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99|回复: 0

郑和船队水手非洲留血脉 肯尼亚女孩中国寻根

[复制链接]

0

主题

6146

回帖

90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062
发表于 2005-7-5 11: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郑和船队水手非洲留血脉 肯尼亚女孩中国寻根   
  
  

南京晨报7月4日报道,昨日上午9时整,南京电视台2楼演播大厅里人头攒动。一位肤色黝黑、有着一双东方女性美丽大眼睛的肯尼亚女孩走上了前台,大厅贵宾席上的一位郑和研究者动情地说:“她是我们的孩子!”顿时,掌声雷动。

落难水手肯尼亚留血脉

沙里夫出生在东非肯尼亚滨海省拉穆群岛。据其介绍,自己的祖先是来自中国上海的水手。600年前,郑和船队中 的一艘大船行驶到印度洋帕泰岛上家村附近的海域时,触礁沉没,20多名中国水手登上大船上的小船,逃生至帕泰岛的上家村,他们教当地黑人耕地种田,结网捕鱼。后来当地居民接纳了这些中国水手,并与他们通婚生子,繁衍至今。

肯尼亚女孩动情忆祖先

“今天来到祖先的家园,我非常开心,中国技术非常发达,祖先的土地非常美丽,我爱中国……”沙里夫深情地说。

据沙里夫回忆,小时候常听外祖父讲故事,说的是中国祖先娶了黑人妻子后,他们之间有一个规定:生了女儿的中国水手,必须将女儿嫁到生了儿子的中国水手家中,这样可以保持正统中国血脉的延续。“我妈妈是正宗的中国水手后裔,到了妈妈这一代,中国后裔大部分迁移到城市中去,妈妈嫁给了当地人……”

肯尼亚发现中国的沉船

记者从《郑和下西洋》编导吴建宁处获悉,当初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驻帕泰岛工作人员穆罕默德博士接受剧组采访时称,上家村是帕泰岛上最古老的村子,建于公元8世纪。传说中国水手上岸后想居住在这里,但当地人一开始并没有接纳他们,水手中一位刀法出众的勇士杀死了当地一条危害多年的大蟒蛇,此后他们才得以在上家村定居下来。由于帕泰岛海域没有污染,《郑和下西洋》摄制组在该附近海域,拍到了中国的沉船以及从沉船中打捞出来的大量中国明代器皿。

史料证明郑和水手足迹

另据英国剑桥大学的考古专家考证资料显示,上家村在15世纪中期被焚毁,焚毁的原因可能是战乱和缺少淡水。如今,上家村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但shanga(上家,斯瓦希里语读音转成汉语拼音为shanggai)在斯瓦希里语中的原意是蜜蜂,上家村叫这个名字原意是“有蜜蜂的地方”,而另一种解释是shanga这个词来自于shanghai(上海),shanghai(上海)是在中国,当时人们取这个名字是提示自己是从中国来的。目前上家并没有发现蜜蜂,所以shanga(上家)来自Shanghai可能性更大。

原来在斯瓦希里语中,Shanghai中的h并不发音,因此“上家”的读音和“上海”完全一样。如果上家的名字真的来源于“上海”的话,那么可以肯定,遇难的中国船只来自于中国元朝以后的时代———上海从唐朝起称为“华亭”,元朝统治者到1291年始建上海县。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是从当时的上海县太仓出海口出发的,许多水手就是上海太仓本地人,符合取名“上家”这一纪念故乡的说法。

沙里夫的故事感动华人

美丽的沙里夫有一段苦难的历程,昨日她告诉翻译,自己在家排行老四,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姐姐已结婚生子,弟弟还在念书,母亲于数年前和父亲分居,全家人的生活靠母亲卖早点维持。沙里夫今年刚高中毕业,她说,在当地,女孩子念书的很少,一般十五六岁便结婚了,自己读初中时,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曾数次辍学,差一点嫁人。后由于当地一家媒体披露:沙里夫母亲是当地小镇剩下的惟一中国水手后裔,“中国女孩”沙里夫拒绝结婚渴望学业……

沙里夫的故事引起当地许多华人的关注,一位在肯尼亚蒙巴萨工作的华人主动找到她,并给她捐资助学,让她完成了技校高中学业。

留学中国想嫁中国小伙

2004年春天,怀着对祖先家园的思念,沙里夫亲自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大使写了一份信函,渴望前往中国留学深造。大使先生接到女孩的信件后,两次前往帕泰岛看望女孩。在大使的努力下,女孩的中国留学之梦终于成真。昨日沙里夫称,她已经获得当地政府的留学奖学金,同时也得到祖先故乡太仓一家单位的资助,南京电视台以及《郑和下西洋》摄制组也给她资助,她留学的两所学校基本确定下来,可能是太仓的一所高校,也可能是南京的一所高校,她希望学习中医。沙里夫称,她希望嫁给一位与她有同样信仰,有助于中、肯友好的中国小伙。据了解,教育部已经专为“中国女孩”特批了一个到中国留学的名额,只要她通过留华考试成绩及格,将可到中国就学。

水手后裔中国“寻根”行

据了解,此次肯尼亚女孩沙里夫与肯尼亚马林迪市市长姆拉穆巴来华访问,是应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前往中国的,他们于7月1日到达上海,然后赶赴女孩祖先的故园江苏太仓参加一系列活动;7月2日晚上,他们从太仓赶赴南京;3日参加了大型纪录片《郑和下西洋》首映式;3日下午4点,女孩在中国南京朋友的陪同下,参观了龙江宝船厂遗址公园;7月4日,女孩将参观中山陵、明孝陵、郑和墓;然后赶赴北京,参加7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郑和下西洋》北京首映式活动。

600年前中国工具仍在用

昨日,女孩指着遗址公园里当年祖先使用的铁器称,现在他们村庄还有许多村民“打铁”。妈妈曾带她走进一户铁匠家,一位老人当时正打造一把铁锹,他笑着对沙里夫称,“这手艺是沙里夫的祖先传下来的。”

最让沙里夫动情的莫过于遗址公园里出土的瓷器了。沙里夫称,她家里一直保存着一只祖先留下的瓷碗,去年,一家英国考察队来到肯尼亚,考察队里一位长相极像祖先的人不小心摔坏了瓷碗,弄得母亲及沙里夫很伤心,后来这位“长相像祖先的人”告知,他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她们非常失望。《郑和下西洋》编导吴建宁先生笑着说,摄制组来到肯尼亚后用“万能胶”把瓷碗给粘上了。

明代南京存在黑人居民

十五世纪明代时期,南京下关地区生活着百余个黑人,这些黑人是纯非洲黑人种族。由郑和远洋航海时带至南京。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曾带回许多非洲黑人,而这些黑人相当一部分来自今天的东非肯尼亚。记者从史料获悉,郑和到达非洲海岸(东非海岸,今天的肯尼亚)后,很快与非洲当地黑人建立了友好关系。那时非洲还属于奴隶社会,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当郑和把祖国生产的上等瓷器、丝绸及农产品赠给奴隶主后,奴隶主便将黑人奴隶当赠品送给郑和。为尊重当地风俗,郑和将这些黑人奴隶带回国。

被郑和船队带回国的黑人,大约有200余人,郑和将这些人安排在云南省昆明市老家及南京下关一带,人数对半分。按当时我国封建社会制度,郑和给了黑人自由,让他们自食其力。这些黑人落户下关沿江,主要在码头边卖苦力。

卖苦力比当奴隶自由得多,他们一个个都不愿意回故土,从此扎根下来。黑人来下关落户,都是十几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全部是男性。由于语言不通,这些生活在下关的黑人极少与南京本地人接触,又因南京女性都不愿嫁给黑人,所以,若干年后,南京的黑人居民自然消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8 10: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