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10|回复: 0

超人影迷邵逸夫晚上只睡1个小时 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

[复制链接]

0

主题

6146

回帖

90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062
发表于 2005-8-21 18: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物风流 邵氏电影王国传奇(下)

除了主打古装片和武侠片,“邵氏”的其他类型影片也有很大成就,如文艺片《后门》、《不了情》、《一毛钱》等,如以“彩色阔银幕”相号召的歌舞片《千娇百媚》、《花团锦簇》、《万花迎春》等都是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自1950年到1985年,“邵氏”共生产影片1000余部,完全覆盖了香港、台湾和整个东南亚,并打进了欧美电影市场,建立了其在华语片市场无人可以匹敌的王者地位。

东方好莱坞 邵逸夫1天看9个影片

1965 年,邵逸夫建成了自己的“东方好莱坞”,亚洲最大的影城,占地100万平方英尺,有12个现代化的摄影棚,有设备先进的暗房、彩色中心、印刷厂,有功能完备的办公大楼、四幢宿舍、三个食堂、一家迷你银行、几十辆交通车,有1500多名员工、无数的特约演员、100多匹良驹宝马、10余万件道具、94个高 13英尺的衣柜,还有5个永久性的唐街、宋城,以及遍地的楼阁亭台、小桥流水和古今中外的各种建筑……

在这一切之上的是雄踞山顶的邵逸夫的豪华别墅。尽管邵逸夫不常住在里面,但却是一种象征,六叔(公司的人都这样称呼邵逸夫)像一位高高在上的国王,俯瞰着他的疆域,指挥着这座“梦工厂”的庞大流水线。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一个零件,以导演为中心组成一部部机器,邵逸夫的工作就是把零件放在合适的地方,让机器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当一种产品受到欢迎,他便会迅速地批量生产,他有过一周拍摄一部影片的纪录。不要说萝卜快了不洗泥,黄梅调电影的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不过是用两周时间拍摄完成的。当时,邵逸夫得到消息, “电懋”正在拍摄《梁山伯与祝英台》,立即决定赶在对手之前拍一部同名影片,抢占市场。他腾出所有摄影棚,聚集了以李翰祥为首的五六名导演,不可思议地在两周内完成了一部大制作的彩色影片,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他的运作非常成功,李翰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迅速红透港台东南亚,当“电懋”的影片投放市场已乏人问津。

邵逸夫从不讳言他是把电影当作一项生意来经营,而不是作为艺术品来打磨。他说:“我要拍一部纯艺术的电影,我不敢肯定这套戏有多少人看。少人看的戏就少人得益,所以,我宁愿向大家都中意的娱乐片着手。”但是,邵逸夫又不仅仅是把电影当作一种赚钱的工具,而是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邵逸夫的座右铭是:“我喜欢不停地工作,工作是我的嗜好。我永不会退休。成功之道要努力苦干,并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运气只是其次。我深深体会到拍电影是很大的刺激,它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这正是推动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每天早晨6点钟邵逸夫准时起床,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6小时以上。处理日常事务之外,他的主要工作是看电影。有人说邵逸夫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在邵氏影城他办公室的旁边,有一间试片室,试片室的最后一排有一张舒适的沙发,他每天要在这里坐上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每天至少要看两三部电影,最高纪录是一天看9部!他曾说:“我天生喜欢看电影,国语片、西片、日本片、西班牙片、印度片、意大利片、德国片、法国片、墨西哥片我全部都看。”这其中还包括他邵氏公司出品的好看的或不好看的影片。他要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去了解影业行情,去研究人家如何作秀,去揣摩观众的口味,去发现新的选题。例如在创制新武侠片的时候,邵逸夫就常常放意大利黑帮片、日本剑侠片和美国007影片给员工们看,以资借鉴。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进入大众娱乐领域,电影业逐步萎缩。邵逸夫也逐渐减少了拍片数量。至1985年,他完全停止了影片的摄制,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也租了出去。在此之前,他已经像当年邵醉翁对电影的敏感一样,毅然转向电视业,1980年担任了香港无线广播电视 (简称“无线”)董事局主席。

一代电影王国,随着历史的安排而产生而发展而辉煌而陨落,但是留在几代人记忆中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有人曾用诗意的语言回忆当年观看邵氏影片的情景:“我就是这样拖着母亲的手,在住处附近的乐都影院看了很多‘邵氏’电影。印象中很少看黑白片,大概当时都更喜欢那'综艺体彩色阔银幕'的感觉,看完了把银幕上的千娇百媚花团锦簇金雕玉砌,都一并打包带回家去,在一个又一个悠长的下午慢慢消耗着,等待下一次的盛宴”。

邵氏王国,永远的美丽记忆。进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香港市场,其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据说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陵波、李翰祥、邹玉怀、张彻…… 无不出自邵氏门下。其中《江山美人》、《貂禅》、《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倾倒无数观众。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完全疯狂”,有位老太大连看一百多场,由《梁祝》而在台湾掀起黄梅调狂热;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发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东身份出任香港“无线”董事局主席。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使其收视率长期在港岛独占鳌头,影响扩及中国大陆、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与此同时,邵逸夫还投资房产物业、股票市场等,开展多元化经营。1994 “邵氏”年报显示:物业出租收入达2.3亿元,而电影放映收入仅2924万元。香港素为藏龙卧虎之地,富商豪贾云集,但以经营影视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惟有邵逸夫一人!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在行,而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更是行家里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过人。年轻时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他说:“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为了树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散尽千金 我的财富用之于民

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美国三藩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大陆。当年他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惟有同乡邵逸夫是炎黄子孙。

1985 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大陆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邵逸夫捐助大陆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耆耋之躯,多次亲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视察捐赠项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在古令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使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获奖作品:在“亚洲影展”上获奖的有《貂蝉》、《江山美人》、《后门》、《花团锦簇》、《万花迎春》、《万古流芳》、《蓝与黑》、《珊珊》、《三笑》、《吉祥赌坊》、《大军阀》、《双星伴月》、《洪拳小子》、《少林三十六房》、《中华丈夫》;获得"金马奖"的有《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武则天》、《小儿女》、《血染牡丹红》、《蓝与黑》、《烽火万里情》、《珊珊》、《十二金牌》、《水浒传》、《十四女英豪》、《倾国倾城》、《乾隆下江南》、《多情剑客无情剑》、《辛亥双十》、《七小宝》、《金玉良缘红楼梦》

其他主要作品:《立地成佛》、《梁祝痛史》、《珍珠塔》、《花木兰》、《白蛇传》、《唐伯虎点秋香》、《五鼠闹东京》、《狸猫换太子》、《孟姜女》、《珍珠塔》、《歌场春色》、《东北二女子》、《生机》、《飘零》、《挣扎》、《吉他》、《王先生》、《海葬》、《白金龙》、《独臂刀》、《金燕子》、《大醉侠》、《不了情》、《一毛钱》、《手枪》、《千娇百媚》、《大刺客》、《夺魂铃》、《刺马》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13 01: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