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楼主: 贺君山

人类认知新探(原创)

[复制链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20: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31
有些变化的过程可能纯粹是时间上的,
人类也不可能观照得到。
比方说生长,
人们不能从视觉上看到一株小草的生长过程,
但是当人们最初发现一株小草,
但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发现这株草比他们曾经见过的高大了,
人们说这株草长大了,
而这个过程人类称之为“生长”。
这个生长的过程并不能在人们的视觉里得到清晰的呈现,
但并不是说小草不存在这样一个生长的过程。
因为人类的视力是受到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的,
虽然小草在每一个时刻都有极为细微的变化,
但人类不能从他们的视觉上观察得到,
人们只能想象这样的过程是存在的,
他们从小草的前后大小的变化追溯到这个过程的真实存在,
并且这个过程被他们命名为“生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4 20: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32
当然我们不能从这些个别事物的命名与其对应存在的厘清中,
完成对人类语言应对事物复杂变化,
并且清晰地予以表征的全部技术的理解。
我们只是说人类的语言有足够的张力,
这种张力可以对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的演变达到恰当的表述,
并且保证这种表述恰恰是人类需要理解的内涵。
只有这样的技术的横空出世,
语言与文字本身发展的内在的活力才得到理解,
其演变的源头力量事实上源于人类对这个复杂世界表征的需要。
所以语言与文字作为人类的智力表达的最核心的工具,
事实上它们的演变本身依赖于人类的智识,
即当事物在演变的过程中,
人类的一切新的发现都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并且这种表达需要在文明体里达成恰当的共识,
因为如果没有共识的存在,
这种表达就缺失其交流的意义,
成为个体的无意义的呻吟。
但是对其意义的理解需要借助人类本身的智识,
这种智识要切入所表征事物的变化过程,
并且试图理解新的语言与文字所表征的意义所在,
这样才能达成共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17: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33
语言与文字的意义其实是在人类的大脑里完成的,
并不是语言和文字本身富有这样的魅力。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创生的表征复杂事物与变化过程的有效手段。
但是语言和文字在人类世界里承载了人类复杂的知识体系。
当人类在学习语言和文字的过程中,
文明的知识体系就自然地伴随语言和文字契入了学习者的头脑。
这个过程是在个体的大脑里完成的,
而不是语言或文字自然地会将这样的信息传递给人类。
所以当个体在他成长的环境里开始学习语言和文字时,
本身同时也在学习文明体的知识体系。
因为这种知识体系事实上已经切入了语言和文字之中。
当个体能够自如地与文明体的其他成员进行语言的沟通时,
他就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本文明体的复杂的知识,
而这些通过语言与文字传承的知识体系,
就成为一个文明体里最核心的知识传承,
也成为其大部分成员日常生活里应对动态交流的认知指引。
现在学术界里有一个词“路径依赖”,
其本质内涵其实是文明体里的个体通过语言的方式,
所习得的日常行为合理性指引体系,
这种合理性指引体系成为一个文明体绝大部分个体内化的行为,
而这种内化行为所自然演变的社会后果,
即是这个文明体习惯的知识传承所自然产生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6 20: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34
我们必须进入对人类知识体系的理解,
只有真正理解了人类的知识体系,
我们才能形成对人类认知的本真面貌的理解。
因为仅仅给事物进行命名远不足以涵盖人类的智识之旅,
人类的知识旅程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在一次与朋友的交流中,
朋友提出一个问题:
人类理性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的回答是:
当人类第一次开始向这个世界询问为什么的时候。
即当人类带着他们满腹的疑惑向宇宙与自然,
开始寻找那些混沌事件的答案的时候,
他们伟大的智识征程就肇始了。
今天人类所取得的智识成就是惊人的,
但这个美伦美焕的人类宏伟的智识大厦,
却是从人类最初与动物几乎没有差别的蒙昧时代艰难起步的,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人类懂得询问为什么而开始的。
因为一旦人类开始询问为什么的时候,
他们在艰难的求知路程上的探索之旅就永远也不会再停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21: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35
最初的人类只能根据那种天赋的能力寻求最原始的生存。
追逐水草、寻觅生存资源、趋热避寒……
那些最显性的自然现象也许最容易落入先人们的视野。
太阳不变的东升西落、
月亮循环地阴晴圆缺、
星星神秘地点缀夜空、
四季有序地寒暑交替、
草木规律地春花秋实、
动物有序地繁衍生息、
生命永恒的生老病死……
自然与社会的八个主题被人类敏锐地观察到:
接续与循环、静止与变化、短暂与永恒、意志与非意志……
在时间的持续的推进和空间的广阔舞台上,
这八个主题将深刻地影响人类对这个世界的价值建构,
并被赋予超越一切的崇高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9 18: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36
观察到宇宙与自然现象是一个问题,
将这些繁复的宇宙与自然现象抽象出若干重要和关键的特征,
人类智识开始体现出高超的化繁为简的能力。
而这些特征被抽象出来的同时,
又给我们对宇宙与自然的认知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思维路径。
即我们可以忽略那些繁复的宇宙与自然的诸多外显现象,
而仅仅对那些被抽象出来的重要特征,
如接续、循环、静止、变化、短暂、永恒、意志、非意志、时空等,
进行若干个简单维度内的探索与思考,
这揭示了人类建构庞大知识体系的最重要的技术:
范式——
抽象出对事物认知的关键维度并关注这些维度的演变,
在这些维度的范围内尝试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内隐特征进行表征,
建立人类对超越现象而进入事物本质层面的深刻理解,
从而对事物的运行规律建立起对变化层面的有序理解,
并最终达成对事物复杂变化的前瞻性视角。
这种前瞻性视角的确立,
成为人类与自然和社会互动的最核心和最深远的技术!
也成为人类知识体系的最深刻和最本质的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22: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37
范式是人类建构知识大厦的隐形法则。
无论个体是不是认知到一种知识体系范式的存在,
他必然在一种范式之下进行认知与思考。
如果他脱离一种范式进行思考的话,
并不等于他脱离了范式本身,
而是意味着他进入了另一个思维的范式。
并且自然地在新的范式之下,
对他所关注的事物维度进行有序推演。
人类无法脱离范式而思考!
凯恩斯曾经说过:
“当一个人自认为他脱离了某一个经济学家的思维范式时,
他不清楚自己又进入了另一个三流经济学家的思维范式。”(大意)
只要他是一个社会人,
只要他懂得一般意义上的人类知识,
只要他在尝试着进行通常意义上的人类思考,
他就不可能离开人类的认知范式。
因为范式是界定他理性有序地思考的根本和隐形的法则,
也是他的思考让人类建立理解并有效沟通的唯一桥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8: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38
我们花一点时间来理解人类建构知识的范式。
F=k*m1*m2/r*r
这是牛顿万有引力数学表达式,
只要具备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学相信就能知道上面的公式。
呵呵——当然对我来说应该是所理解的物理知识的极限。
这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认知范式,
从根本上颠覆了中世纪人类对物质世界联系的认知,
从而将无远不届、无微不照的宇宙与自然,
从一个有机整体上建立了真正秩序的理解!
当人们相信这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时候,
其实人们还没有发现这个世界究竟是如何普遍联系的。
虽然这从来就没有动摇人们对世界万物存在普遍联系的坚定信念!
这些信念也许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信仰!
在西方牛顿理论横空出世以前,
人们最普遍的关于宇宙与自然的知识源自于圣经。
而圣经里人们对这个世界普遍联系的观念是这样的:
上帝为人类而创造了这个世界和万物,
这个世界上的万物都是为人类的存在而被创造的。
这些观念的诞生为人类主宰这个星球提供了认知指引,
也为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提供了坚强的认知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17: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39
人类智识的最重要的特征是:
他们有一种由来以久的坚定的信念,
即任是现象世界是如何的繁复与多变,
但是其内在的特征是简单和有序。
所以从繁复的现象世界里抽象出简单与有序的规则,
即成为人类智识的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任务。
一切文明的智识路径都是化繁为简的能力的体现。
这种内隐有序观念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长期观察的朴素认知:
日落日出、月圆月缺、日夜更替、寒来暑往……
生老病死、花开花落、春花秋实、冬枯夏荣……
无数的自然现象给这样自然内在有序的观念提供了丰富的佐证,
当然也为这种久远流传下来的坚定信念增加了无数的实证,
而当我们无法在物理层面的解释得到一种统一的理解时,
一切的文明就从观念的层面去型塑宇宙与自然的统一性,
这二条路径几乎是所有文明体所必然迈出的智识旅途。
东西方文明概莫能外。
当然最简易也最普遍的技术是神性力量的羼入,
人类以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弥补行动力的不足,
这是人类文明普遍存在的智识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3 17: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40
人类坚信这个世界是外在的繁复和内隐的有序的有机统一。
古希腊哲学家是人类早期最具备天赋思辨能力的群体,
他们对这个世界内在的有序和一致性作出了人类最初的猜想:
泰勒斯就说“万物皆生于水,复归于水”。
而阿纳克西美尼则认为“万物皆生于气”。
而赫拉克利物认为万物流变,无物常在。
毕达哥达斯则认为“万物皆数”。
恩培多克勒提出的火气土水四根说最与中国五行学说相近。
当然最著名的是德谟克利物提出的原子论了。
这些哲学家最初的猜想是人类对这个世界内隐联系探索的肇始,
而古典时代的希腊哲学家对世界联系的物理思辨,
与人类早期对宇宙与自然联系的神性思辨是大异其趣的,
他们向人类提供了一个万物生发、演变和联系的更朴素的物理视角,
这种视角在未来将深远地影响人类的智识旅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8: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41
对于深谙我们传统的国人而言,
这个世界无疑是一个和谐而有机的统一体。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很多国人来说都是不陌生的,
它被长期作为一种正统的对这个世界内在联系的理论而被普遍接受。
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五行学说依然有大量的推崇与信奉者。
前一段时间关于中医是否是伪科学的争论就十分热烈: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从五行最显性存在的物理特征的可观察层面,
进行观念的拓展并将自然与万物进行完整的融合,
这是人类对世界进行命名技术的合理演绎,
当然五行进行得比通常的演绎更深更远,
因为它同时还整合了时间和空间,
乃至于进一步整合了人类的社会秩序以及重要的生理构造……
这些技术我们也许暂不细细考察。
对于国人来说——
这也许与信仰一样植根于传统与文化的深处。
我们曾经的对自然的认知体系,
今天也许更多的作为一种深刻的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
被无数的国人作为一种情感的归依而信仰。
这超出了纯粹理性的范畴而进入人类感性的世界,
阴阳五行理论作为一种对国人有着深远影响的学说,
型铸了我们的文明体系,
我们诸多规则与信仰的源头也许需要从这里去细细寻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22: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42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
从哲学层面上如何理解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F=k*m1*m2/r*r
这是万有引力定律精妙的数学表达式,而这种表达式纯粹是物理层面特征的整合。
人类理性能力在这里表现出不可思念的力量!
我们谁也无法感受到,
我们和身边无数的事物之间是有力的存在的。
现实的经验体验感受不到这种力的显性存在,
但是今天的人们对此却坚信无疑。
这与最初牛顿理论出现的际遇大相径庭,
因为人类经验的体验无法解释这种超距离力的作用,
而从经验的体验进行合理的推演,
渐渐地引申至人类经验不及的范畴,
是人类建构传统知识大厦的经典技术。
牛顿理论因为这种与经验的脱节而受到人们的质疑。
一百多年以后人们才从实验室里精确地测出这种力的存在。
但牛顿理论是以一个太阳系的新成员被准确预测而征服人们的:
这个太阳系的新成员就是冥王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7: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43
还是回归到牛顿理论的认知范式:
在牛顿的数学表达式里,
他抽象出了三个维度:力、质量、距离。
事物之间的这三个维度成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关注的要素,
而事物的其他维度则因与此无关而被有效忽略。
无论事物的颜色如何变化,
也无论这个事物是在哪一个时间季节,
当然事物的形状、位置、摆放、硬度、构成、归属等诸多的维度,
都在万有引力定律里被忽略不计了。
并且万有引力定律也只能告诉我们有限的结果:
即二个事物的质量、相互的距离和他们的引力这四个变量之间,
如果我们确定了其中三个,
那么第四个变量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算式计算出来。
但是它不能告诉我们这四个变量之外的维度,
即他不能够告诉我们事物的色泽、方位、构成、归属等,
而这些维度需要人类在新的认知范式里寻找,
即人类的一切认知范式都只在有限的维度内相关,
也只能告诉我们与这些维度相关的有限的信息。
而牛顿万有引力的哲学意义在于,
人类可以确定地相信:
这个世界里那些无数实存的万事万物,
无论他们相距是何等遥远,
他们彼此之间都通过一种神秘的看不见的万有引力,
构成了一种有机的联系!
而我们广阔的宇宙空间,
就由这种神秘的引力而有机地联结在一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7: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44
人类知识最初的源头一定是经验。
即人类只能从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开始进行有效的类推,
由此及彼地不断扩大认知的范畴。
比方说中国古典时代对宇宙的认知就更多的源自经验观察的类推:
大地是平的、天空如盖,
星星点缀于其上、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
这些都是人类的视觉认知,
但是人类的视觉是有限的,
仅凭视觉他们不能穷尽大地的浩瀚,
于是他们对大地超出个体视觉范围的部分进行了经验的演绎,
这些经验演绎当然把人类对地理特征的认知有效地融合了进来,
比方说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
西高东低,南热北冷,东临大海……
通过对这些早期朴素观察到的宇宙与自然特征的认知与整合,
我们对自身的生存空间与大地有效的运行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这构成了国人对宇宙与自然的朴素认知,
而这种认知由于能够与我们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契,
也能与我们日常的观察相契,
于是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对宇宙与自然的有效解释体系,
而被最初的先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一个文明体权威的知识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8: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45
再来说范式:
人类的一切成体系的知识无疑是成功的范式集成。
比方说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一切自然科学,
而一切社会科学也都有其自身的范式,
如政治、历史、哲学、文化、法律、经济、管理……
我们很容易把某一个观念归入哪一个知识范式,
如自由裁量权是法律范式的观念。
我们也很容易把某一事件归入相应的学科范式,
比方说地图自然归入地理学科的范式。
人类的学习过程本身是对某学科现有的文献的学习,
但相应学科的表达与思考范式就隐含在其学习的文本中了。
我们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才能理解其相应的范式,
对某一学科内隐的范式的准确理解和熟练运用,
是学习是否有效率的关键维度之一。
而对这些学科内隐范式的理解力,
也是考察个体智识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8: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46
实际上人类的范式并不仅仅是那些成体系的学科知识,
在现实生活中——认知的范式可以说无处不在。
一张桌子上的摆设如何才是有序的,
这是有内在的认知范式在指引的。
实际上人们自然地觉得某种物品的摆放方式是恰当的,
而另一种摆放方式就有零乱的感觉。
如果母亲对她的女儿说:
把桌子收拾一下。
意味着桌子上现在的物品摆放方式不符合我们习惯的摆放规范,
需要把上面物品的位置重新进行调整。
这种调整就隐含了人们对桌子上物品恰当位置的认知。
这些知识只有到了一定年龄的孩子才会懂得,
父母也只会让孩子智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安排他去做这样的事。
因为把零乱的桌子上的物品摆放到适当的位置,
以让桌子在人类的审美眼光里显得有序与和谐,
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含量的,
而这种知识含量其实就是桌上物品有序摆放的隐形范式。
当然这样的知识无法从课本中得到,
而是个体在大量的日常生活体验中无形地习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8: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47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个体的行为范式无所不在。
和人交往的范式,
邻居、朋友、家人、亲友、同学、师长、同事、长辈……
这些交往都是有隐含的范式存在的,
这些交往范式既有基本的相似特征,
但同样含有奥妙的差异性,
需要现实生活的诸多体验才能慢慢谙熟。
所以这些范式不是个体生下来就知道的,
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人类的个体在他漫长的成长岁月里,
通过不断的观察、学习与模仿,
以及长辈的指点与教导,
再通过自己人际交往中的不断实践,
慢慢地心领神会——
学会了共同体里大家习以为常的与人交往的艺术,
这是个体在社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他需要努力在实践层面上学会与不同的社会个体交往的方式,
然后在生活中让自己的行为表现得适当和得体,
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共同体其他成员的认同,
并最终成功地融入文明体,
成为共同体里的合格的成员。
而这种基本的礼仪是任何一个文明体,
当他们构建合作体系成功时,
所必然存在的合作的基础的平台,
这个平台由大量大家习惯和认可的习俗构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6: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48
人类知识的范式是普遍存在的。
但没有谁在学习过程中被明确告知这些范式的存在,
恰恰是这些范式是个体在日常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
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
各种各样的观念、信息、规范、认知的层层累积,
而个体通过复杂的智识权衡,
内在地对这些繁复的认知进行有序的分类。
范式本身是通过人类的智识自觉地抽象出来的,
就象人类自觉地给自然界里不同的事物进行分类一样,
人类同样给自己大脑中的纷繁复杂的知识进行归类的识别,
从而在自己的行动选择中自动地抽象出相应的知识类别,
并给即将作出的行为选择提供智识的指引。
而这种抽象出繁复信息内在组织范式的能力,
是人类智识的最重要的能力,
这种能力保证人类个体在社会里,
通过语言和实践学习到的大量信息,
不是无序的数量的叠加,
而是一种高效的、有序的、意义分门别类的组合,
这些被有效组合起来的知识体系,
在个体与复杂的社会进行互动时,
提供简单和有效的行为指引,
从而使个体成功地融入社会,
成为一个合格的共同体成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6: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49
对人类隐形范式的存在,
以及人类范式的无处不在,
其实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类表达的内在本质:
即个体必须实现对事物的有序表达才能让人建立理解。
自然与社会的事实可能是繁复存在的,
人类不能穷尽这些繁复存在的所有面貌。
有相当多的事物也许他事实上是存在的,
人类也可以表达,
但当人类进行某个表达的时候,
他必须追求与这个表达相一致的事实特征,
并且通过有序的描摹以让人清晰理解。
假设他不能做到这一点,
那么他的表达可能就不能让人认同,
他所表达的意义也可能让人不能建立有效理解。
即你想表达什么,
你所表达的内容所依托的事实在哪里,
这些事实与你期望表达的内容完整的相契吗?
这是对人类一切表达的内在的约束规范,
不这样表达,
表达者可能就得不到认同。
而这些内在的约束规范,
就是人类的范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00: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50
我们尝试理解二种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达方式,
来理解什么是人类的有序的表达。
奥运会的开幕式中国电视台的解说词(虚拟):
“现在是中国代表团开始入场。
他们身穿红色运动服,
每一个运动员都表现得活力四射、充满信心。
中国队的旗手是姚明,
他现在在美国NBA职业联赛效力。
中国这次共派出了四百七十六人的庞大代表团,
将参加三十六个大项一百六十个小项的竞赛。
他们在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举重、射击等项目有夺金实力,
在赛艇、田径、游泳、女足、女排等项目也有夺牌实力。
他们将力争金牌和奖牌总数第一。”
我们再看另一种表达:
“一群人走过来,
他们手里有旗帜。
一个人正在嘀咕,
红色衣服上有一粒纽扣。
那是一个左撇子,
那个女孩向看台挥手,
那是个男人,
他脸上长满络腮胡……”
第一种表达和第二种表达可能都是人类眼里存在的事实,
这二种表达的每一句我们都能构成理解,
但第一种表达更在我们思想里建立了一种整体的意义。
而第二种表达使我们明显感到一种混乱和无序,
因为我们感觉不到表达者内隐的范式,
而这种范式恰恰是我们理解其表达意义的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8: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51
从人类的成体系的知识而言,
也许那些范式更容易让我们理解。
比方说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天文学、数学、光学等。
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律学、文化学、人类学……
H2O是属于化学范畴的概念,
质能方程是物理学认知范式的重大突破,
地球围着太阳旋转是天文学里最为人熟知的认知,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技术,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个法律学的常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当然应该归入历史的范畴……
对于身处知识爆炸时代的我们来说,
人类成体系的知识远不止此。
管理学、营销学、设计学、心理学、城市规划学、空气动力学……
我们随便就可以罗列出许多从前没有但现在在系统研究的学科,
人类分工的增加意味着人类知识的增加,
而知识的增加同时伴随着专业化的增加,
专业化的增加意味着子学科、子子学科同时增加……
也许几乎没有人可以穷尽人类成体系的知识类别。
至少我是远远不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17: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52
现在我们看看那些没有被系统研究但隐形存在的人类范式。
一个小食店里桌椅的摆放,
一张名片上相关信息的罗列方式,
教室里同学们座位摆放的顺序,
银行取款时客户服务的先后,
衣柜里衣服折叠的方式,
卧室家具的布置,
办公桌上小物品的置放,
图书印刷大小的格式,
公共汽车站的站牌设计,
婚礼举行相应的礼仪规范,
……
其实这样的范式我们几乎同样可以数不胜数。
无数的人类行为方式从表面上看都是随意和没有规范的,
但当我们的思维切入时,
我们就都不得不承认这些行为内隐规范的存在,
乃至于当我们研究人类的认知时,
我们需要真正理解人类对这个世界建立秩序理解的核心技术,
这种核心技术就是人类在任何时候都对摄入大脑的信息,
进行以隐形范式为指引的归类的技术,
这种归类的技术为对这个世界的有序理解奠定认知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22: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53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元朝马致远的经典名曲《天净沙》,
对于中国稍通文墨的人来说就能够背诵。
整个曲描写的是一个秋天的下午,
一个远离家乡的孤独的旅人,
怀念故乡和亲人的那种淡淡的惆怅的情感。
这首曲里所点出的一切意象全部都是自然的存在,
但这些自然的存在在人类的世界具备丰富的情感的意义,
并且这些物象的类别即与某一类别的人类情感有效地衔接,
当这些物象在诗人的笔下娓娓地叙出时,
读到这类物象的国人就自然生发出与此相应的内在情感,
从而与诗人、诗中的旅人的内在情感强烈地一致!
这种有效的共鸣效应构成人类文学表达、尤其是诗歌表达的基础。
这也是中国移情入境、化境为情、情境交融的重要的思维表达技术!
这样的技术大大的丰富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表达,
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经典文献,
这里的天净沙就是这无数文献中的优秀代表,
也是世界文献宝库里的最重要的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16: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54
我们接着马致远天净沙的话题,
无疑,在秋天的下午,
马致远笔下的廖廖的几个物象都是人们可以观察到的对象,
他们都是自然的存在。
但是秋天下午的自然的存在里绝不仅仅只有马笔下的廖廖数样,
绕树低飞的麻雀,
断断续续鸣叫的蟋蟀,
腐败的粪便,
数不胜数的石头,
枯萎的树叶,
骑牛的牧童……
其实秋天的下午原野里的自然存在数不胜数!
假设马致远笔下的九个意象,
我们尝试将石头、麻雀和树叶三个替换进去,
毫无疑问,这丝毫不会影响马致远笔下的写实特征,
但是他对诗歌最重要的情感特征的表达无疑是致命的,
那么这首曲也许将永远也不会被选家千挑万选地选入,
每一个中国人都将不知道它的存在!
因为这种表达已与我们期待的情感寄托相隔悬远,
在人类文学的价值序列里,
他成了乏味的、不值得记忆的无聊的表达,
与无数乏味的人类日常语言一样湮没无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19: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55
人类必须追求有意义的表达,
而这种意义本身由人类的秩序意识所建构,
而秩序意识则源自于自然世界的繁复多变,
繁复多变的意象本身尽管有其事实的存在特征,
但人类有限的理性能力不足以将其完整地描摹出来,
人类只能将有限的一些事实与存在进行表征,
而这种有限的表征同时伴随一种选择的机制,
即将什么东西从这种繁复的存在里选择出来,
而另外的存在必须被有效忽略,
就成为人类日常表达中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这种选择时刻的、动态的、离散的存在,
人类必须建构出相应的范式为个体的选择提供一种认知指引,
以让个体适应动态生活里对繁复存在的有效选择……
这既是人类语言和文字的最重要的特征,
也是人类日常书写和表达的最重要的特征。
假设个体没有产效掌握这样选择表达的机制,
他事实上就不能有效理解人类描摹这个世界的内隐秩序特征,
那么他与人交流的障碍就时刻地存在着,
这挑战着他的智识,
同时迫使他努力去深刻理解人类表达的内在的范式,
以期与共同体所有成员达成理解与选择上的一致
人类认知的范式就是通过这样的机制隐形地契入个体的大脑,
成为他日常生活里无处不在的隐形指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7: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56
就象文学是一种选择性的表达一样,
历史就是选择性的记忆。
历史并不是什么有意志的东西,
它不仅不可以自动地前进,
也不能自动地记忆。
是历史学家对于人类经历过的事件的选择性记忆,
构成我们一般的对历史理解的范式。
中国最重要的二个历史范式也许是二个司马所创生的,
第一个是司马迁。
他的堪称千古绝唱的《史记》成为中国的经典,
也成为官方史书不二的范式。
他以本传为基础而型塑他的历史认知,
帝王的本纪成为重大历史演变的时间主轴,
而重要历史人物的列传成为他对历史价值的关键取舍,
也成就了对国人影响深远的英雄的历史史观,
即进入作者传记的个体的历史影响被无形地放大,
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国人的认知和行为选择,
并作为一种历史经验与合理性判断的基础而传承下来。
司马光在鉴于《史记》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支离破碎,
而撰写以事件演变为主线的政治历史,
人物被融入了事件之中,
政治事件的选择成为《资治通鉴》的核心标准。
这二种历史范式长期成为国人对历史的主流认知,
到今天依然处于历史范式的权威性支配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7: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57
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可以说数不胜数。
没有一个民族有能力将他们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进行完整的记录。
其实即使这种完整的记录是可能的,
但对人类个体而言依然不可取,
因为他将成为一种事件的累积,
而无法进行价值和认知的恰当取舍,
而这恰恰是人类阅读所必须的内隐基础,
即超越历史言说范式而进行纯粹事件的叙述,
无法给个体带来对历史的真正认知,
除非这纯粹是一堆档案材料,
而阅读者需要从中选取自身感兴趣的内容。
但是即使仅仅是档案材料依然需要进行有序的归类,
使用者才会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至于困惑。
假设不能做到这一点,
那种大海捞针式的畏难情绪
将使这些繁复的事实记载沦落为与灰尘为伴的境地,
而很难在人类认知的世界里实现其期待的价值。
所以历史的言说本身无法超脱历史的范式而有效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4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19: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58
人类是从因果关系的推演上来建构他们的知识大厦的。
即当人们需要对世界建立理解的时候,
他们必须对事物运行的未来结果有所预期。
这种预期能够让他们对现在的行为选择提供方向,
以保证这种行为能够与他们期待的预期一致,
并且这种预期的结果恰恰是他们的目标所在。
或者他们对事物运动本身可能的结果选项存在认知,
当他们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时,
事物会朝向这有限的几个目标运行,
这时候他们就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
来保证事物朝他们认可的某一个方向运动,
最终这个运动结果是他们在作出行为选择时就期待的,
而事物确实也在这样的行为选择下达到了他们的理想目标。
这就可以说人类建立了认知体系,
这种体系保证他们的行为与理想的事件结果相一致,
而事件结果也印证了他们行为的合理性。
人类广泛实践的前瞻性行动与预期达成的结果,
使他们的认知和实践达成了良好的相契。
这是人类智识活动的最一般的情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1 00:4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