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boluowang.com
正體
切换到窄版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快捷导航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家园
Space
新闻子站
评论子站
生活子站
娱乐子站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本版
帖子
日志
用户
阿波罗网论坛
»
论坛
›
阿波罗世界之门论坛
›
文艺书香
›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717
|
回复:
0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复制链接]
gogo2man
gogo2man
当前离线
积分
13947
IP卡
狗仔卡
474
主题
428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3947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14-11-7 13: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來源:360doc個人圖書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三个境界是辛弃疾《青玉案》中的最后一句。这个女子没有“宝马雕车”,也不在“笑语盈盈”之列,她远离众人,淡泊自恃,超凡脱俗,伫立在灯火暗淡的地方。其实,这个女子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人生奥妙或真谛。而我们千百遍地寻觅她的踪迹,忽然间回首一瞥,她却在那里。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人生就是一种修行和参悟,就是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生活给我们“设置”了重重障碍,一些人被束缚住了,不能悟破,而另一些人突破了重重障碍,顿悟了生活的真谛。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魅力,因为他一生相当坎坷不幸,却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中说:“他的思想有印度风味,脾气却完全是中国人。由佛家绝灭生命的信仰、儒家生命的哲学和道家简化生命的信念,他心灵和感觉的坩埚熔出一种新的合金。”苏轼以儒家精神担纲,以佛家精神超脱,以道家精神养气,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与出世的交互中,在激情与虚幻的转化中,在儒、佛、道的碰撞激荡中,苏东坡得到了融会、整合与统一,从而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荡、超然无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受儒道释的影响,苏轼的人生观呈现两种面貌,一是儒士,一是隐士。在贬谪黄州之前,他以儒士心态积极有为于世,冀望建不朽功勋,留万世芳名,表现的是一种入世的旷达心境。但贬谪黄州之后,因乌台诗案打击和朝廷政敌的迫害,他有为于世的儒士心态严重受挫,退隐以求超脱旷达的隐士心态支配着他的精神,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心灵净化,即内在超越的出世的旷达心境。苏轼的这种旷达在前后《赤壁赋》中得到充分展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仕途坎坷,其心态经历了孤寂、淡泊、旷达的历程,并以旷达为主旋律,使心灵得到净化,最终参悟了人生的真谛。他对人世深刻思索,把现世的进退纷争看得太透彻了。他屡次的谪居生活,并没有使他感到消沉,反而更深入于佛禅,形成“外儒内道”的情形,他看到了人生如梦的一面,更体会到人间的美好与温馨。他被贬惠州时,相伴十四年的侍妾朝云死了,自己也两目昏障,尚自“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再贬儋州,他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并且希望长作海南人,“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后来渡海北归时竟叹“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在临终之际,竟然悟出了“早知臭腐即神奇,海北天南总是归”的禅悟境界。他一生受各种奸臣排挤、陷害,屡受磨难,几经生死,喜爱他的人为之落泪叹惜,憎恨他的人为之欢呼雀跃,然而东坡却始终依然故我,潇洒,乐观、开心行走于天地之间。正如他在的《临江仙》所作:“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的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的敏锐的洞察。相反,历经种种之后,他更懂得收藏和珍惜一点一滴的快乐,活出了一派天真、一派精彩。
“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宋词中超绝千古的佳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态度。在困境中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与世俗抗争,保持自己人格魅力,道德操守;同时,他明白人这一生最终要归于和谐和平淡,所谓的风雨终将过去,而风雨过后是彩虹,忧愁和美丽在生命中相互转化,最终达到融合和平衡,因此也就无所谓风、无所谓雨,也无所谓晴,一切皆淡然,超然和豁然。苏氏理论的核心便在于此,即人生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地道、天道和人道的融合和归一,人与天、地终将融为一体,人来自大自然,最终也会返回大自然,人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肉身、心灵都是大自然即天地的一部分,一个人首先要做回他自己,也只能做回他自己,才能恢复自己完整的人格,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获得大快乐、大释放和大解脱。苏轼参透了人生,把对社会角色认同的追求转向自身内心的丰富,以一种达观,旷远,超绝,卓然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拈花一笑,心境一片恬然澄明。他对自身的关注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以一种更有力的方式对抗世俗的混浊。
当一个人参悟了人生的奥秘,洞晓了生死的真相,他就真的不会计较名利得失,不会苦苦执著于社会角色的认同。苏轼以他襟怀豁达、处变不惊的旷达境界,让我们看到了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
|
阿波罗网
GMT+8, 2024-11-3 18: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