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国大陆民工奇迹消退·地缘经济和战争逻辑 图
【阿波罗新闻网 2015-05-06 讯】
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供应枯竭,学者称已达“刘易斯拐点”。 《金融时报》头版头条关注中国“农民工奇迹的终结”。这是该报中国农民工话题系列报道的第一篇。
文章说,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供应枯竭,以及同时出现的人口老化,两股力量联手结束了过去30多年由民工潮推动的高增长奇观。
报道引述多名重要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已经完成,产业不再能依靠供大于求的农村劳动力来保持工资不涨。
文章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工潮的兴起、壮大和消退,以及这一现象在中国经济腾飞、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社会的冲击。
从1978年至今,中国共有2.78亿农村劳动力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工作,但许多人仍是农村户籍。
“少报预算”
《泰晤士报》报道说,哈萨克斯坦和中国都在为申办2022冬季奥运会做最后的准备,阿拉木图认为自己是担当冬奥会东道主的最佳城市。申办材料下个月就要交到国际奥委会。
该报引述阿拉木图2022申奥委副主席克柳科夫说,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强的国家,但在申奥时不公平,北京提出的31亿美元预算不包括铺设一条连接北京和计划修建的滑雪场的高铁项目预算。
阿拉木图的申奥预算是35亿美元;冬奥会需要的所有场地设施,基本上已经存在,或将为2017年大学冬运会兴建。
克柳科夫还对记者表示,哈萨克斯坦不会为了办冬奥会而像中国那样砍伐森林、河渠改道,破坏自然。
“一带一路”
《金融时报》言论版发表中国问题专家麦格纳斯(George Magnus)对中国“一带一路”计划的解读。作者的观点是,中国必须证明这个宏大的蓝图作为金融外交的核心之一,并非哗众取宠的空谈;要证明这个计划及亚投行等辅助机构能够令地缘经济、地缘政治改观,就不能光纸上谈兵。
作者指出,“一带一路”计划的各种收益和推动国际经济格局改变的效应不是抽象概念,而且必须体现北京为其他长期政治经济目标所作的努力。
其他长远目标包括把国民人均收入提高到美国水平,接纳公开治理的观念和实践,其他国家愿意接受中国的外交政策,还有人民币向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演进的程度。
作者断言,如果中国的金融外交目标是在政治和经济哲理不作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拓展和深化其全球足迹,那结果很可能是把全球风险扩散到整个亚洲,其向西推进的轨迹与美国的“东进”轨迹相对应,应证史学家对地缘经济的定义:用商业语法表述的战争逻辑。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陈柏圣 来源:B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