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535|回复: 3

诗词对联攻略全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5 1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章 对联律

陕西出版集团太白出版社出版

诗词对联攻略全书  

第五章 对联律
陕西出版集团太白出版社出版

第一节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的功用,柳州的蒙智扉、黄太茂用一付对联作了这样总结:
     对非小技,情殷意切,能贬能褒,媲美诗词歌赋,胜似明珠呈异彩;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殿宇山湖,浑似宝树灿奇葩。

   对联,俗称对子,它对仗工巧,音调和谐,以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因他原镌刻或张贴在壁柱上,故又称楹联。对联是中国的特产,大都短小精悍,但每一副对联,都是一束思维的火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廓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联还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相结合,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一千多年来兴盛不衰。时下在很多农村,如本人家乡,婚男嫁女必写对联外,偶还有婚嫁双方用对联作拮难以为乐者。

  外国人见中国人写春联都觉得很新鲜,说中国人都是诗人。其实,对联在中国已经盛行了一千多年,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能为之。就是许多从未进过校门的年长之辈,他们虽然没有语言修辞方面的专门训练,但也经常可以听到他们交谈之中抑扬顿挫、出口成章的对偶句式。据说,袁世凯称帝时,某报以一副对联“征询民意”,联文如下:
    或入园中,拖出老袁还我国 ;

    这是一副含蓄而又犀利的“变字联”。其含蓄处在于寄意析字而语不直涉“讨袁”,其犀利处则在于鲜明地表达了对袁氏称帝这种倒行逆施的忿慨。“园”、“国”的繁体分别为“園”和“國”,上联言“拖袁还国”,亦即“揪出袁世凯,恢复共和体制”之意。后来,据说是个船夫对出了下联: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下联也很巧:“道”、“途”的偏旁均为走之底,从字面上看,“道”去掉“首”字,加进“余”字,则成“途”字“不堪回首问前途”表达了一种深切的忧时之情,实质上说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一种倒退行为,令人不堪回首。
     还有一家两兄弟都中了状元,乃于大门上挂联曰:
     一门进士古来有  兄弟状元今世无
     其本意除了此一家外别无分号。然张帖不久,有个挑粪水的老者经过,看了看,二话不说,拿起粪勺把稀粪水往“无”字直泼,众人不解,正要发作之时,却见状元拱手曰:老伯高见,小侄不如也!众人方如梦初醒,兄弟状元今就有,怎说无呢?而用稀粪水泼之,偶意联写得臭之外,还偶意“无”应改为“稀”也。
  可以说,对联短小的文字中蕴含着大智慧,多读一些对联,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训练我们的思维。
  但对联最初的名字却叫“桃符”,据《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对联为什么叫“桃符”呢?据《山海经》、《淮南子》及东汉末年应邵的《风俗通义》等书记载,从很远古的时代开始,东海上有座仙山,叫做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十分巨大的桃树,弯曲伸展三千里,长得枝繁叶茂,好像一座很大的房子,几乎占据了整个仙山。在东北角上的枝叶丛中,有一个象门一样的缺口,叫“鬼门”,专供鬼魅们出入。门的两旁终日站着左右二个卫士,一位叫神荼(读音为伸舒),一位叫郁垒(读音为郁律),两人是兄弟。他们的任务是检查外出的鬼魅有没有做坏事。如果遇到外出做了坏事的鬼魂或者是恶鬼,就立刻用苇索捆绑起来,喂给山上的老虎充饥。于是,这两个卫士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保护神,桃木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能够驱鬼避邪的特殊木头,于是便有了扎桃人、喝桃汤、洗桃水澡等活动,如喝桃汤和洗桃水澡这种习俗在本人家乡时下都还保持着。桃人即用桃木、桃叶或者稻草扎成“郁垒”、“神荼”两兄弟的模样;画老虎,即在桃木板上画上老虎。并把它们悬挂在门两边,以驱除恶鬼、恶魔。意思是说,有了专捉恶鬼的郁垒、神荼和专吃恶鬼的老虎把着门,恶鬼就不敢进门来了。到了后来,人们为了简便起见,就以“桃符”代替桃人。即在两块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和郁垒的神像,挂在门上驱邪避鬼,求得平安度日。现在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都还保留着在门上挂“门神”驱邪避鬼的风俗。再到后来,人们为了更加简便,干脆把神荼和郁垒两个人的名字写在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代替他们的神像,而且在每年更换一次。这就成了有文字的“桃符”。对于这个传说,《说郛》卷十引马鉴《续事始》《玉烛宝典》云:“元日造桃板著户,为之仙木……即今日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荼、郁垒之字。”记载与传说基本一致。后来,人们在“桃符”上写的吉祥话开始多种多样起来,于是就慢慢地出现了春联的雏形。传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就在门前写过对联,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能证明王羲之写春联的确凿的证据和相关的记载。

一、对联的缘起和演变

     1、萌芽于远古  
  对于哪是中国最早的楹联,诸多辞书在解释楹联条目时,都认定是后蜀孟昶(919—965)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这一论断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怀疑:这是因为,我国丰富的典籍,联语随处可见,而且这些联语都比孟昶的对联要早得多。可以肯定说,一般的楹联句式、句法不仅是在殷周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而且是伴随着人们的语言而客观产生的。     
    前面说过,“对偶”是把结构相同或近似、字数相等、语气和内容相一致或相关联的两组句子或词组结合在一起使用,从而形成一种整齐对称、和谐美观的语言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段,用对偶法联缀而成的句子就叫“对偶句”。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中国的汉字,与世界各国的文字大不相同:它不是拼音文字,不是用字母连缀而成,而是用笔划构筑而成;它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字而不是词,即使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也必须每个音节写成一个方块字,不论笔划多少,均能容纳到一个方格之中,不会失去端庄稳重的平衡感;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能够造成字形、字音、字义两两相对的,整齐优美的对称句子。对偶句在上古典籍中即已出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数量不断增多,美感特征不断增强的变化趋势。如以下例句便已出现在先秦、秦汉诗文之中:
1、困于石,据于蒺藜;入其室,不见其妻。(《易经》)
2、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4、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辞•离骚》)
7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
8、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10、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荡取南山,背击北岸。(枚乘《七发》)。还有如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置酒乎昊天之台,张乐乎膠葛之宇。”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对句。
2、雏形于汉魏
  据说汉未的孔融有这样的一副堂联:“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词性、平仄都十分工整。
  魏晋以降,文坛上大兴“骈偶”之风——即追求行文的通篇对仗。“骈”谓两马并驾,“偶”指二人并立,“骈偶”就是两两相对。两晋作家的多数散文都是用骈偶句式联缀而成的,试举陆机《文赋》中的一段: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 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又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一段: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帐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骈文形成于魏晋,至南北朝进入全盛对代,被视为文章的“正宗”。骈偶句使用“密度”如此之多,这在以前的散文中是不多见的。诗歌句式的对偶化程度在魏晋时期也空前地提高了。像谢灵运的名作《登池上楼》就全由对偶句组成。 骈偶文风的日炽直接导致了一种新兴文体——“骈文”的诞生。骈文在本人家乡又称“四六联”,因其句子的绝大多数均为四言和六言,且对仗,故称。与先秦、秦汉时期的散文相比,骈文对对偶的讲求已经到了很“苛刻”的地步:不仅要求对偶句的字数完全相等,而且要求它们实现词性、句法结构上的完全一致,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词组对词组,单句对单句,复句对复句,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这已经和我们今天所遵守的对联写作要求十分接近了。骈文除了追求对偶之外,还注重“用典”和“藻饰”,因而显得格调典雅,文辞富美,使人读来有阅目赏心之感。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雅士大多曾在骈文创作上下过功夫,留下了不少脸炙人口的佳篇。而对偶句的大量出现,为对联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对偶句,就不可能有对联的出现。
  据《晋书•陆云传》记载,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与荀隐(字鸣鹤)素未相识,有一次在张华(另一文学家) 家相遇,陆对荀拱手曰,“云间陆士龙。”荀应声对道:“日下荀鸣鹤。” 又据《启颜录》记载,晋人刘宝在草舍中与另一人共用一个盘子吃饭,忽见一老妪手拉两小孩从舍前经过,三人皆着青衣。刘宝想拿他们开心,便说了一句“青羊引双羔”,不料老妪迅速反击道:“两猪共一槽。”弄得刘宝很尴尬。 很显然,这两副应对均已具备我们所说的“独立意义”: 从内容上看,前者是两个文人的自我介绍,后者是一文人与一老妪的互相“斗舌”,虽然出、对句者很简短(五言),但表达的意思是清楚而完整的。从形式上看,两者均由上、下联(出、对句)组成一个整体,上、下联之间是一种相辅又相对的关系,彼此不可分割。这两副应对也都有一定的艺术性:两者均运用了“双关法”(前者是“同音双关”,后者是“意义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显得十分巧妙有趣。后一应对故事中的老妪显然不能算作 “文化人”,其对句的能耐却并不比文人逊色,足见对偶句在当时的应用面之广和表达水平之高。
上面所举的只是我们现在可知的最早的应对例。从陆云等人应对技巧的熟练程度看,应对风习可能在他们之前就已初步形成了,也就是说对联的诞生时间可能比陆云们的生活年代更早一些。

3、成熟于唐朝的律诗
      
  帮助对联完成对自身“质的规定性”的最终确定是由“永明体”诗演变而成的“近体诗”。齐朝永明年间,沈约等人继承和吸收了前人和时人研究汉语“四声”的成果,创立了“四声八病”之说,并自觉地用它来指导诗歌创作,写出了一批讲究声律之美的诗篇,谓之“永明体” 。到了初唐,经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进一步努力,一种体制全新的格律诗体——近体诗正式形成。近体诗不同于传统古体诗的特点有四:句数固定, 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其中“讲究平仄”是近体诗形式上最重要的因素,而“平仄”与“对仗”的结合则是近体诗的根本性要求。隋唐时期,出现了格律严明的格律诗,这为对联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格律诗中,强调把诗分为若干联,每一联在写作上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特别地讲究对仗,声调的平仄,结构的相同,词性的相同。这些要求都有严格的规定。律诗的这些讲究对对联创作产主了极大的暗示、引导、借鉴作用:
  (1)它促使对联创作者开始自觉地利用“四声”规律来谋求对联诵读上的音乐美。
  (2)它启发对联创作者以更高的热情和更认真的态度去探寻、总结对联这种诞生时间较晚的文体的“文本”特色,进而制定出一套制作原则。而这些要求,后来全部被对联接受过来了。可以说,没有律诗中的那些严格要求,就产生不了对联。事实上写得好的中两联都是工整的对联。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杜甫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四句诗就是由两付对联构成。而唐人“应对”的例子则可从南宋诗人尤袤的《全唐诗话》中找到记载:晚唐诗人温庭筠才思敏捷,唐宣宗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温对以“玉条脱”。
    还有一次温与另一大诗人李商隐相见,李曰:“近得一联:‘远比召公, 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用‘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类似的记载又可见于宋人吴垌的《五总志》一书。可以肯定,这个应对故事不是虚构的。如唐太宗题写山西晋祠的联语是: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所以,据石中元、石中才在《日本友人与中国楹联》一文中说:中国楹联于唐代就传入了日本,随着鉴真高僧的东渡,以后日本的不少寺庙贴有楹联。      
诸多例子证明,对联远于孟昶的那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有了。而孟昶这个“背时”皇帝在大年初一贴出此联名为贺岁,实为发牢骚,联中的“纳余庆”的余庆是一个人,是宋太祖派来监视孟昶的,长春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他这副对联,是用来消气的,他也在贴出此联不久被宋太祖赶出宫门,在第二年(965年)就做了亡国之君,并在当年就病死了,但是,他创作的这副春联却流传到现在,对联这种艺术形式,也一直流传至今,到如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正是从五代时期开始,对联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自为”阶段:作者日多,品种日繁,用途日广,数量日增。五代时不仅出现了最早的春联,最早的名胜联和题扇联也问世了,如后蜀人王瑶的“十字木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 和后唐人范质的“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等 。

4、推广于宋

  而对联的推广应用,应在宋朝,苏东坡诗曰:“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桃符就是对联,只是还沿用原来的桃符的名称罢了。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相互应对、苏小妹三难秦少游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
  在宋代,联语的应用范围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题写在“桃符”上。人们开始在建筑物的楹柱上张贴对联。也不仅仅局限于贴在春节时候的门上,友人之间的交际和庆吊之类的事项也开始广泛地应用对联。据史书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忠懿王钱俶在杭州建了座龙华寺。有一天,寺里的和尚契盈侍候忠懿王游碧波亭,钱俶感慨一声,说出一句:“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根据忠懿王的话,在碧波亭柱上题写了一副楹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
  这件事说明楹联在北宋时期已开始盛行。
  另据史书记载,北宋末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6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生活中把对联写在门上的一个先例,打破了对联只能作为春联写在门上的格局。
  南宋初年,金军攻破建康(今南京),通判杨邦乂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这副对联是目前为止知道的最早的自题言志联。
  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南宋大儒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贴于门上:“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这副对联是目前认为最早的书院厅堂类联。
  南宋时候,灯门联和寿联也开始出现。据《隐居通议》中说,贾似道在扬州时,在上元日命宾客集古句作灯门联,其中有一人集了如下一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这副对联是目前为止知道的最早的一副灯门联。
  北宋孙奕《履斋示儿篇》载,黄耕叟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作联贺道:“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此联为民间寿联先例。丙圹居士《东望望阁随笔》说,南宋贾似道在谢太后崇寿节和度宗乾会节时,曾命黄蜕作笺:“圣母神子万寿无疆复万寿无疆,昨日今朝一佛出世又一佛出世。”在皇太后和皇帝生辰,用这样的对偶句表示祝贺,就可以说是标准的寿联了。
即便是只会“弯弓射大雕,直剑斩泥蛇”,把人分为十等,乃“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妓九儒十丐” 的元朝也继承了宋代撰写楹联的传统,在史料中,也能找到大量关于对联的记载。《濯缨亭笔记》说,有一次元世祖忽必烈召见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赵子昂(即赵孟頫),见他仪表堂堂,想到他是赵宋的后裔,总是怀疑他是否甘心称臣。于是令他摘掉帽子,问道:“你会写楹联吗?”赵子昂回答说会,元世祖便命他题书殿上春联,他想了想,便写了一联:“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元世祖很高兴,便命他再写一联,于是他便当即挥毫写下了一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喜爱的楹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这一联流传很广,直到清代,民间仍不断地沿用。

5、鼎盛于明、清、民国。

 对联在明清时代的发达固然是自身长期演进的必然,但也与一些封建帝王对创作的积极倡导和亲自参与不无关系。第一个积极倡导对联创作的帝王是明太祖朱元璋。据说“春联”一词是明太祖朱元璋创造的,并且开始用红纸写春联。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1368-1398年),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 / 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他喜欢对联,不仅大力提倡写对联,而且他本人也写了不少的对联,把这些对联赏赐给他的大臣们,作为嘉奖的礼物;他送给中山王徐达的一副对联是: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他给文臣陶安题赐的对联是: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

此联对仗工致,格调高雅。由此,写对联之风大盛。就这样,张贴春联之风就这样从金陵“刮”起,直至“刮”遍全国,成为沿续至今的一种民俗。
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明代的文人都擅长写对联,也乐于写对联,从而大大地推动了对联的发展,使对联创作在明代推向了一个高潮。朱元璋之后,积极参与对联创作的帝王不乏其人,如明成祖朱棣、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熄等。明代嘉靖年间,有了专门应皇帝之命撰写的“应制”对联。对联的产量和质量空前提高,涌现了众多以撰联名史的人物和一大批可以代代流传下去的对联佳构,而且,对联与书法的关系日益密切,联以书传,书以联助,相得益彰,“共荣共存”。流传至今的许多名联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珍品。
到了清代,更是繁荣,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虽然多数是“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作,但由于 “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且大量制作,要求严格,因此必然有利于楹联结构的规范化。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不料,和尚随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康熙一听,和尚妙析“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可击,心中十分高兴,便委以重任。而他挽郑成功的对联也具很高的艺术性: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但在对联创作方面用力最勤、留下作品也最多的帝王还数乾隆帝。乾隆喜属对,亦喜题写名胜联,宫廷里外、大江南北都曾留下他的对联墨迹,下面一联是他 70 岁生日时自题的:
    七旬天子古六帝   五代孙曾予一人
  此联语句质朴,语调亲切,但藏意丰富,且对仗极为讲究,足见这位皇帝撰联功夫的老道。
  明清时期的撰联“大手笔”人数之多是以前各朝代远不能相比的,其中最著名者有解缙、唐寅、纪昀、郑燮、曾国藩、张之洞等,他们是联坛上的“李杜”、“苏黄”。
     如纪晓岚的一副谜语对就十分风趣有味,联曰: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这副对联采用析字、隐目等手法,将谜底巧妙地串于联内,谜底是“猜谜”二字。
     清朝还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联史、总结联法、叙述联坛趣闻轶事的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乾隆、嘉庆年间由梁章矩撰著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活》及《巧对录》。而且,对联与时事联系越来越紧密。明清易代之际,即出现过不少讴歌民族英烈(如史可法)、斥骂民族败类(如洪承畴)、揭示社会矛盾的“时事联”。鸦片战争以后,反映或折射时代风云变幻的联作更是层出不穷。这种局面在以前是不曾有过的。
     有清一代是楹联文学的全盛时期。南怀瑾先生早已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赵雨《走向对仗的汉语言文学--清对联》)。而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1840年)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从此,文人学士以楹联赠答,用对联作文字游戏,成为一时风尚。
  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它祝寿、庆婚、贺喜、哀挽、题赠;文人学士用它写景咏物,抒情言志;还可以开展“对对子”活动,可以试智、斗智、娱乐,幼童、村妇均可参加。
   清代对联在艺术上、种类上、功能上,更日趋完善。镶嵌对、叠字对、拆字对、合字对、偏旁对、藏词对、谜语对、同字异音对、谐音对、回文对、歇后对、绕口对等巧趣对联形式,在这个时候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应用范围扩大,从皇帝宫殿到监狱的牢门,从富户的厅堂到穷家的茅舍,从人的住屋到牲畜的栖舍,从贺婚庆寿到吊丧悯死,以致庙宇亭榭,名胜古迹,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处处都可见对联,长短不一,情趣各异,形成一幅多姿多彩、独具一格的人文奇观。
  到清朝时,对联不仅在国内繁荣,随着流寓海外的华侨的足迹,对联这种文字样式传播海外,对联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字艺术格式,受到国外汉学家的重视。至今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诸国还保持着张贴对联的风俗。其它国家,只要有华人活动的地方,也有不少对联。可以说,对联随着华人,已经走遍了全世界。
  香港《地平线》载文谈到,1871年印度尼西亚日里烟园中有五名华工,因不堪虐待,起而反抗,将荷兰监工打死,被捕后坚贞不屈,最后惨遭杀害。后人在棉兰郊外建五祖庙,庙内有一副对联:
   立胆义为昭千古;存心从忠著万年。
 1880年,加拿大总督麦克唐纳从中国招募7000余名劳工去修建铁路。铁路修建完工后,多数人却无钱返回祖国。面对烟波浩淼的海洋,他们只有长吁短叹。为了表现他们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他们便捐款在加拿大温哥华大洋之滨建了一座“望乡亭”。并在上面书下一联:
   “遥望中华数千里;不知何时能返家。”
  此联表达了海外赤子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也写出了海外游子的辛酸。
  1890年,清光绪皇帝大婚,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赠送的自鸣座钟上就刻有对联一副: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
  辛亥革命以后,对联创作继续保持着明清以来的繁荣局面。以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等为形式的对联文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流风之盛,不因辛亥革命而衰落。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陈寅恪出题“孙行者”求对,周祖谟对以“胡适之”,至今传为美谈。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3: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对联格律
  
  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六要素又可以分别从声律、语法、对仗等几方面来加以理解。
     一、对联的平仄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对联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于平仄、修辞方面一样要求适合律句的标准。例如解缙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便显得特别工整。  
    虽然对联脱胎于诗词的律句,对联的平仄一般可遵循律诗的中两联,但律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而对联则可长至一百多言,这是他别于律句的地方。所以这里从四言开始说一下对联的平仄,因为在实践中,对联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才能完整地表达所叙述的内容。

     1、四言联只有一个格式: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如:
     风调雨顺
     人寿年丰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一三不论)
     
     2、五言联依据律句,有两个格式
     仄仄平平仄  室雅何须大
     平平仄仄平  花香不在多
     
     平平平仄仄  兴邦须善策
     仄仄仄平平  富国仗良谋
     
     3、六言联也只有一个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  春种千山碧玉
     平平仄仄平平  秋收万顷黄金     
     4、七言联有两个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春风放胆来梳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夜雨瞒人去润花
     
     仄仄平平平仄仄   道德之邦崇道德
     平平仄仄仄平平   文明古国尚文明
     
     5、八言联一般由两个句子组成或前三后五,但多为四四句式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春回大地百花竞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日暖神州万物生辉
     这副对联的平仄就是所谓的马蹄韵。
     
    6、 九言联一般也由两个分句组成,或前四后五,或前五后四,平仄按照四五言的平仄可也,如: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百花争艳,香气迎春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万象更新,心潮逐浪高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瑞气满神州,青山不老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春风吹大地,绿水长流  
     
     7、十言联一般也由两个分句组成,以骈文形式居多(即前四后六,或前六后四),也有五五句式的。如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元旦喜新晴,春光回大地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中华开泰运,瑞雪兆丰年  
     
     8、十一言联多为四七句式,也有六五句式或五六句式如: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情川阁畔桃花,笑三春丽日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黄鹤楼中玉笛,唤万里风情  
     
     9、十二言联一般为五七结构,平仄也依律句的多,如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天际彩云归,神州一统风光好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人间旭日照,赤县同心气象新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苏酒醉新春恭喜发财同富裕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萧弦歌节日健康长寿乐升平  

二、马蹄韵

      上面介绍的是短联的平仄,如作长联,似依马蹄韵较为简便。
     “马蹄韵”出于《鸣原堂论文》卷上关于唐代陆贽的论述:“骈体文不大雅所羞称,以其不能发挥精义,并恐以芜果伤其气也。陆公则无一句不对,无一字不谐平仄,无一联不调马蹄,而义理之精,足以比隆濂洛,气势之盛,亦堪方驾韩、苏。”
  之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印走。每个脚印都是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便是平平了。而马在步行之前,前后脚都有其站立点,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清朝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句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简单地说,就是句脚要平顶平,仄顶仄。对联的这种规则,就叫马蹄韵。
以下是被称为“平仄杆”的两种马蹄韵平仄规则(仅对上联而言,下联相反即可)。
第一种: ……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林提出马蹄韵以后,联家们认为马蹄韵是规范全联字句平仄的定格。马蹄韵之平仄,一联中有交替,所以一直写到每边数十句乃至一百多句,读起来都是起伏有致,音调铿锵,富于韵律感,确实很适合长联。如最负盛名的大观园长联,除去衬字和领字,大致上也是按照马蹄韵的。
    长联不论是依律句的平仄,还是马蹄韵,都要注意每句的句未尽量平仄交错。如最盛名的《大观楼》长联就是平仄交错的:
  五百里滇池,(平)奔来眼底,(仄)披襟岸帻,(仄)喜茫茫空阔无边。(平)看东骧神骏(仄),西翥灵仪,(平)北走蜿蜒,(平)南翔缟素,(仄)高人韵士,(仄)何妨选胜登临,(平)趁蟹屿螺洲,(平)梳裹就风鬟雾鬓,(仄)更苹天苇地,(仄)点缀些翠羽丹霞,(平)莫孤负四围香稻、(仄)万顷晴沙、(平)九夏芙蓉、(平)三春杨柳;(仄)
(下联见下节《对联的起承转合》)
  再看讽吸鸦片烟长联也是平仄交错的:
  十八省人民(平),尽吹鸦片(仄)。笑嘻嘻入室穿房(平):向南窗踏足(仄),北牖栖身(平),西席谈心(平),东床坦腹(仄)。安排琥珀之盘(平),点起琉璃之盏(仄),剜空磁石之锤(平),割开牙骨之盒(仄),欲多挑广土为高(平)。持几竿竹管钢枪(平),妙手挪成泡子(仄),永以日犹继以夜(仄)。莫辜负三更灯火,二道烟灰(平),数碗香茶(平),四时水果(仄);
    (下联为:千百家性命,皆类鸿嗷。看渐渐倾资荡产:惜士弃读书,农荒垅亩,工忘职业,商耗货财。官长法令虽严,父兄督责虽紧,朋友诚规虽善,妻子劝诫虽详,总无奈脸皮甚厚。将历代良田美屋,亲口吐出契文,穷其尾复塞其源。只赢得两袖清风,半窗明月,一身憔悴,万死骷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3: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对联创作基础知识  

一、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从全联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上下联各五个字,则称五言联。而限于对联特殊的形式要求,亦难有上千字的长联。在要求全联字数相等的同时,还要求各分句字数相等。换言之,如果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与之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如果连字数都不能相等,是不能叫对联的。
   但有一个特例,当年袁世凯去世,四川有人撰写对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初,人们不解,袁世凯怎么能对中国人民呢?后恍然大悟,联意便是讥讽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这类联主要用于讥讽。
   顾名思义,之所以称对联,不但要求对仗,重要的一个是联。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互相对应,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通俗地说,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目的等复合关系。如: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
   
  对联的韵脚
对联脱胎于律诗,所以大都保留了律诗上联仄收(仄脚)下联平收(平脚)的特点,只有少数的对联例外,这些大都是一些所谓的谐趣联。如
   问花笑谁? 平声
   听鸟说甚? 仄声
   
   沙马走沙地沙瓮沙马蹄  平声
   水獭钻水底水浸水獭皮  平声
   
   宝塔巍巍七层四面八方  平声
   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仄声
   这些都是特例,可以不去理它,一般都以律句的上联未尾为仄声字,下联未尾为平声字为正格。

二、对仗的基本方法 
  
   在诗律中已说过,对联有工对、宽对、(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邻对)借对、流水对、错综对和扇面对六种对法,但独立的对联一般只使用工对、宽对、和借对三种。对法则有正对、反对和虚实对三种。
   对联对仗的方法,从用词的角度来说有狭对与宽对。用狭对作对联难度较大,但往往较工整(就是所谓的工对)但因为限制性又容易流于呆板,缺乏神采。

   1、正对
   所谓正对,就是出句和对句意思相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一个问题。如乾隆于千叟宴以一百四十一岁老叟为题和纪昀的对联: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乾隆出句)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纪昀对句)
   此联从两个角度分别隐喻了老叟的年龄都是一百四十一。
   (纪昀是最会挑剔合掌毛病的“名家”,如果照纪昀的说法,此联合掌甚矣,可说合得铁板一块,针插不入,水浸不进)。
   
   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这是王维和贾至舍人的颔联,也是正对。上联说皇宫的门一打开,就象是玉皇大帝的九天闾阖开启一样,下联说的是朝臣和外邦使节一齐向皇帝朝拜,山呼万岁,出句和对句共同说明场面的宏大。
   翁同和和李鸿章的对联:
   丞相合肥天下瘦(翁同和出句)
   司农常熟世间荒(李鸿章对句)
   这副对联也是正对,意思也近乎雷同。
   
       2、反对
   反对就是用意思相反的出句和对句共同说明一个意思。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如: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乐在黎民欢乐后;忧于邦国患忧前。
   
   母鸭无鞋空洗脚  公鸡有髻不梳头
   
   3、虚实对
   虚实对就是对联中,有写实的,也有写虚的,但不拘出句言虚,或是对句言虚。如
   
   一幅画图来眼底;万家欢乐注心头。
   此联上联是实,下联则是虚。
   
   万丈文光辉北斗;一林春色满皇都。
   此联是上联言虚,下联言实。
   
   三阳开泰家家乐;五福临门处处春。
      此联则是虚虚实实,虚实相生。   

三、合掌跟正对的区别

   一些吹毛求疵的诗词对联评论家们往往说反对优于正对,但一个事实却是古今诗词对联大部分是正对之作,而且能流传下来的也多是正对之作,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丽辞》:“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又说“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他的评述对象是于文章(主要是骈文)而言的,把写文章的“反对为优,正对为劣”作为几百年后才产生的对联规则,是否有点可笑?举通行最广的商业用联为例: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此联为商店最通用的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有人撰文说,说此联也是合掌,“通四海” ,“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说“6个字只能当3个字用,岂不可惜?”诚如此,中国的很多成语得改了,写文章时用“丰功伟绩”是累赘,因为丰功和伟绩意思一样,而用“半斤八两”的人就是白痴了!因为半斤是八两,八两也是半斤!
  其实大多数的应用联除了挽联多用反对之外(可以以生对死),其余大多数都是正对。流传下来的也大多是正对。如春联“三阳开泰;五福临门”上联说春天到来,将为一年好景的开始,下联说百福俱臻,上下联共同说明春节吉庆,一年顺景的意思。再看寿联“瑶池桃熟三千岁,海屋筹添九十秋”这里上联用了王母娘娘瑶池桃子三千年一熟,人吃了长生不老的典故,下联从另一个角度颂扬了被祝贺者是高龄,上下联共同表达被祝贺者健康长寿的意思。婚联“海誓山盟期百岁;情投意合乐千秋”也是祝福新人夫妻和睦,百年和合,难道可以撰上一联“今日鸳鸯和合;明朝劳燕分飞”吗?还有如贺人玉趾呈祥联“月窟早培丹桂子;云阶新毓玉兰孙”,上下联都是贺人英物试啼,难道你能选一“佳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贺吗?
  其实像下面的对联才是合掌。
  云泽清光满;
  洞庭月色深。
  从对联开拓的意境来看,“云泽”对“洞庭”云泽本身就是洞庭的古称,“清光”对“月色”清光本身就是月色,满和深都表示月朗光足。
  再看一联:
  韬略孔明分禹鼎;
  神机诸葛列封疆。
  这副对联单从词名上看,也还有一点神采,但“韬略”与“神机”义略同,孔明和诸葛则是同一个人,“分禹鼎”和“列封疆”同义,这才是合掌。

四、文意切题
   
  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之一是:表面无题,实际有题。楹联张贴、悬挂、书写、铭刻在实体上,是室内环境或名胜古迹的组成部分,因此题目不言而喻。所以对联文意必须切题,也就是说要切人、切事、切物、切地、切时、切景。不能把大观园的对联挂到滕王阁亦可,岳阳楼的对联也可用于黄鹤楼;春节用联在国庆节也能凑合。梁章钜在评论对联时,常常用把“切”字作为评论优劣标准之一。
      1、切人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是武后庙集句联。上联用白居易《长恨歌》中“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指武则天开始像杨贵妃一样得宠。下联用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九天阊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指武则天后来当了女皇。慈禧太后 “垂帘听政”还算不了皇帝。所以,这副对联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送给武则天最合适。
  钱楷题常熟草圣祠 :
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  
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
  钱梅溪(楷)曰:“唐张旭曾为常熟县尉,古县城南有草圣祠。”张旭善草书,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此联把张旭书道之神,嗜酒之狂,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杭州仓颉庙联
  上溯羲皇画八卦时,文字权舆,秦而篆,汉而隶,任后来缣素流传,不外六书体例
  高踞吴山第一峰顶,川原环抱,江为襟,湖为带,看从此菁华大启,振兴两浙人材
  此联既切仓颉造字,又切庙所在的位置。
 
 2、切事
  徐渭题绍兴汤绍恩祠:
  
  炼石补星辰,两月兴工当万历,缵禹之绪
  凿山振河海,千年遗迹在三江,于汤有光  
  绍兴滨海,常有水患。明汤绍恩任绍兴太守时创建应宿闸后解决了水患问题。故后人立祠纪念。此联并不泛泛地歌功颂德,而是记载了当时的工程情况,可以当地方水利史读。梁章钜评曰:“两用成语,一切其事,一切其姓,越人每乐述之。”
  题茶亭兼卖酒者: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斟碗酒来。
  此联为茶酒肆做广告而不落痕迹。用谚语入联,别有风味,款款道来,入情入理,自是上乘之作。
  
        相逢尽是弹冠客   此去应无搔首人
  这是清朝董邦达给北京某理发店写的对联,某亲王大为赞赏,从此他的书画闻名京师。这副对联好在既隐喻理发,又隐喻当官。梁沈约《郊居赋》有“或辞禄而反耕,或弹冠而来仕”。 弹冠客就是当官者。宋陆游《秋晚登城北门》有“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搔首是无可奈何之状。理了发,当官有望,万事如意,弹冠相庆。
  
  3、切物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咏炭)
  此联咏物真切,对比强烈,寓义深长。梁恭辰《楹联四话》卷一云:徐树人中丞(宗幹)尝制“咏炭”一联铭诸座右,可见其居官之概。又朱应镐《楹联新话》卷一云:清代“官场口语,以得宪眷者为红,否则为黑。同治初元,徐清惠公宗幹抚闽时,前抚满洲仲文中丞瑞璸总督正轩制府庆端以事被劾去位,一时私人废黜殆尽。公咏炭有句谓此。今多有悬挂者。附要津者可鉴矣。”《楹联新话》“一味”作“一半”。
  解缙嘲不学无术秀才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此联十分切合芦苇和竹笋的特性,但其意此而义彼也,形象生动地为那些不学无术,却又自以为是的人画了像,十分传神。

4、切地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峰奇观。
这是泰山南天门联,上联中,为了突出南天门之高而说是高到了九霄,到了天的最高层,这虽然是夸张,但还是很切合五岳之长泰山的。

  苏州虎丘花神庙联
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二十四番风信,吹香七里山塘。 
     虎丘山在苏州西北七里,寒山寺在苏州西十里枫桥。一百八记钟声来自寒山寺。虎丘附近多花农。故云吹香七里山塘。虎丘花神庙不同于西湖花神庙,梁章钜评曰:“却移作西湖之花神庙联不得”。

     湖南长沙岳麓山云麓宫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此联紧扣住云麓宫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方风物,岳麓山本为南岳衡山之余脉,衡山又在岳麓山西南,故说“西南云气来衡岳”,而岳麓山又俯临湘江,湘水北流,日夜不停地泻向洞庭湖,故下联“日夜江声下洞庭”,切景且有神致,不能不说乃神来之笔。
  
5、切时
  对联分很多种门类,但每一种都须切时,如明太祖为阉猪户题写的的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此联不带春,不关春,不切时,所以户主并没有把它作春联张贴出来,而把当堂联挂于堂中,下面几副,才真正切时。
  钱楷题黄鹤楼:
  我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送客;兹游良眷眷,落梅时节且登楼。  
钱楷任湖北巡抚,刚三个月,又奉命内调。此联写在匆匆离任之前,落梅时节登黄鹤楼,极有特色。依依不舍之情十分真切,用辞也十分妥切,故能引起读者共鸣。
  周策纵集宋词:  
  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峰到春归无处寻,红了樱桃,绿了芭焦。   
  此联集石孝友《鹧鸪天》,苏轼《水龙吟》,辛弃疾《贺新郎》,蒋捷《一剪梅》句。对仗之美集中在“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个切时切景的自对自重句上。

 6、切景
    陕西潼关城楼对联:
  华岳三峰凭槛立; 黄河九曲抱城来。
  读了此联,仿佛身历其境,登上雄伟的古城楼极目西眺,奇拨峻秀的华山朝阳峰、落雁峰、莲花峰如三根擎天大柱,直指苍穹;凭栏北望,缘吕梁山西麓,万里黄河蜿蜒而来,直泻潼关城下,又于此处突然转折向东,浩荡奔泻。此联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这雄奇的景象,大大地超过了十四个字所含的内容,给古城楼更增添了雄伟气势,十分切合。
  黄万春题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月泉阁联
  一湾水曲似月宫,仙境涤尘心,顿起烟霞泉石念 ;
  五色沙堆成山岳,晴天传逸响,恍闻丝竹管弦声。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沙泉共处之天然妙趣,非亲身经历,难以想象。月牙泉四周为沙山所困,自古迄今,沙不进泉,一奇也。山脊如刃,经人走驼踩,宿夕复初,二奇也。人乘沙滑行会发出响声,三奇也。大概与所处地理、气候的特殊条件有关。月泉阁在月牙泉北岸,高阁飞檐,俯瞰清泉,沙中绿洲,恍如仙境。

五、对联的起承转合

  现以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例以一窥全豹。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楹联史上令人瞩目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楹联足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争妍媲美。联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昆明大观楼长联,以空间与时间为两条主线,使自然景色,历史沧桑,与艺术心灵,融为一体。令人百读不厌,余味无穷,历久弥新,叹为观止。大观楼长联在楹联史上的地位,不在于“长”,而在于创造了楹联结构的完美典型。其特点是:以四言模式为基础,通过在不同位置添加不同数量领、衬字的方法,构建了三组不同形式的同边自对。对仗工丽多姿,声调荡气回肠。
  全联共180字,36句;每边90 字,18句(领、衬字与所在句合为一句)。其结构可按 “起、承、转、合” 分为4段。现各段结构分述如下:
  第一段“起”: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
  起处点明主题,茫茫滇池,尽收眼底,“披襟岸帻”句,十分富有情趣,一个人游览山水,登上高处之后,很自然用手推一推帽子,敞一敞衣襟,仿佛要让万里乾坤溶入胸怀,俯仰天地,数千年往事,把酒临风,油然产生一种“王候蚁蝼,毕竟成尘”的感叹。 
  第二段“承”: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上联眺望四周远山,浮想联翩,乘兴将视线转向下面要重点描绘的滇池风光。“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是啊,趁此风和景明,观赏一下大好风光,不正是人生难得的乐事吗?下联借四个朝代的典故作出“伟烈丰功,总归一空”引出议论,想汉代为了开发南疆而设楼船将军,在长安凿昆明池操练水军;唐代为记边功而镌铭铁柱,宋太祖南征北战开辟山河;不善生产,以杀掠为作业的元朝,马不停鞍,狂征滥掠,不惜尸积如山的“一代天骄”,可谓费尽心机,不惜一切。   
  第三段“转”: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上联将滇池无限风光简约化,蟹屿螺洲,苹天苇地,形象生动。下联将历代兴亡哲理艺术化,尽管他们费尽移山心力,终究免不了朝代更迭,珠帘画栋,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对比强烈。
    第四段“合”: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从稻香触发,联想滇池四时美景,艳若骄阳。一句“莫辜负”注入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下联从疏钟惊醒,返回现实人生,疏钟渔火、秋雁清霜,江山依旧,虽千年变革,滇池依然净如秋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夫出一上联,谁来对下联:

大路对着门夜过英雄汉日过有钱人。(注意  日过有钱人)
河道飘着船白天捞鲫鱼黑天熬成汤。

别小看,这是我们村清朝最后一名文科状元写的。

小生也试对一联:小床朝马桶,醒眠寂寞身,醉眠激战客。此联如何,请各位大湿点评一二

这也可能是本朝第一位状元所写,附上本人较为满意的一首词:

沁园春  梦(步韵宋刘克庄《梦方孚苕》)
沧海横流,过白门楼,转铜雀台。那英雄孟德,使君刘备,相逢共坐,把酒倾杯;生子当如,江东碧眼,余此谁堪入梦来?刘表属,纵客堂济济,碌碌驽骀。     长安李贺徘徊,十二道文书往返催。若万言长策,龙颜直犯,拨云见日,小试初才,一展经纶,殿中应对,小状元非我属谁?惊醒起,正雄鸡三唱,剑舞千回。

附原词: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代北,剑客奇材。   饮酣鼻息如雷,谁信被晨鸡催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回顾,慷慨生哀。

注:江东碧眼:孙仲谋也,按孙仲谋碧眼紫髯,相貌堂堂。曹孟德赞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猪犬耳。

下阕道李贺故事,按:李贺七岁属文,名动京师,韩愈、皇甫氵是亦登门拜访,命其即席一篇,李贺欣然就笔,作《高轩过》一篇,然因父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争名者借口应避名讳,阻挠他应进士试,而断绝他仕进的希望,他只于京中做了三年掌管祭祀的奉承郎,郁郁不得志,二十七岁便英年早逝。李贺有诗曰: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来自黄杨的博客 更多内容请点击 http://lu6868886.blog.163.com/blogTools.do

官本位期待新常态
正能量难撼潜规则

满朝文武藏绿卡
半壁江山养红颜

满朝文武藏绿卡
半壁江山养红颜好像没有多少文物是“藏”绿卡的,人家的绿卡都是照足程序办的,没有一丝的躲藏,只是媒体没有报导和没有小道消息传而已。

《天净沙 冬想》 作者:车致近(共朝)
青藤绿树亮灯,陆桥流水护栏,市道东风大车。
夕阳西下,断肠阴在海角。

追求鸡的屁染黑全国山河 
开动印钞机打败环球货币 
超日赶美 

要这么麻烦吗?到了日子,花几元钱,图个喜庆就结了。

吃水不忘开井人,幸福全靠共产党!古今对联之最也

老夫出一上联,谁来对下联:

大路对着门夜过英雄汉日过有钱人。(注意  日过有钱人)裤衩顶着天,明是女主播,暗是官情妇。

为得乌纱飘绿帽,
何惜公帑泡美人。

几千年来中国人,尤其是所谓的文人最擅长玩文字游戏,沉迷其中,乐此不疲,玩的好的可以做官入仕,而对自然科学根本就不予理会,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对世界的物质文明几乎没有一毛的贡献,整天研究历史、挖坟考古,有个鸟用。过去的事就过去了,整天研究过去的事干什么?更有甚者,研究一本小说《红楼梦》,竟然能混一辈子饭吃!操!这样的国家腐朽糜烂是必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3 13:1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