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28|回复: 1

五十年來我國與香港地區對宋史的研究

[复制链接]

0

主题

6146

回帖

90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062
发表于 2005-6-4 22: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学论坛
国学论坛
   

五十年來我國與香港地區對宋史的研究
返回原始文章

   
       国学论坛 首页 -> 唐宋史研究
上一篇主题 :: 下一篇主题   
发表人 内容
苦冰



注册时间: 2004-08-24
文章: 64

发表于: 星期五 十一月 19, 2004 11:07 am    文章主题: 五十年來我國與香港地區對宋史的研究   

--------------------------------------------------------------------------------

五十年來我國與香港地區對宋史的研究
Research on Song History in China and Hong Kong over the Past 50 Years
宋晞(Sung Shee)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History,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壹 前言
自清末以來我國與香港地區研究宋史,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以民國38 年(西元1949)為界,第一階段初期研究者少,發表論著有限,如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1913),也發表〈宋大曲考〉、〈五代兩宋監本考〉、〈宋代之金石學〉(1928)等。他在清華大學國學門任教,學生中專治宋史的有吳其昌、方壯猷等人,有開風氣之功。陳垣也發表不少宋史的論著,專書有《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通鑑胡注表微》等,論文有〈北宋校刊南北八史諸臣考〉、〈宋高僧傳論略〉與〈論景德傳燈錄〉等。他對宋代宗教史研究貢獻頗大。金毓黻以治渤海國史著稱,撰有《宋遼金史》,論文有〈南宋中興之機運〉、〈宋代兵制考實〉與〈岳飛戰功考實〉等。民國20 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國人對宋代遭外敵的侵擾,危機重重,因此研究宋史者漸多,如張蔭麟初在昆明西南聯大,後來貴州遵義浙江大學任教,講授宋史課,發表宋史論文多篇,內容涉及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化與科技等方面,主要論文有〈宋朝的開國和開國規模〉、〈宋太宗繼統考實〉、〈北宋的外患與變法〉、〈南宋之軍隊〉、〈燕肅著作事迹考〉、〈沈括編年事迹〉與〈南宋末年的民生與財政〉等。在這一階段中專門或主要從事宋史研究者,尚有聶崇岐、張家駒、全漢昇、姚從吾、鄧廣銘等,研究範圍以政治史為主。對失傳史料的輯佚,有朱希祖的《偽齊錄校補》、《偽楚錄輯補》,趙士煒《宋中興國史藝文志輯佚》,趙萬里《澠水燕談錄佚文輯補》等。民國38 年(1949)以後到目前(1999)為止,茲分中華民國與香港地區的宋史研究、中國大陸的宋史研究兩節來敘述。
貳 中華民國與香港地區的宋史研究
民國38 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臺灣,當時祗有一所臺灣大學文學院有歷史系,教授中如姚從吾在北大任教時,講授宋遼金元史,弟子有鄧廣銘、楊志玖等人。抗戰時期在西南聯大執教,繼授宋遼金元史;到臺大以後,講遼金元史,宋史則由方豪講授,培植出林瑞翰、陶晉生、王德毅、蕭啟慶等人。後來公私立大學陸續增設,設有歷史系、所者漸多。臺灣大學與中國文化學院均於民國56 年(1967)秋增設歷史研究所博士班,文化大學教授中治宋史者以宋晞、程光裕為主,皆陳樂素之弟子,指導教授尚有錢穆、蔣復璁、楊家駱等。臺大歷史所培植的博士研究宋史者有趙雅書、張元、梁庚堯、黃敏枝、黃寬重、李東華、劉靜貞和曹在松等。文大獲博士學位而研究宋遼史者,有石文濟、卓用國、李美月、趙振績、朱重聖、黃繁光、蔣義斌、陳信雄、姜吉仲、俞垣濬、崔景玉、江天健、劉振志、韓桂華與陳保銀等。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與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也培養了若干位研究宋史的博士,政大如譚溯澄、曹興仁、遲景德、權重達與熊琬等。師大如劉兆祐、龔鵬程和梁承武等。目前在臺灣與香港的公私立大學歷史系,幾均開「宋史」或「宋遼金史」;至設有研究所的,則開專門性課程,如「宋史專題研究」、「宋代社會經濟史研究」、「宋代史學與史料之研究」、「宋代政治史專題研究」與「遼史史料研究」等。在臺灣的宋史研究者於民國52 年(1963)由旅美的劉子健教授到中央研究院訪問期間,倡導而成立了「宋史座談會」(Colloguium on Sung History),迄今有會員五十多人。初期由趙鐵寒負責召集,除定期舉行座談會外,還與教育部合作出版《宋史研究集》。自62 年(1973)春季起由宋晞接任主持,王德毅襄助之,每學期舉行座談會兩次,每次請一位學者主講,接著討論, 兩小時結束。與國立編譯館合作出版《宋史研究集》。迄今已舉行座談會137 次,出版《宋史研究集》三十輯。該會並出版《宋史座談會一百次特刊》與《宋史座談會成立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文集》。該會會務於88 年(1999)10 月10 日由宋晞移交給王德毅主持。五年前臺大、文大、師大與中研院部分學者接受教育部委辦「宋代官箴研討會」,研讀宋人著作有李元弼《作邑自箴》、呂本中《官箴》、胡太初《晝簾緒論》、不著撰人《州縣提綱》、朱熹《朱文公政訓》、胡祗遹《樂山大全集.雜著》與《名公書判清明集》等書,也有研究生參加研讀與討論。按年出版報告書4 冊。關於宋史研究所需史料之翻印,初趙鐵寒主編《宋史資料萃編》兩輯,由文海出版社印行。第一輯含《靖康要錄》、《皇宋十朝綱要》、《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兩朝綱目備要》、《隆平集》、《東都事略》、《宋名臣言行錄五集》、《宋史翼》、《宋朝事實》與《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乙集。第二輯含《諸臣奏議》、《宋宰輔編年錄》、《名臣碑傳琬琰集》、與《宋史全文資治通鑑》等。王民信曾續編《宋史資料萃編》,臺灣的出版界相繼出版《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會要輯稿》、《三朝北盟會編》、《太平寰宇記》、《宋大詔令集》、《山堂群書考索》、《玉海》以及《聖宋名賢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等。在輯佚方面,以阮廷焯的貢獻良多,如〈李畋該聞錄輯〉、〈賈似道悅生堂隨抄輯〉、〈李燾文簡公集補輯〉、〈張舜民使遼錄輯〉、〈張舜民南遷錄輯〉與〈李宗鍔先公談錄輯〉等,均在《大陸雜誌》上先後發表。關於學術會議的舉行,以宋史而言,香港珠海書院與新亞研究所於1981 年5 月9 日合辦宋史研討會,由珠海客座教授兼中國文史研究所所長宋晞與新亞研究所所長孫國棟聯合主持,上午在新亞研究所舉行,第一次研討會,由宋晞主席,全漢昇講〈宋明間金銀比價的變動〉、李弘祺講〈宋代地方學校職事考〉,與蘇瑩輝講〈瓜沙曹氏兼事宋、遼顛末〉。第二次會由何丙郁主持,宣讀論文有陳直夫(曾一民代讀)的〈蒙古覆滅西夏之戰〉、趙令揚講〈北宋初期的尊王攘夷思想〉、吳景宏的〈再論「宋金攻遼之外交」兼及40 年來海內外宋史研究之一斑〉。下午在珠海書院會議廳舉行第三次研討會, 由全漢昇主席,宣讀論文有林天蔚的〈從《困學紀聞》看王應麟的史學」,譚汝謙的〈內藤臆說新釋〉,與羅桂成的〈宋代圖書之學〉。第四次會由孫國棟主持,論文宣讀有梁天錫的〈宋宰輔帶銜編修校譯制度〉,趙效宣的〈宋代公文書信傳遞制度〉,與龐德新的〈從宋代文士筆記及市人小說所見之當代市民生活〉。每場均熱烈討論,會議結束前並通過全漢昇、宋晞、孫國棟、蘇瑩輝、林天蔚、譚汝謙、李弘祺、吳景宏等9 人為聯絡人,繼續推動宋史研究活動。至於國際性的宋史研討會,1984 年12 月18 至20 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國際宋史研討會」,出席學者來自中華民國臺灣、中國大陸、美國、德國、澳洲及香港地區,雖祗有二十多人參加,但每人皆提論文,討論熱烈,惜論文集沒有出版。民國77 年(1988)6 月24 至26 日由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所舉辦的「國際宋史研討會」,以「宋代的城市與鄉村之發展」為主題,出席學者49 人,內有來自日、韓、星、馬、香港及美國學者20 人。宣讀論文43 篇。論文集於當年9 月出版。民國84 年(1995)12 月27 至29 日中國文化大學舉辦「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以「宋代士人與社會」為主題, 出席學者54 人,內有來自中國大陸、美國、星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地區計有18 人,宣讀論文39 篇。論文集於翌年3 月出版。民國88 年(1999)5 月10 至11 日臺灣大學歷史系舉辦「轉變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有十多位,也有日、韓的學者,討論熱烈。論文集已於民國89 年10 月出版。臺、港學者在這五十年中研究宋史所發表的論文不計其數,就專書而言,舉其要者,如羅香林的《蒲壽庚傳》、徐復觀的《象山學述》、方豪的《宋史》、孫克寬的《宋元道教之發展》、錢穆的《宋明理學概述》、《宋代理學三書隨劄》和《朱子學提綱》、劉子健的《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范壽康的《朱熹及其哲學》、鄭鶱的《陳後山年譜》、吳康的《邵子易學》、陳榮捷的《朱子門人》、《朱學論集》與《朱子新探索》、鄭壽彭的《宋代開封府研究》等。論文集則有蔣復璁的《宋史新探》、香港中國史研究會《宋史論文集》、宋晞的《宋史研究論叢》一至五輯,內容包括宋代戶口統計與戶等、商業發展與商稅、宋代與高麗、日本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宋代學術與宋學精神、與《宋史筌》研究等,黃啟方《兩宋文史論叢》、大陸雜誌社的《宋遼金史研究論集》、黃寬重的《南宋史研究集》等。就國際關係言, 如陶晉生的《宋遼關係史研究》、《宋遼金元史新論》與《金海陵帝的伐宋與采石戰役的考實》,程光裕的宋太宗對遼戰爭考》,江天健的《北宋對於西夏邊防研究論集》,王明蓀的《宋遼金史論文稿》與李天鳴的《宋元戰史》等。就政經與社會言,如楊樹藩的《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劉靜貞的《北宋前期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張峻榮的《南宋高宗偏安江左原因之探討》、劉馨珺的《南宋荊、湖南路的變亂之研究》、梁天錫的《宋代祠祿制度》和《宋代樞密院制度》、梁庚堯的《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蘇基朗的《唐宋法制史研究》、趙效宣的《宋代驛站制度》、朱重聖的《北宋茶之生產與經營》與馬德程譯《宋代的商業與城市》等。就哲學思想言,如羅光的《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蔡仁厚的《宋明理學》、蔣義斌的《宋儒與佛教》、戴景賢的《北宋周張二程思想之分析》、熊琬的《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張德麟的《程明道思想研究》與劉述先的《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等。就學術文化言,如王建秋的《宋代太學與太學生》、李弘祺的《宋代教育散論》、周愚文的《宋代的州縣學》、劉兆祐的《宋史藝文志史部佚籍考》和《晁公武及其郡齋讀書志》、林天蔚的《宋代史事質疑》、吳康的《宋代書目考》、朱傳譽的《宋代新聞史》、潘美月的《宋代藏書家考》、陳仕華的《王伯厚及其玉海藝文部研究》、蓋瑞忠的《宋代工藝史》、蔡秋來的《兩宋畫院之研究》和《宋代繪畫藝術成就之探討》與高木森的《五代北宋的繪畫》等。就人物傳記言,如禚夢庵的《宋代人物與風氣》、麥仲貴的《宋元理學家著述生卒年表》、徐琬章的《蘇洵及其政論》、湯承業的《范仲淹研究》、何澤恒的《歐陽修的經史學》、歐陽禮編著《歐陽文忠公遺跡與祠祀》、趙效宣的《李綱年譜長編》、程元敏的《王柏之生平與學術》、何廣棪的《陳振孫之生平及其著述研究》與《陳振孫之經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經錄考證》、張劍霞的《范成大研究》、劉昭仁的《呂東萊之文學與史學》、趙顯圭的《朱熹人文教育思想研究》、林繼平的《陸象山研究》與林逸的《文信國公研究》等。
關於工具書的編纂,有宋晞的《宋史研究論文與書籍目錄》,其增訂本(1905-1997)行將出版,王德毅有《宋會要人名索引》,他與昌彼得合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王恢的《太平寰宇記索引》及中央圖書館編《現存宋人著述目錄》等。
參 中國大陸的宋史研究
中國大陸地區自1949 年下半年以來,在中共統治下,對宋史的研究趨於消沉,雖有少數論著發表,但必須要提到馬列思想的言論。自「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所有學術性刊物均停止發行。要到1980 年10 月在上海成立「宋史研究會」以後,研究活動才告恢復,舉行全國性的研討會多次,如1984 年在杭州舉行第三屆年會,有論文104 篇,出版的《宋史研究論文集》祇收入36 篇,以社會經濟史論文居多。1996 年第七屆年會在雲南大學舉行,會後出版論文集,收錄論文28 篇。該會編印《宋史研究通訊》,陸續發行。1984 年在杭州
成立「岳飛研究會」,並舉辦研討會。至國際宋史研討會的舉行,1991 年8 月中旬在北京市召開,到國內外學者61人,河北大學於翌年8 月出版《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中國大陸宋史學者人數較多,分散在東南西北各文教發達的地區,他們的論著已出版專書者,如顧吉辰的《宋史考證》、《宋史比事質疑》和《宋代佛教史稿》、吳泰的《宋朝史話》、周寶珠、楊倩描、王曾瑜合撰的《北宋史.南宋史》、吳懷祺的《宋代文學思想史》、蔡崇榜的《宋代修史制度研究》、林平的《宋代史學編年》、聶崇岐的《宋史論叢》、華山的《宋史論集》、陳樂素的《求是集》兩輯及《宋史藝文志考證》、王雲海的《宋會要輯稿研究》與《宋會要輯稿考校》、陳智超的《解開宋會要之謎》、裴汝成、許沛藻的《續資治通鑑長編考略》等。政治史方面有張其凡《宋初政治探研》、張邦煒《宋代皇親與政治》、王瑞明《宋代政治史
概要》、王雲海等《宋代東京開封府》、周峰主編《南宋京城杭州》、林正秋《南宋都城臨安》、王雲海主編《宋代司法制度》、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刁忠民《兩宋御史中丞考》、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葉坦《大變法、宋神宗與十一世紀的改革運動》、漆俠《王安石變法》、楊渭生《宋麗關係史研究》、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薛梅卿《宋刑統研究》、趙曉耕《宋代法制研究》、李昌憲《宋代安撫使考》、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龔延明《宋史職官志補正》、梁太濟、包偉民合撰《宋史食貨志補正》、何忠禮《宋史選舉志補正》與祝啟源《唃廝囉─宋代藏族政權》等。經濟史方面有吳曉亮主編《宋代經濟史研究》、喬幼梅《宋遼夏金經濟史研究》、葛金芳《宋遼夏金經濟研析》、張家駒《兩宋經濟中心的南移》、戴裔煊《宋代鈔鹽制度研究》、汪聖鐸《兩宋財政史》、賈大泉《宋代四川經濟述論》、李華瑞《宋代酒的生產和征榷》、魏天安《宋代行會制度史》、姜錫東《宋代商業信用研究》、郭正忠《兩宋城鄉商品經濟考略》、《宋代鹽業經濟史》與《宋鹽管窺》、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傅宗文《宋代草市鎮研究》、陳高華、吳泰《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林正秋《泉州灣宋代海船發掘的研究》等。社會史方面有朱瑞熙等《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和他的《宋代社會研究》、張邦煒《婚姻與社會(宋代)》、吳松弟《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和梁太濟《兩宋階級關係的若干問題》等。哲學思想方面有石訓等《北宋哲學史》、侯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二冊、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姜國柱《張載的哲學思想》和《李覯思想研究》、馬振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哲學思想》、蔡方鹿《一代學者宗師─張栻及其哲學》、鄒永賢主編《朱子學研究》、(美)田浩著、姜長蘇譯《功利主義儒家─ 陳亮對朱熹的挑戰》、楊天石《朱熹及其哲學》與李之鑒《陸九淵哲學思想研究》等。文化教育方面有李保林等主編《中國宋學與東方文明》、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蔡春編《歷代教育筆記資料─宋遼金元部分》、羅傳奇、吳雲生合著《王安石教育思想研究》、陶懋炳《司馬光史論探微》、許肇鼎編《宋代蜀人著作存佚錄》與周寶珠《清明上河圖與清明上河圖學》等。人物傳記方面有黃錦宏《兩宋后妃事迹編年》、張其凡《宋太宗》與《趙普評傳》、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辛棄疾傳》與《辛稼軒先生年譜》、朱東潤《陸游傳》、《陸游研究》和《梅堯臣傳》、張家駒《趙匡胤傳》和《沈括》、徐規《王禹偁事迹著作編年》、程應鏐《范仲淹新傳》和《司馬光新傳》、曾棗莊《蘇軾評傳》、劉德清《歐陽修論稿》、襲延明《王安石》、宋衍申《司馬光傳》、季平《司馬光新論》、王曾瑜《岳飛新傳》、寧稼雨、朱彤《度性老謀秦檜》、來可泓《李心傳事迹著作編年》、黃玉石《鄭樵傳》、陳世松《余玠傳》、王智勇《南宋吳氏家族的的興亡》和楊正典的《文天祥的生平和思想》等。關於史料與典籍的整理,以新史料的發現言,大陸地區以出土的宋人墓誌與陪葬品為主,關於墓誌資料之研究,黃寬重撰〈宋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以大陸地區出土宋人墓志資料為例〉,在317 件墓葬報告中,墓志資料較完整的有172 件,他從增訂宋史列傳資料、宋人文集之輯補與利於家族史之研究等方面加以分析。四川省社科院等編《大足石刻內容總錄》、郭相穎主編《大足石刻》與《大足石刻研究文集》。至典籍的整理,在「四人幫」倒臺後,即迅速恢復,如(一)點校重要史籍方面:有《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興小紀》、《宋刑統》、《元豐九域志》、《朱子語類》、《宋高僧傳》、《直齋書錄解題》與《宋詩紀事》等。文集有《李覯集》、《宗澤集》、《二程集》、《曾鞏集》、《司馬光奏議》、《欒城集》、《胡宏集》、《蘇魏公文集》與《蘇轍集》等。筆記則有《邵氏聞見錄》、《雞肋篇》、《春渚紀聞》、《鶴林玉露》、《石林燕語》、《齊東野語》、《賓退錄》、《湘山野錄.玉壺清話》、《麈史》、《甲申雜記.聞見近錄》、《癸辛雜識》、《稽古錄》、《四朝聞見錄》與《事物紀原》等。(二)輯佚方面:(1)《宋會要輯稿》,有陳智超整理的《宋會要輯稿補編》,補編內容為民國初年吳興嘉業堂主人劉承幹聘劉富曾整理輯本,被「痛加刪除」者。該稿於1953 年由北京圖書館自舊書店來薰閣購進,正是徐松原輯本的一部分,經陳智超整理出版。他在〈整理說明〉中說:輯文可大別為兩類:第一類為今本《宋會要輯稿》所無,劉富曾誤當作複文刪落。這一類有十餘萬字。..第二類確實是複文,但情況各異。從來源來說,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宋會要》原本的重複,另一類是《永樂大典》的重複。現在把上述兩類全部內容一起影印出版,第一類內容,它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至於第二類,可作校補之用。..有些複文,不但可校今本《輯稿》之誤,還可補今本《輯稿》之缺。例如,今本《輯稿》食貨十五至十七載北宋各州縣以至鎮、寨的商稅額,是有關宋代商業、財政的珍貴資料。但其中永興軍路的商稅額,脫漏十四行(食貨一五之十六下半頁)。《補編》所收商稅門複文,可補今本之脫漏,為慶州全部,解州、虢州各一部。如果沒有這些複文,不但成為缺陷,而且還會導致全部統計的錯誤。這部數十萬字《宋會要輯稿補編》影印出版,為宋史研究提供新的資料。(2)《名公書判清明集》是研究南宋後期社會、經濟和法制的重要史料,以往祇刊行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的宋殘本,1982 年,中科院史研所的研究人員在北京圖書館發現了十卷本的明刻本,後來又在上海圖書館找到十四卷本的明刻本。這殘本的內容為宋殘本的四倍。(3)《陳亮集》,陳亮是南宋孝宗時代的名學者,死後其著作被編成《龍川文集》四十卷、《外集》四卷刊行於世。明成化年間,永康人朱潤、汪海以殘缺的文集和外集合併,改編為三十卷本,正式刊行,這就是1974 年點校本《陳亮集》的底本。後來, 美國阿里桑那大學田浩(Hoyt Tillman)教授在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找到宋刊本《圈點龍川.水心二先生文粹》四十四卷,鄧廣銘利用宋刻影本與明成化本比對,乃以成化本為底本,增收《二先生文粹》中〈策問〉三卷、〈漢論〉五卷、〈任子宮觀牒試之弊〉、〈人法〉二文、《永樂大典》殘卷中〈代妻父祭弟茂恭〉、〈代妻祭弟何
少嘉〉二文,刪除元人所作〈後杜應氏家譜序〉一篇。卷首之前有鄧廣銘撰〈陳亮集增訂本出版說明〉與〈陳龍川文集版本考〉二文,具參考價值。(4)《范成大佚著輯存》,范成大是南宋孝宗時代的名臣,著作多,他的詩早在1962 年就點校出版《范石湖集》,但文論多散
佚,孔凡禮在傅璇琮蒐集的基礎上,又從《永樂大典》、《黃氏日抄》、《歷代名臣奏議》、《宋會要輯稿》等書中,輯出文論135 篇、詩9 首、詞88 首、殘篇若干,這是研究范成大及南宋中期歷史的重要史料。(5) 《四庫輯本別集拾遺》,此書由欒貴明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數十種《四庫全書》本遺漏的別集資料,共收文章計1,864 條,其中大部分是宋代文獻,如吳詠《鶴林集》,《四庫全書》本僅有《永樂大典》中輯出64 條, 本書所輯多達464 條,多屬「制」、「誥」,比四庫本多四百條,是研究宋史的可貴資料。至四川聯合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輯的《全宋文》和北京大學主編的《全宋詩》對宋史研究有其貢獻。關於工具書的編纂,多屬集體合作,比較重要的有《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遼宋西夏金史卷》、兆奇編《宋元學案立目人物索引》、王曾瑜主編《歷代名臣奏議篇名人名索引》。在《宋史研究通訊》上發表的有湯建國編〈宋史著述文資料簡目〉、〈宋代文化史論文資料選目〉等。及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現存宋人別集版本目錄》,均有助於宋史的研究。
肆 結語
宋代史學在中國歷史的地位上是崇高的,無論是史學的發展,史體的創新,史家的眾多,對修當代史的倡導,以及史學思想的確立等。宋代史學在繼續向縱深延伸的同時,在廣度上也有空前的擴展,匯融到廣大文人士大夫的學問與思想裏,使他們的言論與作品具有明顯的歷史感。宋代文人以史入詩、入詞、入文,無論在廣度、深度上,還是在思想性、藝術性上,不但五代以前所無法比擬,即後來的元、明、清時代也難望其項背。

回顶端  
正法眼藏



注册时间: 2004-12-07
文章: 25

发表于: 星期三 十二月 08, 2004 6:57 pm    文章主题:     

--------------------------------------------------------------------------------

好文,顶一下

回顶端  
潇潇一水间



注册时间: 2004-08-24
文章: 3697

发表于: 星期四 十二月 09, 2004 10:24 pm    文章主题:     

--------------------------------------------------------------------------------

苦冰好久不见了!

回顶端  
 
       国学论坛 首页 -> 唐宋史研究  
第1页(共1页)



Powered by phpBB Search Engine Indexer
Powered by phpBB 2.0.10 © 2001, 2002 phpBB Group
国学 论坛
Jinseokvo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5-5 05: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5-4 15: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