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诚毅 于 2014-11-12 21:52 编辑
习安会:厌恶之情表现在两个男人脸上 图
【阿波罗新闻网 2014-11-12 讯】
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晤。这是中日领土争议关系紧张两年半来,两国领袖首次正式会晤。外界本期待,这是中日关系「破冰解冻」的开始。但从中日四点共识「字斟句酌」,到两位领导人相敬如「冰」,说话语带玄机,中国官媒、日本和国际媒体解读都不乐观。「习安会」勉强成局,但中日互信度很低,英国「每日电讯报」甚至称这是「全世界最尴尬的首脑握手」「厌恶之情表现在两个男人脸上」;但中日总算打开了交流大门。
有评论认为,只要见面,安倍就赢了,因为他向美国、党内「亲华派」和日本企业界都有了交代。日后发展,并非操在任何一方之手,何况两位领导人都代表国家,背后都有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民众,用放大镜检视两人言行。
看大陆官媒报导,就充满玄机。新华社发布「习安会」新闻,三大特别处让外界议论,显示安倍的「特殊待遇」。一,点明习近平是「应约」见安倍。意指日本多次主动提会晤要求,旁证习对日本的强势高姿态。二,强调安倍是「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日本首相,但报导其他国家领导人没这个附带称呼,弦外之音是安倍「搭APEC顺风车」,才有机会被习接见。三,陪同会见者仅有国务委员杨洁篪,与习近平会晤俄、韩、星、马、越、加等国领导人,有王沪宁、栗战书、杨洁篪等人参加,显示安倍的规格低于其他双边会晤,刻意「压制」日本。
反观日本媒体,报导态度一样保留。共同社评论,由于安倍并不希望在钓岛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让步,日中幕后交涉实际上仍「充满紧张感」。日本时事通讯社报导,自民党总务会长二阶俊博9日夜在日本电视节目说,日本应答应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建议。但很快遭安倍政府批驳,称日中之间不存在应当搁置的问题。这些都说明,中日领导人冰冷握手和简短25至30分钟谈话后,日后关系变数仍多。
尽管如此,中日代表7日会谈达成的四点共识,不仅实现「习安会」,也有助东亚情势缓和,它反而比习安会谈话更具前瞻和延续性,值得申论。
共识声明第一点,中日将从(过去42年)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和精神,继续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意谓中日须从中国军经力量快速崛起、超越日本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扩大集体自卫权、美日再度修订安保联盟、中日竞相援外与军售等角度,重新诠释彼此间的关系。
而东亚新战略环境是美、中、日、韩、俄都在亚太地区军备竞赛,也竞相军售(俄售中、中售巴基斯坦、美售日韩;俄售印、美售澳印马台、日售澳印越菲、韩售菲)。经贸也呈现中国领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与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对垒局面。
军经之外,美中在外交上拉帮结派,美国巩固与盟国关系,拉拢越南、印度与印尼等新兴伙伴。欧巴马总统仍在亚洲极力推销自由、民主、人权等传统价值,安倍亦步亦趋在美国总统或中共领导人脚步后,推动「地球仪外交」,建构自己的「自由与民主之弧」。这些态势多少框限了中日的融冰。
共识第二点,双方未来将本著「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精神,克服两国政治障碍。但对内容与范围并未明言,参拜靖国神社、慰安妇、南京大屠杀、窜改历史教科书等争议,都难在共识中找到「解答」,隐藏的未爆弹未拆除。
共识第三点,双方都体认钓岛等东海海域存在「不同主张」,同意建立危机管控机制。这点比较有积极性,但「不同主张」内涵并未言明,刻意迴避「主权」字眼,躲避争议目的就是为成就「习安会」。这种「机巧」设计,是一时的各取所需,但建立危机管控机制,或有助降低军事摩擦风险。
共识第四点,两国将利用各种多边与双边渠道逐步重启政治、外交和安全对话,努力构建政治互信。这是双方的善意期待。根本上,中日纷争部分根源在美国,日本是美国的盟国,中日想和好,核心问题是中美关系改善,迴避大国崛起的历史魔咒。习近平同意会安倍,或许在表现主办国的礼貌风度,中日关系想修好,关键须靠双方本于四点共识,日后用心去经营。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王笃若 来源:世界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