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45|回复: 0

关于中国女海神的产生问题

[复制链接]

0

主题

6146

回帖

90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062
发表于 2005-6-6 09: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神天后对航海家来说,是慈祥的海上保护神。直到今天,在不少南洋名埠兴安会馆的会刊中必定提及妈祖庙的创建和有关妈祖的问题。这到底是为什么?本人在翻阅资料后,现就妈祖的起源和神化问题,讲几点个人看法,同大家商榷。

    关于中国女海神的产生问题

    中国人民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秦始皇时期,方土徐福三次东渡求仙,第三次带去了三千童男童女、并百工、谷种。为了避免砍头之祸,一去不回,传说定居日本。但日本的史学界只承认徐福曾在日本登陆,日本现在的“徐福村”便是纪念史前徐福的登陆地。村里居民并不是徐福的后代。最近,在美洲深山中发现保留有汉语汉文的原始人类。如果确系如此,这是我国航海史学上研究的新问题。隋唐以后,我国与日本交往,日本留学生不断到长安,回国时海路常经朝鲜去日本,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北路,它的终点是以日本为转运站远达菲律宾澳洲一带。此时南路广州已开港,广州汉楼船将军马援、路博德远征至交趾(现越南)。汉武帝消灭了南汉在广州的割据者刘■后,广州的远洋贸易到达亚历山大港。至唐中叶时,广州山有阿拉伯商人居住的番舍区域。唐末黄巢起义部队进入广州时,番舍为起义者所毁。往后广州对外贸易渐衰。南宋在泉州开港,设立了市舶司。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在元代可与世界名港亚历山大齐名。由泉州或广州出发的航线,则是所谓中国海上南路的“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在时间上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尚早半个世纪。这些历史事实可以扼要地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

    (1)在科学落后的宋初,航海谋生的人们迫切需要他们的保护神。最终找到了认为是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勇敢而慈祥的女海神。

    远在十世纪时,中国航海参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现了隔舱航舟,万一在海上遇难触礁时,可能撞破一角,一、二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但是海上气候变化万千,强风暴雨不时发生。当时因为没有气象预测,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雨大作时,因无航标指南针的指向,或失去了效用。所以在十世纪时期,航海事业是十分艰巨的。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但这种想象中的自然神,形象丑恶。录东海龙王敖广,在群众印象中一直认为是凶神。加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

    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所以当她死后,被人们崇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参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她是航海人的精神寄托。明万历年间高澄出头使琉球,在他回航后的《使琉球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例子。它说:“船摇荡于暴风雨中,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祈于天妃,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叶重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数十人举而有余。”这一段记载很可以说明女海神妈祖成为航海家的兴奋剂。

    (2)从史料记载上,南宋开禧元年的紫金山击金和合肥的解围,是以妈祖的精神寄托作用来鼓励士气的。元代的运河漕运不通,采取丞相平章国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颜的“南粮北调”的主张,起初官方造舟把国家粮食直接由江南粮区海运到直沽,后来改 雇用民间舟舶包运,有私商兼任海上运输。自广州北至天津天妃宫普遍建立,可以看出当时航海者对妈祖的信仰程度。自南宋起,例定舟内载海神航行,朝夕拜祈。胆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了“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国传统的航海事业的保护神。

    (3)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研究中国女海神信仰传播和影响,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和平交往的媒介;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为“开如妈”。台湾的妈祖神像是从湄洲祖庙分炉过去,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妈祖是今天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关于中国女海神陪神问题的根据

    (1)关于妈祖神化问题:宋初佛道两教盛行,佛教徒认为观音菩萨是分管南海的。根据这一点,航海家就想像出海神天后是“观音”托生。因而在“妈祖传略”部分,有其母王氏因祈祝于南海观音而生林默和林默幼喜念经礼佛的说法。但当时上自帝王下至臣民,都是道家的信徒,有宋一代的帝王对道家的信仰是奇奇怪怪的,神宗的年号“大中祥符”是奸臣王若软若播弄“天书”的把戏。甚至忠君爱民的宰相寇准,也假借得到“天书’而奉献,以取得进身之路。宋徽宗自称是太上道君平安皇帝。至于臣民如何呢?蔡襄知福州时,为了发展医学而颁布施行宋仁宗时的五千多验方时说:闽俗右巫左医,为害甚矣!”宋初的历史背景必然使风行一时的道家也出来说话了,道家们不甘落后,于是在“妈祖传略”中就出现了“十三岁由道士玄通授以玄微秘法”的另一说法,后来更有“窥井得符”,“玄通变化”和“乘席渡海”救人等说法,这都是道家的说法。从宋代一直至清代,在科学落后的八九百年期间,妈祖成为航海者的精神寄托,使航海者有勇气向茫茫的海洋进军。

    由于女海神的确定,在没有超声波和无线电发明以前,航海家就设想出所谓“千里眼”和“万里耳”的陪神借以观察和发现万里重洋的复杂情况,以便于女海神施行解救。所以林默神化后,最初的陪神是“千里眼”和“万里耳”。而他们的依据是佛经,佛经说佛有“六通”。即所谓:“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那二尊陪神是“天眼通”和“天耳通”,这是佛家的设想。至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是很会利用道教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他在“永乐大典”的钦定本中,塑造和钦命了局部地方的水神,如浙江的“茅竹水仙记”中说“若茅竹五水仙,实天妃这股肱……”。因而在湄洲庙的正殿中就一共排列了十八尊的陪神。这样一来,海神妈祖的神化就复杂化了,兼有佛、道两种神性。但事实上,佛教道教对比都不认账,她的神化独立成为似道似佛,实质上是非道非佛的,仅公是航海家们精神寄托的独立神。

    对有关妈祖史料的理解

    宋、元、明、清四朝正史的“庙坛”或“群祀”部分,妈谊都有明确记载,起码可以说明对当时的航海交航线、地名变化、民间习俗、政治方针等方面具有史料上的参考价值。但对明末清初《显圣录》和《湄洲志》两书的出现就要加以分析,《显圣录》是根据永乐年间的《三教搜神大全》一书对妈祖神化的编造,有时代的局限性。有迷信落后的因素,但中心内容是妈祖海上救人。《湄洲志》是《显圣录》的进一步发挥,是清乾隆年间举人林清标答应其儿子林霈的要求而编撰的。林霈当时任台湾风山教谕。自雍正以后,台湾各地天后宫如雨后春笋,台湾人民迫切要求知道海神天后史迹,林清标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敕封天后志》——简称《湄洲志》。当时西方科学学术逐渐由传教士传播到中国,所以林清标就把《显圣录》中许多神怪部分删除而保留一些神话部分,另加上了清初统治阶级利用海神征服台湾的资料。从今天看,其内容仍然是神异事迹较多但对当时的历史航线、航运贸易和外交方针等也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料,更可以看出郑氏政权传到其孙郑克■的降清过程,而取得祖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从而我们可以联想今天台湾回归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同样地是出于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7 02:4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