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曾铮在悉尼“时政焦点论坛”上发言。
曾铮:地震救了中共? ——在悉尼“时政焦点论坛──汶川大地震”上的发言
作者:曾铮
【正体版】 【不显现/显现图片】 【字号】大 中 小
【大纪元5月28日讯】 (注: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小标题为作者自己所加,内容略有修改。)
“亲历”“5·12”地震
今天的论坛组织人知道我是四川绵阳人后,特意请我来讲几句。 其实我应该算作绵竹汉旺人。我在汉旺镇上学上到初中毕业,在绵阳只呆了高中三年,不过我的家人都还在绵阳。
地震发生后,我接到很多朋友的问候,多年不联系的朋友也来关心。大家都想知道我家人到底怎么样了,我就先讲讲这方面吧。
五月十二号那天下午,我先是在网上看到一个很短的消息,说汶川发生地震,当时没想到这会有多大的后果。
快下班的时候,一个同事从外面冲过来说,她刚才与北京的一个朋友在QQ上聊天,朋友告诉她北京地震了,办公大楼里的人都跑到街上去了。
我这才突然意识到,啊哟,网上的消息是说地震有七点多级啊!而且绵阳离汶川很近啊!我小时候在汉旺时,总听大人说,翻过山去,那边就是汶川了。汉旺离绵阳也没多远,绵阳的家人可怎么样了?
我冲回家里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打电话,居然一打就通了。母亲说,简直巧得不能再巧了。
当时是北京时间下午七点左右,地震发生后,母亲一直试图用手机联络我妹妹,打得手机没电了也没联络上,只好冒着余震的危险冲回家中给手机充电。我的电话早一分钟晚一分钟她都接不到了。
正说着话,母亲惊呼道:“又地震了!” 母亲告诉我,地震发生时,所有人都往外跑,据说有个证券营业部还踩死一个人。
她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去接我妹妹的孩子,孩子在上小学。到了学校,看到好多家长都冲去接孩子,孩子们被聚在操场上,看到家长便哇哇大哭起来,都吓坏了。 我母亲却没有接到孩子,不知是不是被我妹妹先接走了。
我还有一个妹妹家住七楼,我母亲说她家损失惨重,因为家里所有东西都被震到地上摔碎了,家具、电器、瓷器等,连床上的被子都震掉到地上去了。
母亲一边急急的向我报告情况,一边语无伦次的说:“哎呀!人家都说五月份要地震,还真是地震了!” 因为余震还在发生,我也不敢让母亲多说,催促她赶快出去了。
到了夜间,再打电话,一打又通了。母亲说,手机还是不通,座机时通时不通,基本打不出去,但偶尔能接到电话。这次母亲告诉我,让我放心,两个妹妹都联系到了,她们都带着孩子聚到母亲那里了。
发生这么可怕的情况,大家的第一想法,就是一家人无论如何要呆在一起。
两个重要信息
对不起,我啰嗦了这么多来自“一线”的消息,是因为这当中包含着很重要的两方面的信息。
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作为我母亲这样一个已经退休的普通绵阳居民,都已经听说“五月份要地震”,说明地震被预测出来、却被中共扣押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
大家现在也看到了,网上也登了,五月六号的《绵阳晚报》就登了关于离绵阳很近的江油有震感的问题。当然还有不止一个专家的预测。甚至连绵竹县的癞蛤蟆成千上万的出来在大马路上跑,也没有人理会。你政府不预报、不提醒民众,甚至还“辟谣”,那老百姓就算听到种种传言,也不会去当真,最后酿成惨剧。
从母亲的话中,我得到的另一个重要的信息是,如果房子结实,地震并不是那么可怕。绵阳离震中汶川只有一百多公里,但因为房子倒的少,人就没多少损失。你说震的不厉害吗?床上的被子都能颠到地上去,那怎么能不厉害?
所以说,地震是一种可怕的天灾,但真正的杀手还是那些豆腐渣工程。你看绵阳的小学生们虽然吓得哇哇直哭,房子没倒,就都跑出来站到操场上了,没有出事的。
这次地震中在网上看到的最震撼的照片就是那些被埋在豆腐渣工程之下的孩子们,和几十名家长手捧几十名孩子的遗像的合影。什么时候看见过那么多小小年纪的孩子的照片一个一个都被放到黑框里啊? 最震撼的一条标语也是家长们写的:“孩子不是直接死于天灾,而是死于危楼”。
前些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贴子,是个建筑工人发上去的。他说,盖房子时,照理说预制板头上露出来的钢丝应该被焊在一起,这样整个大楼在结构上能够成为一体,防震性能会大大提高。 但是,他说,他修了那么多年房子,工头从不要求他们焊这些钢丝,所以他们也就不焊。那这样的大楼,等于一块一块预制板直接“放”在墙上,中间还空着一大截,等于一边只搭上一点点。那这样的楼,当然一震就倒了,成了最大的杀手。
被导演的“真相”坏过掩盖
这段时间我不停的打电话回去,每次母亲都说,你放心吧,我们没事儿的,电视里24小时播报最新情况呢,我们开着门睡觉,有情况随时往外跑。母亲还多次提到“温总理”如何如何,语气中充满赞赏。她觉得她能看到电视里的灾情“现场直播”,因而有一种安全和踏实感。
我倒是觉得,这种局部的、经过策划、导演和严格控制的“真相”比完全的屏蔽更可怕,因为它会让你麻醉,从而不去寻找真正应该知道的真相。
那么我们今天在这里开这个研讨会,是不是也一样要去歌功颂德呢?生在海外自由社会里的人的责任是什么?
关注核泄漏
舆论应该是监视当权者的。我现在有一个很大的担心,那就是,在这次地震中,绵阳大山里那些核设施、核基地怎么样了?
绵阳人都知道绵阳有个“九院”,占了半座山,是搞核研究的,它的基地在安县,这是很多绵阳人都知道的事。
这次震灾的消息出来后,我一直很留意安县的消息,但消息非常少,特别是地震后的前几天,几乎看不到任何消息,也没有看到有外国记者去过那里。
到底有没有核泄漏?我觉得这是一个应该大力关注的问题。
今天我看到一篇黄慈萍的文章,列出了绵阳附近的一系列核工厂。这些核设施到底有没有泄漏?如果有的话,它会造成长期的、致命的危险,我呼吁大家一定要关注有无核泄漏的事情。中共一向压制真实的声音,要不然,老百姓送了命或者在多少年以后送了命都不知道。
地震救了中共?
我有个朋友,最近天天看各方面关于地震的报导,有一天突然沉痛的说:“中国老百姓真惨!流了这么多的血!这一次老百姓的血又把共产党给救了!大地震救了共产党!” 我能感觉到他的痛,也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同时觉得他这个看法很重要,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示。
的确,大地震发生之前,中共因为镇压西藏人以及奥运火炬四处受阻的局面,被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弄得左支右绌,异常狼狈。
四川地震之后呢,远有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后中共的表现、近有缅甸军政府拒不接受国际救助的恶迹,有这两个十分恶劣的事例放在那里做对比,所以大家都觉得共产党这次表现不错,包括很多西方媒体都说了它很多好话。
那共产党是不进步了呢、有长进了呢?从此以后会改好呢?我觉得关于这一点,《九评共产党》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共产党的九大邪恶基因是它先天带来的,这一点是改不了的,它的本性就是反宇宙、反人类的、要毁灭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它每一次的所谓进步,都是在自身生存遭遇危机时才不能不暂时做出来,也就是被客观形势逼出来的。
比如《九评》里也讲了,它搞了那么多年的政治运动,到文革结束时,中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它为了自己政权的生存,就所谓的搞经济开放,允许农民去卖鸡蛋了。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一个民族,人民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经济有了一些发展,最后又变成共产党的功劳了。这并不是共产党想给人民什么好处。第一所有的财富都是人民创造的,第二是因为共产党遇到了危机,不得不想办法来延长自己的寿命。
这次在地震中的表现也是这样,看上去是开放了,比唐山地震时候强多了,其实也是被逼出来。中国现在有两亿互联网用户,五亿个手机用户,手机上有照相功能,灾民都可以自己拍,然后发到网上,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不可能再像七六年那样把灾情捂得严严实实的,让外界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看不见。
也就是说,虽然这次在新闻报导上看起来有了一些开放度,大家要清楚,这决不是共产党恩赐的,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民众可以自己做媒体,开博客,可以自己做报导,是这种形势逼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当然知道,既然捂不住,还不如做一个漂亮的姿态,给予中外记者一定的采访的权利和自由。 但是,你以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宣部就不起作用了吗?绝对不是!内部绝对还是有主旋律的,对于抗震救灾,什么样的多报,什么样的少报,什么样的不报,镜头运用到哪一种程度,它其实有非常精心的安排和准备的。
它所谓的这种开放和透明,让大家觉得很高兴、很不错、有进步,其实是因为全世界人民太可悲了,中国人民太可怜了,这多么年共产党就是采取高压手段,“我是流氓我怕谁”,就像缅甸军政府一样,你来帮我救灾还得求着我,不然我不让你来救我们的人民,人们也被共产党的“我是流氓我怕谁”的一惯表现弄得对它的期望值已经很低了,当它有一点进步大家就高兴得不得了。
所以这个新闻的开放度决不是共产党想给予大家的,接受国外救援也是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又要开奥运会,才不得不作出一点让步,而且允许国际救援队进去的时候,七十二小时黄金救人时间已经过去了。
“谁在什么问题上相信了共产党,就会在什么问题上送掉小命。”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共产党为了奥运前的“稳定”,压制了地震预测。
看到那么多无辜死去的孩子,和那些失去孩子的家长们的悲痛欲绝,真想让人大喊一声:“中国人哪!我们还要多死多少人才能从对共产党的幻想中醒过来啊?” 每一次对共产党的感恩戴德,每一次期望共产党改良的良好愿望,都会给这个邪恶党更多的时间和能量,让它对中国人民做出毁灭性更大的事情。
所以,虽然我不同意“地震救了共产党”的说法——没有任何事、任何力量能够改变“天灭中共”的步伐——我却觉得这个说法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示,让我们去重温《九评共产党》当中的一句至理名言,一句可以救千千万万人的性命的话,那就是:“共产党的任何承诺都不能相信,任何保证都不会兑现。
谁在什么问题上相信了共产党,就会在什么问题上送掉小命。”
谢谢大家。 @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美东时间: 2008-05-28 02:41:10 AM 【万年历】
本文网址:http://www.epochtimes.com/gb/8/5/28/n2134158.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