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01|回复: 0

凤凰新闻:中国哪所【大学】名字改得最唬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3 01: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 于 2015-7-3 01:42 编辑

中国人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可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高校就掀起了改名风潮,并延续至今。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中国共有472所高校更改校名,占高校总数的23%。

【导语】

  最近,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四川大学不干了。川大校方迫于校友压力,给教育部发函表示反对,还提起了行政复议。四川大学方面反对的理由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前身为“华西医科大学”,再往前的名字为“四川医学院”,简称“川医”。泸州医学院改名后的简称与此相似,故“川医”老校友认为这会抢走“川医”的名头,侵犯了母校的权益。

  受到高校改名困扰的还有很快就要填报志愿的高考考生和家长们。据媒体报道,一位考生家长抱怨说:“现在什么学校都叫什么‘电子’、‘科技’大学。改来改去,我们都不知道哪儿是哪儿了。给孩子想报个学校,现在光听校名不行,还得打听它原来是什么学校。”

  中国人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可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高校就掀起了改名风潮,并延续至今。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中国共有472所高校更改校名,占高校总数的23%。

  高校更名,不仅名头更响亮,在招生上拥有“唬人”的资本,还能提升学校行政级别。只要这种“更名红利”还存在,高校就不会放弃更名这种办学捷径。

过去20年,全国近一半高校改过名

  尽管中国有大学的历史不长,只有一百年出头,但就在这不长的历史中,中国大学从未停止过更名。

  先是在20世纪初,一些旧式学堂变为高等学府,比如上海圣约翰书院改名圣约翰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而京师大学堂也在那时改名北京大学。

  到了民国初年,各地又纷纷掀起了高等师范学院更名为某某大学的运动,武昌师范学院改名武汉大学,成都师范学院改名四川大学,只有北京高等师范学院坚持传统,改名北京师范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大学内迁,不少学校在战争中合并而改名,最著名的就是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

  1949年之后,中共开始接受和改造旧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也改造为公立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教会学校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学习苏联单科大学模式,中国几所名校的一些院系被拆出来单独成立大学,最著名的就是北京的“八大学院”,这也开启“地名+学科”命名大学的模式。

  30年之后,中国高校再一次大规模改名,这次改名基本都是由“学院”升格为“大学”,典型的就是当年“八大学院”的更名模式:北京政法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等等。

  1993年,国家教委决定设置“211工程”,由此引发了中国大学界的一次大洗牌和一场巨大的改名风潮,很多学校竞相进行兼并联合。本次反对他校改名的四川大学,就是这股风潮的第一个产物。

  1994年,两所国家重点大学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合并,成立“四川联合大学”,但这一新名字严重影响了招生质量,1998年,“四川联合大学”再度更名为“四川大学”。

  到21世纪,大学扩招频繁,生源日益紧张,很多二三流大学纷纷改名,从高职摇身变为学院,从学院一跃成为大学。大部分都是仅仅更换个招牌,无论师资力量还是办学环境都没有任何变化。郑州粮食学院先变身郑州工程学院,后觉得不够响亮,继续变身为河南工业大学。

  据相关统计,在全国近2000所公办高校中,过去20年,有将近一半改过名字。

高校怎样改名最唬人?

  虽然这么多高校竞相改名,但也绝非瞎改,改名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名头得大,有机会所有高校都希望改得越大越好,以市为名的高校一定要改成以省为名,比如2013年河南信阳、安阳、周口等7所地方高校更名,新校名中全都以“河南”开头,就算不能以省为名,也至少得改成半个省,比如烟台师范学院改名为鲁东大学。

  以省为名的高校则要尽量改成中国为名的高校,比如青岛海洋大学改名中国海洋大学。如果不能改成中国,则至少要改成小半个中国的高校,比如太原机械学院改名为华北工学院又改名为中北大学。

  当然,也有往小了改的,2003年北方交通大学更名北京交通大学,虽然名头是小了,但是更突出“北京”这个身份。

  其次就是“学院”升格“大学”,很多学校觉得学院不够“高大上”,一定得改成大学才行。比如北京广播学院改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钢铁学院改名北京科技大学,虽然名字改了十几年,但熟悉的人还叫“广院”、“钢院”。

  第三就是要在校名中撇弃冷门专业。流行的有“铁道”改“交通”、“水产”改“海洋”、“地质”改“工程”、“钢铁”改“科技”……就算以前没有冷门词汇的,也要往热门词汇上贴,比如财经、经济、理工等等。步子迈得最大的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河北地质学院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这被民间评价为跨越难度最大、最不沾边也是最唬人的改名。

  第四就是名称要短。比如有很多职业技术学院改名的首要目的就是去掉职业二字,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就改名为福州理工学院。

  第五,有一些民办大学会尽力抹去民办的影子。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的海淀走读大学,因为没有宿舍,学生每天回家而被戏称为“海跑儿”。但是2003年,这所学校已经更名为北京城市学院,并计划2017年更名为北京城市大学,再也看不出当年“海跑儿”的影子。

  当然,改名也有改失败的。很多重点大学改完的名字看起来就跟民办学校无异。比如无锡轻工大学与两所学院合并后组建的江南大学,地处上海的中国纺织大学改名东华大学。最著名的失败案例就是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改名长安大学,使该校声望一落千丈,以前该校录取线超出一本线70分以上,改名十多年,录取分数线仍未超过以前的水准。

中国大学为什么如此爱改名?

  在高校改名热潮这20年里,中国大陆高校整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并没有质的飞跃,改名时所宣示的宏大目的也并未实现。但是这些并不妨碍很多学校和很多人通过高校更名而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最直接的好处来自于招生,中国社会舆论存在着“以名识校”的问题,一所高校,从学院更名大学,办学质量并没有变,可当年的招生就可能提高录取分数好几十分。比如原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在湖北招收理科生352人,第一志愿填报仅148人,达到分数线的才37人;但在更名武汉科技学院之后,生源则逐年攀升,分数线也是节节升高。一些热门沿海城市的普通大学更换了“高大上”的名字,虽然在本地仍然没有什么吸引力,可是到了外地,一所二本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比一本线还要高出许多。

  对于学校来说,除了招生上的好处,还有体量的扩张。职业技术学院在资金投入、专业建设、实验设备、师资力量上的确和综合性大学存在差异。学院升为综合性大学,平台更大,可以设立硕士点、博士点,获得的资源更多,名誉、声誉、影响力、办学层次可能都会获得提升。

  以此次泸州医学院更名四川医科大学为例,更名后的学校将由2014年时的17个二级院系,20个本科专业,调整为12个院部,25个本科专业。截至2015年5月中下旬,研究生招生人数比去年增长了82%。

  上世纪80年代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长章开沅曾在《南方周末》上撰文说,上世纪80年代很多学院都改名大学,当时他执掌的华中师范学院本不想更名,但是在教育部门编制的高校名录上,因为华师还是“学院”而排在了很多不知名的“大学”之后,影响到了招生,教育部也在催促更名,于是华中师范学院就改成了华中师范大学。

  “更名热潮”与大学行政化也密不可分,南京晓庄学院教授袁宗金认为:“学校更名升格后,领导的官位和待遇也会随之上升,例如处级升副厅级,副厅级转正厅级,这种官僚主义无疑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

  在学校外,高校更名也是地方政府的政绩利益。在《泸州“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写明要“依托泸州市医学院……打造区域性医疗卫生科技高地”。2014年5月,泸州市委专门成立“推进泸州医学院新区建设和更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

大学之名,其实难副

  大学改名和扩张大动作,表面上看,政府获得政绩,学校得到扩张,公众得到更大的受教育机会。三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在追逐更名中,不少高校为达到更名的条件,增设学科、专业,可是这些学科、专业是否符合本校的定位,能否办出高质量,办学者却关注不多。更名之后的大学,很多只是换汤不换药。据媒体报道,一位在工科学校读艺术系的学生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是进学校后,才知道艺术系是为了学院升综合大学需要健全学科建制才成立的。我们只是学院升级大学的牺牲品。”

  事实上,学校内涵与名字没有必然关系,如果没有达到大学的水准,就算改掉名字,也无大学之实。

  比如,牛津大学位于泰晤士河和柴威尔河汇合处,建校之时河水不深,用牛拉车即可涉水而过,“牛津”便由此得名——这名字不但陈旧,还非常土气,但丝毫没有影响其在全球教育界的地位。

  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学,因为是1882年在东京郊区一片稻田里创办的而得名。这样的名字如果放在中国,会因为乡土气息过重而被更改。但无论是日本人还是外国留学生,都没有因为这个名字放弃求学的机会。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科学是唯一的主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则是一所将教学与科研集中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科学领域的顶尖学校。他们得以成为所在领域的大学领头羊,绝对不是名字的功劳。

053164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8-4 13: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