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835|回复: 1

《哀乐》的“创作者”罗浪即将享受哀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4 21: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稿时间:2015-07-14 15:09:26 来源: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中国青年网

   

    罗浪(资料图)

    7月14日中午,华西都市报记者从北京独家获悉:北京著名音乐艺术家罗浪先生因病救治无效于2015年7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罗浪先生的亲属刘爱民,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证实了该消息。

    刘爱民介绍,14日上午,北京众多音乐界人士以及罗先生的好友前往其家中悼念。

    据了解,罗浪先生是中国音乐界的传奇人物。他原名罗南传,是福建德化雷峰盖云岐人,是当代出色的革命音乐家和指挥家,也是新中国军乐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罗先生曾为《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等经典乐曲改编和配曲。罗先生影响最广的作品是1945年创造的《哀乐》。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去世举行葬礼时,都使用了这首曲子。并且60多年来,全国众多殡仪馆至今一直在使用《哀乐》为葬礼配乐。

    三年前,北京一位乐音乐人,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全国多家殡仪馆在客户举办葬礼时,一直都在免费使用罗浪创作的《哀乐》。而根据音乐著作权使用规定,使用《哀乐》一次,罗浪先生至少应该收取版权使费一元人民币。每天全国各大殡仪馆至少有200万人逝者家属使用罗浪创作的《哀乐》,但罗浪从沒有收到过一分钱的《哀乐》使用费。

    华西都市报记者曾就此事采访过罗浪先生,老先生谈及《哀乐》版权使用费时,认真地说:“咱跟着党,跟着毛主席革命工作了一辈子,都是为人民服务。我创作的这首《哀乐》,还收什么使用费啊?就算我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的一个作品。免费使用没有关系。我用不着收什么音乐使用费了!”华西都市报记者 杜恩湖

    附:《哀乐》的背后故事

    1949年9月30日下午5时,新中国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闭幕,随后在天安门前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其时的天安门前尚为一片芜杂的小松林,当毛泽东主席神情肃穆地走过林中小径持锨为纪念碑基石落下第一锨黄土时,由四十余人组成的军乐队吹奏出《哀乐》深沉凝重的第一个音符。这是《哀乐》首次在国家典礼仪式上被采用,自此一直沿用至今。

    开国大典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向全国转播大典实况,但《哀乐》却未能完整发送。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发布讣告之前,首次完整地将《哀乐》播放全国。那天罗浪回祖籍福建探亲,途经福州,突然从广播里听到这再熟悉不过的旋律,心头泛起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

    作为艺术家,谁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人时时念及,但对《哀乐》改编者罗浪而言,却有个十分复杂的感情问题。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逝世。哀乐传来,举国同悲。在长达一周的时间里,这苍凉悲怆的旋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萦回,昆仑失色,江河呜咽。悲痛之际,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21年前的1976年,那一年,三位开国伟人辞世,哀乐曾三次久久盘桓于中国大地。

    死亡,是人类情感上的敏感点。哀乐,总是与死亡结伴而来。人们在回避死亡的同时,也疏远着哀乐。但是,当噩耗降临的时候,人们又最需要它,因为没有哪一种声音能像它那样将人们心中淤结的哀痛诠释得淋漓尽致。

    哀乐,中国人妇孺皆知而不愿提起的音乐。

    哀乐,中国人最易听懂却难以卒听的音乐。

    当人们渐渐开始正视死亡时,便自然会注目到哀乐。

    作为中国听《哀乐》最多的人,当年77岁的老音乐人罗浪说:“这一次军乐团在小平同志追悼会上的演奏,是我听到最好的一次。”

    当《哀乐》突然降临的时候,一般人的反应只是承受,谁会去留意一次与另一次的差异但作为《哀乐》催生者的罗浪,却无法不去留意到这一点。据说,最优秀的指挥家能够听到整个乐队的呼吸和心跳。在走下指挥台40年之后,罗浪仍清晰地感受到了新一代军乐队员们的心境。或许,对《哀乐》的演奏而言,最重要的正是这一点。当那沉郁悲怆的第一个音符流泻而出的时候,那数百名乐手心中淤结的其实是一个国家的悲痛。

    对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演奏,罗浪最为满意的一点就是乐队对此时此地此情的感受和把握,认为达到了他理想中的效果。此前,由于军乐团多年未进行过如此的现场演奏,军乐团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专门把电话打到罗浪家里,就《哀乐》的诞生背景及艺术把握问题进行咨询,罗浪给予了详尽的介绍和指导。

    回顾《哀乐》的形成历史,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家《哀乐》已与数十年前的民间唢呐调面貌迥异。尽管罗浪一直回避用“创作”这个词来界定自己的艺术劳动,但这支曲子的确凝结着他无尽的心血。改变记谱法,由原来较快的2/4节奏改为舒缓的4/4拍;由最初的一段旋律变奏为如今的三段式结构;采用短调和声,由原来的大齐奏配器形成标准的大军乐队谱;尤其是曲中陡转临时大调的艺术处理,在哀悼乐曲的编创中留下了开创性的一笔,开辟出一种“哀而不伤、悲而壮美”的崭新境界。

    然而,罗浪的名字却一直被遮掩于“民间音乐”这一概念以及人们对《哀乐》本能的感情疏远之下。也许《哀乐》永远不会登上畅销音乐排行榜,但国内出版《哀乐》磁带的单位绝不会仅一两家。有位老朋友曾给罗浪打电话开玩笑:“这几天你可发财了”罗浪听罢朗然一笑:“天地良心,对《哀乐》我是两袖清风”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21: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博讯螺杆 于 2015-7-14 21:13 编辑

前些日子,国内某地殡葬馆开辟了这么个收费项目:观看死者火化过程,按小时收费,而且费用不低。又风闻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以下简称“中音协”)拟以商场背景音乐收费标准为指导价格,向殡仪馆收《哀乐》版权费2元/年平方米。收费的依据是早在几年前,《哀乐》作曲家罗浪就已经把所有的作曲作词打包,并且和中音协签订了相关委托书。那么,作为受委托方的中音协就有权向殡仪馆收取相关费用。但《哀乐》已经在全国殡葬场所使用了半个多世纪,如果都要追回的话,仅《哀乐》一部作品,罗浪起码也是千万富翁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即遭来全国人民的斥骂:葬礼《哀乐》收费,是阎王爷不嫌鬼瘦。看看殡仪馆(各地收费收费标准不同)哪一个项目不收费?一个死人进了殡仪馆,运费260元、礼厅告别费100元、火化费270元,骨灰盒160~200元。如果谁想死得像个人样,他活着时起码要攒够1000元钱再死,这还不包括买墓地和其它葬礼花销等巨额费用。《哀乐》再收费,那死人就是在“向钱向钱向钱”的进行曲中去见阎王爷了。一时舆论大哗,结果中音协不愿担这个骂名,就出面辟谣说这是“诽谤”,这场《哀乐》收费的闹剧也就嘎然而止。

不过《哀乐》版权被罗浪据为己有这件事,却令人深思,因为早在多年前,我就听说《哀乐》是作曲家马可的作品,现在怎么变成了罗浪的作品?幸好现在有了电脑,查阅资料还是方便的,然而搜到的结果还是令我吃惊:《哀乐》的原创作者居然有四种说法:

一是刘炽张鲁改编说:

《哀乐》源于陕北的民间音乐锁呐齐奏《风风铃》和《粉红莲》(办丧事时吹奏)。1942年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音乐工作者刘炽、张鲁等人,到米脂县向唢呐艺人常文青请教,得到了这个意外的收获。1943年,边区政府要举行成吉思汗安陵仪式,上级交给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一个任务——组织乐队。有了乐队没有音乐,刘炽就向首长建议用唢呐曲《风风铃》做安陵仪式的音乐。接受任务后刘炽又把《风风铃》的旋律结构曲式进行加工改造,使这个乐曲在吹奏时深情而悲壮。这首改编的曲调就成为《哀乐》最早的雏形。后来,刘炽在电影《上甘岭》音乐创作中,再一次将《粉红莲》加工为双管管弦乐队加大锣的追悼哀乐。其后便有了我国通用的《哀乐》。

二是马可原创说: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陕北这个革命根据地站稳了脚跟。但就在这一年,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缔造者——刘志丹同志,在一次战斗中背后被打了黑枪“不幸光荣牺牲”。为此,当时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在悲痛之中,交给边区文艺工作者一个重要任务:迅速创作一首葬礼音乐,用于刘志丹同志的追悼会。于是,以马可同志为主的延安音乐工作者们迅速搜集素材,很快就结合了两首陕北民歌《粉红莲》与《珍珠倒卷帘》的主旋律,修改成一首凄楚动人的管乐曲,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哀乐》。可见,《哀乐》最先派上用场,是始于刘志丹的葬礼。

三是集体创作说:

据考证,《哀乐》最初由延安的音乐工作者安波、马可、时乐蒙等人于40年代初深入民间搜集民歌时,在安塞地区搜集到的一首民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安波记谱。1942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刘志丹的灵柩移葬于他的故乡保安县今陕西省志丹县,在陕北人民公祭刘志丹的大会上,首次由安波以此曲填词并唱奏了这支歌,由“鲁艺”乐队演奏,歌名为《公祭刘志丹》。建国后,新中国第一任中国军乐团团长罗浪为国家礼仪的需要,将此曲加以配器,这样,这支哀乐就被沿用下来,这一说法没有提到刘炽。

四是罗浪改编说:

《哀乐》是总政军乐团首任团长罗浪根据北方一首民间吹打乐《风风铃》改编而成的。《哀乐》首次演奏,是1945年在张家口悼念阵亡烈士的典礼上;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中央批准该曲正式作为国家葬礼乐曲。1953年斯大林逝世,《哀乐》第一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罗浪是谁?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的:罗浪(罗南传),福建德化人,今年89岁,是“新中国”军乐的奠基人。历任中央军委军乐团团长,中央广播乐团团长,中国文代会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任大会乐团及联合军乐团总指挥、大典乐曲《国歌》等演奏指挥者。并曾任中共师党委副书记,阅兵指挥部党委委员,八一电影制片厂军教室主任、顾问等,1979年离休时为副军级。著名的《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都是他所改编和配曲。而且据《现代快报》报导:“《哀乐》是罗浪影响最广、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以上四种说法,有两个是一致的,就是《哀乐》与刘志丹的葬礼有关。遗憾的是,民间锁呐曲牌《粉红莲》和《风风铃》无从下载,不过《风风铃》这支锁呐曲,在六十年代前的丧事鼓乐中我是有记忆的,音符也极简单,与今天的《哀乐》虽然靠谱,但仅仅几个音节而已。如今,旧式丧葬鼓乐班子已被淘汰,民间艺人也老死失传,而当年的刘志丹葬礼和张家口烈士葬礼都没有录音档案,广东音乐曲牌中倒是有个《粉红莲》,旋律却与《哀乐》大相径庭。与《哀乐》旋律比较接近的倒是旧版歌剧《白毛女》的主旋律。

《白毛女》是延安鲁艺文学院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一部歌剧,主旋律系采用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戏曲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的,如果从头至尾细细分析,再与《哀乐》的旋律一一对照,就会发现《哀乐》与《白毛女》的主旋风格简直就是一奶同胞,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比如《白毛女》第三幕第一场中的《打过三更》,基本上是河北民歌《小白菜》的变奏,但它又与《哀乐》旋律特别接近,由此可以判定,《哀乐》还是马可张鲁等人根据民间音乐改编创作的。

那么罗浪为什么要贪天之功呢?因为《哀乐》正式被确定为官方礼乐,经历了一个从谱曲到配器演奏的长期充实过程,西乐是由管乐器和弦乐器组成的,由于乐器多,规模大,必须有指挥和配器,所以作为音乐指挥家,他也必须精通谱曲和配器,不然他就没能力指挥上百人的乐队。什么叫音乐配器?通俗的讲,就是给一支器乐曲辅以各种乐器音色或节奏效果,并改良和丰富部分乐段,使之完美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几个层次组成的,即旋律层、和声节奏层、低音层、辅助噪音层(鸟鸣,浪涛声等)。一部比较成功的管乐配器作品,主要的精髓就在于和声层和低音层(贝斯)外加变奏上。客观地讲,罗浪在《哀乐》的配器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但把整个乐曲归为己有,就有失真实和严肃了。

民歌从民间歌手艺人口中升华为具有优美旋律的音乐作品,是要经过作曲家整理、改编和润色这一过程的,抗战期间,中共为了扩大根据地,展开了强大的文化攻势,也称“新秧歌运动”,为了利用民歌这种形式搞赤化教育,大批音乐工作者深入到民间采风,收集民歌然后进行改编填词,就这样,大量的山西、陕北、河北民歌被延安鲁艺的师生收罗而去,接着产生了一大批以民歌为曲调的革命歌曲,最经典的就是《东方红》、《绣金匾》和《翻身道情》等。

共产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是最能践踏人权的,在中共眼中从来没有过知识产权这个概念,不止是在文化领域,在科技领域也是这样。《哀乐》从正式钦定为礼乐那天起就没有曲作者,结果最后完成它的就是军乐队指挥罗浪。很多网络传媒都把罗浪确认为《哀乐》的作曲者,罗浪不但不声明加以澄清,反而笑纳了这个虚名,因为现在中国开始承认知识产权了,罗浪不傻,他知道知识产权意味着什么,所以才对《哀乐》进行了版权打包整理,反正马可、张鲁、刘炽、时乐蒙这些人已经做古,就算有后人追究也死无对证了。

最后编辑时间: 2009-02-15 01:21: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30 00: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