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妃与郑和下西洋
www.mazu.xinhuanet.com 新华网·妈祖在线 2005-04-24
【 字体:大 中 小 】 【进入论坛】 【关闭】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年)先后7次下西洋。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他率领规模浩大的船队,对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贸易和友好往来。
古代人们驾着小船,凭借自然风力依靠风信航行,海上风云变幻莫测,经常有遭到风浪而葬身大海的危险,航海的安全成为航海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当时对天时的变化不能完全掌握。于是就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郑和所处的明代,中国的造船技术比以前更加进步,航海经验更加丰富。但在海上航行仍然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祈求神灵保佑是他们胜利完成下西洋任务的精神支柱。郑和既乞求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保佑,也乞求海神天妃的保佑。
郑和出生于伊斯兰教家庭,其祖父和父亲都曾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他本人亦信伊斯兰教。永乐十一年四月关了曾到西安求通译国语可佐信使者,西安清净寺掌教哈三应征前往。据说“在海风涛横作,几至危险,乃哈三吁天,恳恳默祷于教宗马圣人者。已而风恬波寂,安妥得济”。遂重修西安清净寺。永乐十五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道经泉州,曾到泉州灵山伊斯兰圣墓行香,希望灵圣庇护,且立有碑云:“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护。镇抚蒲和日记。”郑和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到中国伊斯圣教圣地泉州灵山伊斯兰教先贤墓行香,是想借助伊斯兰先贤的神力来完成下西洋的任务。
郑和又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曾受菩萨戒法名福吉祥(一说福善),他多次施财命印造《大藏经》舍入名寺。其动机是“累蒙圣恩,前往西洋等处公干,率领官军宝船,经由海洋,托赖佛天护持。往回有庆,经置无虞,常怀报答之心,于是施财,陆续印造大藏尊经。舍入名山,流通诵读”郑和积极利用佛教从事外交活动,他第一次出使西洋到达锡兰时,曾劝其国王敬奉佛教,远离外道。永乐七年再次到达锡兰山,因“深赖慈佑,人舟安利,往来无虞”饰施佛寺金银、织金、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以充供养。并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文为汉文,泰米尔和波斯文三种。郑和尊重佛教国家的信仰,通过佛事活动增进这些国家对明朝的崇敬,增进这些国家与明朝的友好往来。为顺利进行下西洋提供了条件。在国内郑和施舍给福建长乐南山塔寺、云南五华寺、镇江金山寺、北京皇后寺等大藏经,并修复长乐南山塔寺、云门寺和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等。
郑和下西洋凡7次,历时近30年,涉沧溟10万余里,往还于太平洋、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前后到达30余国。他乞求保护的主要神祗是海神天妃。
天妃姓林,名默,莆田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她生长于海边,从小学会游泳。有一次遇大风船翻,她奋不顾身救起父亲,找回兄长尸体,此事颇为人们所称赞。她经常为老百姓行医看病。在海上抢救遇险的渔民。相伟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她升天为神。
世代以渔业为生的湄洲屿人民经常在海上遇到风险,他们相信林默的神灵在海上保护他们,每当遇到风险,只要高声呼唤妈祖的名字,她就会赶来救援。天圣年间,在她的故乡湄洲屿,首先建祠敬奉妈祖。庆元二年,在当时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泉州建立天妃宫。南宋首都杭州市舶司侧,也建顺济圣妃庙,祀奉天妃。沿海各地的渔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上保护之神,从北起丹东、营口、秦皇岛、天津到南京、上海、宁波、直至广州、北部湾都陆续建天妃宫。台湾全岛有天妃宫四百余所,内地也有天妃宫,如江西景德镇、贵州镇远等均有。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越南等地也有天妃宫。海神天妃的影响范围之广可见一斑。这说明我国不仅是一个内陆国家,同时也是海洋国家。
海神天妃不但得到航海者的祀奉,而且受到统治阶级的封号褒扬。宣和五年封顺济夫人,绍熙元年晋封妃爵。元至正十八年封天妃,康熙二十三年封天后,道光十九年封天上圣母。宋朝宣和五年至开庆元年136年中晋封13次。宣和四年(1122)路允迪使高丽,中流震风。八舟七溺,独路所乘神降于樯,安流以济,还奏闻赐顺济庙号。此后凡从海路出使的都要到天妃宫祀祭,以求保佑。他们不仅在出使前要到天妃宫祀祭,而且在使船上敬奉天妃。嘉靖十一年给事中陈侃及其行人高澄奉命使琉球,所乘之船“舟后作黄屋二层,上安诏敕,尊君命也。中供天妃。顺民心也”。使臣登舟必先迎请天妃,奉祀楼上,而以■公从祀。郑和奉使西洋所乘宝船是否作黄屋供天妃,史书虽无明载,但从郑和虔诚崇奉天妃看来,宝船应该也会供奉天妃的。
据《天妃之神灵应记》碑记载:“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保佑之德”。《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所载亦同。他们认为郑和本下西洋能在海上平安航行,主要靠朝廷的威福和天妃的保佑。
天妃是如何护佑郑和在海上航行的呢?据上述两碑铭记“溟渤之间,或遇风涛,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虽在颠连,亦保无虞”。罗懋登《西洋通俗演义》描述得更为详细:当乌天黑地,浪滚涛翻,狂风刮地而来时,郑和和王景弘跪道:“信士郑某,王某恭奉南赡部洲、大明国朱后帝钦差,前往西洋,抚夷取宝,不料海洋之上,风狂浪大,宝船将危,望乞天神俯垂护佑。回国之日,永奉香灯。”祷告已毕,只见半空中划喇一声响,响声里吊下一个天神。天神手里拿着一笼红灯,明明白白听见那个天神喝道:“甚么人作风哩?”那天神就有些妙处,喝声风,风就不见了,喝声浪,浪就不见了。郑和率舟师在大海中航行遇见到风浪。在生死悠关的时刻,天气突然变化,风平浪静,因此认为是天妃护佑的结果。
郑和下西洋行前沿途要祭祀天妃,平安归来后要酬谢天妃。
郑和使古里、满刺加还,言神多感应,永乐五年新建南京龙江天妃庙成,遣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
永乐七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内官尹璋往榜葛剌国公干,祷神求显应。遣郑和和太常寺少卿朱焯传诣湄山致祭,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赐庙额曰:“弘仁普济天妃之宫”,岁以正月十五日,三月十三日遣官致祭,著为令。
永乐十四年明成祖御制《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对天妃保佑“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加以褒扬。此碑立于南京天妃宫内。
永乐十七年九月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归来后,为了报答天妃护佑之功重修天妃宫于南京凤仪门外。
宣德五年郑和出使西洋,舟师泊于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祠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护助之功,修饰天妃宫,郑和勒《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昭示永久,并植西域海棠。
湄洲屿为天妃升化之地,也是最早建天妃宫的地方之一,郑和屡次到湄洲天妃宫祈求天妃保佑。永儿七年郑和第三次奉使,途经福建时,奉旨到湄山致祭天妃。永乐间,“中贵人三保者下西洋,为建庙宇海上,大获征应。宣德六年郑和等率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并府县官员诣湄屿买办木石,修整庙宇。
福建长乐是郑和下西洋抛锚的据点和活动基地,正如郑在《天妃之神灵应记》所说:“长乐南山之行宫,余由膛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郑和停泊长乐据史籍记载有:“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自苏州刘家港泛海至福建,后自福建五虎门扬帆。”永乐七年“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泊,十二月福建五虎开洋”。永乐十年“自福建福州长乐县五虎门开船”,宣德六年“驻泊兹港(长乐)等候伺风开洋。”
郑和在长乐太平港五虎门停泊的目的是:等候风信,休整,增补舟师、杂役、武装官兵,检查维修船舶,补充给养和尝赐人物。另外一个目的就是祭祀海神。永乐十三年郑和等奏建长乐南山行宫、天妃庙、三清观,以为官军祈报之所,还于宣德六年立《天妃之神灵应记》于长乐天妃宫,以贻永久。
泉州为郑和下西洋所经之地,永乐五年以奉使西洋太监郑和责令福建守镇官重修泉州天妃庙,自是节遣内官及给事中行人等官出使琉球。暹罗、瓜哇、满剌加等国,以祭告为常。
随郑和下西洋的官军,因受天妃庇护,回到驻地也立天妃宫,如福建邵武虽在内地。但永乐间邵武卫官军从征西洋,舟楫颠危,赖神以济,归因立庙
郑和屡次祭祀天妃,修建天妃宫,把它下西洋的经过立碑于天妃宫,这是因为:一、海神天妃是当时航海家的精神支柱;二、是顺从随赴西洋的水兵和兵士等众人信仰海神天妃的心理,仰求神佑,以辅人力,达到民众对西洋活动的支持。
海神天妃得到宋元明各代统治阶级褒扬,特别是郑和下西洋中得到明成祖的褒赐,遂加深后代航海参者对天妃的信仰。正如《闽中金石略》所云:“今则大船小舟可群奉天后,涛山浪屋之中,声响昭灼,立专祠,锡徽号,问所为昭惠庙者,盖不能举其名矣”。
郑和第7次下西洋之前立于长乐南山天妃宫的《天妃之神灵应记》和立于刘家港天妃宫的《娄东刘家港天妃石刻通番事迹记》,将他七次下西洋的时间和前6次的航海经历,宝船船只,人员编制,修船设备等刻于碑上,为我们研究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有人认为是为发寻找被明成祖取代了的建文帝;也有人认为是明成祖为了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富强;还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发展海上贸易。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我们还是从明成祖御制《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和郑和所立《天妃之神灵应记》寻找答案。《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云“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天妃之神灵应记》云:“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土良,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赍币赍之”郑和下西洋不是从经济目的出发,而是要恢复和发展明王朝同海外国家间的政治联系,即所谓“宣德化而柔远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增进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亚非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人民,对郑和下西洋给他们带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是感恩戴德的,不少地方为了纪念郑和,就以他的名字作地名。如马来西亚的三宝城,三宝井、泰国的三宝塔、三宝港、印尼的三宝垄,爪哇的三宝洞,三保墩。许多国家还盖庙祀之,泰国、印尼、爪哇、柬埔寨均有。这说明当地人民对他的怀念,也是中国人民和亚非人民友谊的象征。
天妃是护海女神,从宋至清,一直为历代航海者所祭祀,历代统治阶级都利用天妃为自己的政权服务。郑和下西洋,天妃更加受到褒扬,其影响更为深远。天妃宫是古代祭海中心,也是古代船工娱乐场所,庙中的建筑、壁画、碑刻、船模等集中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贸易往来,海外交通等情况,是研究楞代经济、海外交通史、航海史、科学技术史和民俗学的珍贵资料。正如王振铎先生所指出的“宣传天后宫的作用与保护其遗址,不仅是文物保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沿海人民及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希望大家都加以重视。(李玉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