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184|回复: 1

与当今对比强烈 “京漂”150万人口宋都不要暂住证

[复制链接]

6683

主题

786

回帖

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74194
发表于 2014-8-19 17: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当今对比强烈 “京漂”150万人口宋都不要暂住证
                                                                           ——“京漂”在宋朝

【阿波罗新闻网 2014-08-19 讯】

作者:陈事美

高度繁荣的商品经济带来大量流动人口,与现代的“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称呼不同,宋代的流动人口称为“浮客”,即漂浮流动的客居者。在宋代很多城市,浮客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和今天的东莞非常相似。宋徽宗时,首都开封常住人口便有150万之多,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都市。其中,各种暂住的“京漂”一族远超当地土著。宋代农民外出,不是永远的流动人口,也不是永远“暂住”,而是在当地居住一年即可落户,取得当地户籍。



从古至今,“户部”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府管理部门,专门管理以户籍为基础的诸多财政事务。当年刘邦灭秦,一伙人攻入咸阳后,弟兄们都是抢粮抢钱抢地盘,唯有大将萧何默默地将秦朝的户籍档案收入囊中。由此可见,户籍对统治者的重要意义,也正因此,中国历代的户籍制度大多极为严苛。
最早发明户籍管理的也是中国人。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便有了全国户籍的精确统计。而西方人直到18世纪的瑞典才真正开始进行全国性的户籍管理。然而,这种严苛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以制造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禁锢百姓迁徙自由为代价的,百姓深受其苦。
在古代,你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宋代却是个例外。
过去改朝换代,新政权往往喜欢承袭旧制,但在户籍制度方面,宋代没有效仿唐代的管理方法。唐代的户籍管理体现了非常强的封建等级秩序观念:人为地将户籍分为“编户”与“非编户”。“编户”即为良民,“非编户”则为贱民,如工匠、奴婢等,贱民没有资格单独立户,只得和主家合用一个户贴,即户口本。“奴婢贱人,类同畜产”,而且是世袭的,永不翻身。在唐代,你才知道投胎是个技术活。
如此不平等的户籍制度,到了宋代即被废止。宋代以“坊郭户”与“乡村户”来区别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同时根据不动产的多少,划分“主户”与“客户”。
宋代城市化与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农耕经济秩序。用现在的话讲,宋代GDP中第三产业产值比较高,而农业则只占3成。现代服务业占比远高于农业,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的第一次。
高度繁荣的商品经济带来大量流动人口,与现代的“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称呼不同,宋代的流动人口称为“浮客”,即漂浮流动的客居者。在宋代很多城市,浮客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和今天的东莞非常相似。宋徽宗时,首都开封常住人口便有150万之多,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都市。其中,各种暂住的“京漂”一族远超当地土著。
宋代对外来人口超当地户籍人口的记载比比皆是。如宋仁宗时,“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天下废田尚多,民罕土著,或弃田流徙为闲民”。此时的大宋,由于地少人多,种地不赚钱,“今农贫而多失职”,百姓更喜欢外出经商,做“兼业”,即兼职副业。
南宋时期,知岳州范寅敷就有“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的奏折。农民外出,当地的地主不能阻拦,这是有法律保障的迁徙自由。大量的流动人口,导致户口登记非常困难,浙江海盐县的地方志中就有“主户少而客户多,往来不定,口尤难记”的抱怨。而翻遍宋代史籍,我们却没有发现“暂住证”的影子,更没有官兵踹门检查暂住证的记录。
其实,范寅敷的奏折还有后半段,“欲出榜招召,务令疾速归业;如贪恋作商,不肯回归,其田权许人请射,候回日,理今限给还”宋高宗则认为,农民在外经商,只要田地不抛荒,按时交农业税即可,特殊情况下放弃田产,政府可收归国有,这也是允许的。
宋代农民外出,不是永远的流动人口,也不是永远“暂住”,而是在当地居住一年即可落户,取得当地户籍。
宋神宗时,王安石的助手曾布有言:“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流之远方,无所资给,徒隶困辱,以至终身。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比于古亦轻矣。”即使在首都开封这样的特大城市,也执行同样的政策。“我家大门常打开……”幸福的“开漂”们无不高唱《开封欢迎你》。
流动人口多了,自然有就很多混不好的底层,有游手好闲的,也有命运不济的。对这样的流民,政府通常会进行劝反,规劝他们回家种田。劝反不是强制遣送,遵从自愿的原则,不仅给予基本的衣食救济,还减免税收,发送生产资料,如耕牛、种子、农具等。如果实在不愿返乡种地,则就地安置,而不是直接扔给救济院弃之不理。南宋时期,对流民的优抚堪称史上最大,“两淮之民未复业者,复其租十年”。
流动人口中还有大量求学的异地学子。首都开封作为大都市,是全国人民的向往之地,不仅有大批的文艺青年,还有争取高考移民的学子。因为,首都的录取指标远高于外地,异地高考早在宋代就成为一大难题。
一些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子,纷纷到外地求学,但高考只能在本地考。在只有骑驴、骑马出行的年代,山高路远,路途奔波有时会耽误三年一次的大考。对此,政府放宽政策,景德二年(1005年)发布诏令,称“有乡里暇远,久住京师,许于国子监取解,仍须本乡命官委保”,对于离家远,长期居住在首都的,只要有本乡的官员担保,就可在国子监参加考试。到宋仁宗时,这部分群体已达数千人,“四方士子客京师以待试者,恒六七千人”。
但笔者发现,史料中也有不同的记载。据天圣七年(1029年)的《贡举条例》规定,外地户口要想在开封高考,必须取得开封户籍,并居住七年以上,或在开封有一定的田产方可“即许投状”。但一些钻营之人,想尽各种办法,弄虚作假,政府称之为“冒贯”,即冒充本地户籍。由此也可以看出,为了高考移民而在黑市办假户口的现象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
宋代户籍的相对自由造就了一个史上最自由的时代。北宋诗人孙升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他说:“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城郭财有余则百货有所售,乡村力有余则百货无所乏。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这分明就是活脱脱的《清明上河图》。宽松的户籍制度能解放生产力,释放社会活力,自古如此。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吴量         来源:上海观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

主题

220

回帖

970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70
发表于 2014-8-20 22: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世袭制共匪帮的坏事做得太多,因此:大白天里敲门都胆战心惊!!!——更多时候,不敲门也心惊!!!因此,共匪帮在夜里打麻将和玩弄女人来消除恐惧;它们只有在大白天里有警卫保护下才敢睡觉!!!看来,人生在世,还是多做好事,才能够使人心安健康!!!!——极端的户口制度,不就是害怕人们报仇后溜之大吉!!!当年的张良雇人刺杀秦始皇,失败后就躲藏起来,使秦国警察无法缉拿之!!!今天的共匪帮寄生虫不管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都要把十几亿人管理登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利随时捉拿之,逮捕之!!!其创新《暂住症》更是让各级公安局,派出所们盈利巨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5-3 12:0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