代里,画作出台后,当即红遍中国,曾经被短期内疯狂印刷、制作了高达9亿件的数量,绝对可称为人类历史之最——窃以为就是大名鼎鼎的耶稣,也没有过此等疯狂的待遇,至于希特勒、斯大林、墨索里尼之流也是望尘莫及。表现耶稣的画作品种浩繁,却没听说过哪一件表现他的油画作品被反复印刷了9亿次。然而搞笑的是,这件从艺术上讲的确算是文革艺术作品之翘楚的顶尖油画作品,后来却被毛本人所蔑视,这就使它立即从云端跌下深谷,被雪藏起来,放在角落,落满灰尘。

    更没想到的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油画艺术市场兴起,原作者刘春华先生讨要这件本来属于他个人的作品,却横遭当年围绕此画产生的诸多人等的要挟,甚至因此打了官司。按道理说,油画这玩意只能是人画出来的,没动笔的,就没有资格要求什么版权的——假如动动口、弄两句都成了创作者,都拥有了版权,那么,那些做模特的,自己的形象都被画上了,岂不是更有资格要求版权?——那些外行当年在旁边指指点点本身就够讨厌的了,如今此画成了巨额金钱,于是就啥也不顾了。万幸老毛已经死了,文革也结束了,要是老毛活着,要处理此画作者,这帮人难道会主动上前要求被处理么?

    这是一段有趣的话题,且听我慢慢跟各位说个明白。

    《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产生在刘少奇被打倒的时刻。当时北京要搞一个“毛泽东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的大型美展,展览组织者很懂政治,就想通过油画来表现毛当年发动安源大罢工的情节,以此来遮盖真正的历史事实。根据中共自己的历史表明,安源煤矿1922年发生的工人大罢工事件是刘少奇、李立三为主策动起来的,刘作为受过列宁亲自教导的纯正苏派人物,回国之后就按照苏共的安排,在中国重要的能源企业安源煤矿,策动了这场大罢工。对刘而言,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本身就是苏共培养出来的,当然相信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也认定只有发动了工人运动,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嘛,尽管当时的中国,工人阶级数量连个总人口的零头都不到。

    但刘被打倒了,于是他的功勋也一定要被推翻的(另一重要人物李立三早就在闹革命时代就被同伴们玩下台了,不赘)。但是,刘当年在党内、国内以至于共运史上影响太大,几乎人所皆知他是领导工人运动的核心人物和突出代表人物,这自然跟领导着泥腿子农民的毛大大不同。于是,在刘红火的年代,中国油画家侯一民曾经深情地创作了典型的苏式风格油画《少奇同志和安源矿工》,可谓是影响巨大,早就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定格。如今打倒了刘,该怎么剥夺他的历史功勋呢?

    既然他有油画来吹捧自己,当然也要用油画手段来消灭他了。这个消灭的办法就是抢其功勋,将安源大罢工的功劳按给毛,然后命令画家们画出来毛去安源的油画,并且一定要在感染力上胜过那幅,才行。

    这就是这幅油画出台的政治背景。它其实是被政治要求之下的图腾画作,压根就不是什么艺术的。

    但是,革命派、造反派们肯定不会找侯一民这些人来画毛了,那样岂不成了笑话?他们也不是傻子,于是决定从正在学习的大学生中找人画。画家刘春华先生当时正在中国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求学,学的是装潢之类的专业,本来跟油画不搭边儿,其实组织者本来要找的也不是他,奈何天作地设,要找的学生回家了,一时间没人,就临时抓差,赶鸭子上架,让刘春华负责画这幅“命题作文”。

    其实,刘春华本名刘成华,是一位老实巴交的来自农村的好学生。他被如此安排,当然受宠若惊,奈何他从来没画过油画,这该如何是好?但那种年代,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而且还要干好,否则小命不保。刘春华先生只好就命。他是个实在人,为了弄准确画中题材,真的去了安源体验生活,还体验了相当长的时间。心也惕惕,两股战战,刘春华利用他所学到的装潢本领,很快就画出了带有强烈中国线条风格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初稿。毕竟他是学装潢的,对于油画本身的表现力他认识不足,所以在其初稿以及最后的定稿中,我们都不难看到那些毛脚下的植物,都带着中国画味道的轮廓线,仿佛不是油画,更像用油彩画出来的工笔重彩。

    于是,一帮组织者就要求这样改那样改,改来改去,才有了最后的定稿——比如,细心的人会发现,最初出台的这幅画,毛的左侧下面有一个高亮的暖色电杆,后来的成稿中,这个过于难看的电杆就给去掉了——或者变成了冷色,给弱化下去了。从艺术表达上说,这个改动是高明的。

    但即使他人给予指点,也不能说明这是他人创作的。指点是一回事,动笔画出来是另一回事。这个世界上有诸多美术精品都是受了他人影响而被画出来的,比如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宗教画,其实都是在教会直接干预下反复修改而成的,但你却不能把版权分给教会一部分的。毕竟,这是画画,谁画出来,才是谁的,这是最起码的道理,不言自明的。

    这幅定稿的画作高达2.2米,宽达1.8米,用了横平竖直的构图,画出了英姿飒爽的年轻的毛。尽管这个历史史实是难以考证的假货,但画作本身而言,却真的很有气势。天上风卷浓云,地上暮色苍茫,植物随风起伏,远山昂然挺立,年轻的毛,俊秀而挺拔,穿着中国知识分子典型的长衫,夹着红纸伞,行走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之路上。尤其是这个油纸伞可谓是神来之笔,这是刘春华先生天光一现的神思,这让这幅油画带上了强烈的人文气息,让毛从神变成了一位意气风发的中国年轻人。

    整幅画用了充满象征的景物,来烘托画作的意境,尤其是远方的黑云,尤为出色。它不仅响亮地衬托了顶空的晴朗之色,还象征了当年中国变幻的政治环境。这片黑云曾经被无知的造反派们痛骂过,万幸刘春华据理力争,后来在江青等人的坚持下,总算保留下来了(此事上看,江青的艺术造诣的确不是盖的,有两把刷子的)。虽然刘春华先生当年不太可能懂得西方美术史,不太可能知道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鲁本斯,但此画深具鲁本斯的巴洛克艺术风格,自是又跟侯一民先生那类的苏派油画风格大大不同,显然带上了极强的装饰性。而这,却恰好又符合了油画的中国化之路探索,天作地设,它终于成为了杰作。

    但对画家刘春华本人而言,还是被强奸得不轻。最初成画拿出来展览时,组织者就把他的名字给搞错了,刘成华写成了刘春华,还给标上了“集体创作、刘春华执笔”这样的油画历史上的千古笑话,仿佛它是大家你一刷子、我一刷子给共同刷出来而不是一位画家独立画出来的;后来刘春华要求更正,结果也只是把他的真名刘成华给标在旁边,更让观者不知所以;再后来,它的影响太大,连毛也坐不住了,也亲自看画,但他毕竟还算有格,知道这幅画的内容根本就是胡扯,于是就幽幽地告诉旁边的人说,“我记不太清楚是哪一年去的安源了(原画标的是毛主席1920年去安源),好像应该是1921年去过一次,而且也没穿长衫,穿的是短衫。”他老人家大概觉得横加虢夺老刘的本功有点过分,毕竟活着的人太多,大家心里都有数,于是他就对这幅画冷若冰霜,不感兴趣。他老人家不感兴趣,当然就等于判了此画的死刑,于是它就被拿下来雪藏,一直给藏到文革结束,再也无人敢问津。

    但时代的列车还在前行,刘春华先生还是不利索。改革开放之后,刘春华多次索要自己的作品,最后官方无奈,只好还给人家原作者。刘春华把它藏了一段时间之后,拿出拍卖,卖出了605万的高价。这下好了,当年的那群指点干扰创作的人又围上来了,纷纷要求版权,其实就是要分钱,刘春华愤而打官司,最后结果如何,我也未加关注,只觉得一帮啥东西在争骨头,看了觉得好笑而已。

    这便是文革杰作《毛主席去安源》的趣话,几多沧桑,颇具幽默,混乱的中国,曾经上演过此等艺术和政治工具混成的大戏,不可谓不悲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08: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的说,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特征是室内作画,在色彩上还没受到印象派的影响,这个画派基本上没有色彩鲜艳的作品,刘春华是学工艺美术的,在作品中就免不了使用重色原色,这是没法改正的用色习惯,所以这幅还算不上巴洛克风格。另外苏式风格也是不存在的,只有俄罗斯风格,也是受印象派色彩理论和笔触技巧影响最显著的画派,以列宾和苏里柯夫为代表,被前苏联艺术界推崇,中国早期的油画家受其影响甚大,比如这幅侯一民的《刘少奇和安源煤矿工人》显然是模仿了苏里柯夫的《女贵族莫罗佐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主题

511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066
发表于 2015-1-18 11: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发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8 21: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